第一章 新生(1 / 2)

元盛十三年,即位後一直勵精圖治、勤政愛民的元盛帝,在國勢平順、臣定民安之後,終於有閑前往泰山封禪,並東巡疆土。

眾大臣精心策劃、萬事周全,於陽春三月、萬物吐新之際,元盛帝攜太後、皇後、王公重臣等人浩蕩出巡。一路上,春風浩蕩,風光旖旎,元盛帝興致勃勃,與太後、皇後一片歡聲笑語。登抵泰山恰逢雪霽天藍,元盛帝詩興大發,揮毫寫就佳作,眾人傳閱稱頌不已。不料,體弱的皇後因雪受涼,高燒不止,不得不於濟南羈留。皇後素來賢孝,為不妨礙皇上與諸臣東巡計劃,不給地方官民帶來壓力,再三請求皇上啟程回京。

幾日陸路顛簸,皇後病情平穩,行至平順水路,元盛帝終放下憂心,喜觀河岸明媚春光。然而,噩耗突至,皇後昏迷,眾禦醫束手無措。元盛帝溫熱的手心托著皇後的手,卻挽不回漸漸褪去的溫度,在元盛帝痛徹心肺的凝視中,37歲的賀蘭皇後闔然長逝。

元盛帝與賀蘭皇後少年夫妻,22載鶼鰈情深,未待禮臣擬奏,皇上賜諡大行皇後為“孝賢皇後”,稱頌其一生克盡孝忱,恭儉寬仁,至賢至能。賀蘭皇後喪儀空前,舉國服喪,四海同哀,一代賢後,就此載入史冊。

…………………………………………………………………………………………………

丫鬟秋桂將船上的窗簾子卷了起來,江南的四月初,風中夾帶濕意,和煦柔軟,將船艙裏滯留的苦藥味衝散的幹幹淨淨。

汪岐蘭從床榻上坐起,夏荷過來幫她墊好腰下的枕頭,讓她可以舒服的看見運河邊的景色。此時春色已深,柳葉已是碧綠,不複她醒轉之前看過的嫩黃。桃花也已過盛期,花瓣凋落,露出頹態。然而入目處處仍是婉約秀美,如詩如畫。

汪岐蘭深吸一口氣,清甜之味沁人心脾,這是她此前從未來過的江南。都說江南好風光,果不其然。可是,此時此景,如何能閑心欣賞。

此身名為汪岐蘭,時年15歲,為揚州徽商汪後莊之獨女,10歲時母親病故。汪後莊夫妻情深,一直未曾續弦,兩個月前,汪後莊也因病亡故,她在未婚夫和心腹下人的陪伴下將靈柩運回徽州故裏,與母合棺。一切喪儀落畢後,乘船返回揚州。

汪岐蘭本性活潑貪玩,見她在父喪後終日哀哀懨懨,丫頭春桃建議她在蘇州城停留了2日,四處走走以排憂散心,結果累積了連日勞累,惹了風寒,登船後一病不起。

想到這,汪岐蘭不由苦笑,倒是合了她之前的景,同是運河之上,船艙當中,高燒不止,昏迷不醒。但幸運的事是,此身年輕康健,加上未婚夫及時給她服了幾粒隨身藥丸,又快速趕回蘇州,請來蘇州名醫診治。兩日內她已褪去高燒,恢複清明。未婚夫見她已無大礙,才重新登船啟程。

她在此身中醒來的時間剛好是她在船上恢複清明之時。她以為隻在病中做了個黑沉綿長的夢,醒來時卻已物是人非。那華貴的皇上為她定製的青雀舫,變作一艘雖稱得上舒適但相去甚遠的客船,那低眉順目恭謹節製的宮女太監,換成幾個喚作春桃、夏荷、秋桂、冬梅,乍聽便知是商戶人家的丫鬟,再看船外風物,截然迥異,運河北端與運河之南連柳色亦分二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