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仙
修仙多見於現時網絡小說和網遊中,如《仙門》,有修仙,修道,修真,修魔之區別,成仙有散仙,地仙,鬼仙,真仙,天仙,上仙之分類,一般指通過某種途徑鍛煉自我,不斷改造自我而成仙的過程。
問世間誰人無憂,唯神仙逍遙自在。大羅神仙居於大羅天,不老不死永生不滅,仙境極樂無所憂愁。紅塵凡人居於地界,順生應死繁衍不息,得失苦樂情欲交熾。對劍仙而言,世間的功名利祿榮華富貴,在時間長河中不過轉眼雲煙,隻有飛升紫府位列仙班,才是永恒的追求。不過修仙長生是奪造化之能的逆天舉動,會受到天劫的製衡考驗,飛升之路極為崎嶇難行。
天劫是自然界對強橫生命的一種製約,隻有經曆過天劫的洗禮蛻變,才能煉就神體超然物外,渡不過者則化為劫灰重歸天地本源。早期的劍仙並沒有這種煩惱,生命不到一定年限,天劫並不會降臨。但當劍仙功法不斷完善,有效的修煉法門大量普及,長生變得輕而易舉後,如何抵禦天劫就成了蓧關劍仙生死的頭等大事。修煉,成為絕大部分劍仙的主要日常事務。
為了飛升天界或抗劫保命,無論正邪旁門都極為重視修煉。正道偏重內煉自身精元,旁門喜好借助自然能量,邪派流行采補奪元煉魂,各派修煉的方式途徑不同,但飛升上界都需要經曆三重天劫考驗。浩瀚天威是檢驗劍仙修煉成果的試金石,即使借助法寶主動舍棄肉身“兵解”逃脫,遲早還是要重新麵對考驗。劍仙修煉之法門,主要由“緣”與“學”組成:
“劍仙之緣”由天緣、地緣、人緣三法組成,天緣取象於天,望氣觀星,取日月精,餐紫霞服玉露,合天之德。地緣則要講究:法、侶、財、地。其中“地”字最是關鍵,要以北鬥之氣尋地眼所在,具一方靈氣,順地之道。人緣一要自身為不世仙才,二要人劍合一,心劍靈通。所以修劍仙之人應具有大毅力、大誌願、大勇氣,經多年苦修方能有成。
“劍仙之學”有“術劍”與“道劍”之分。術劍者,有形有象之劍,以特殊方法製成,用以抵禦外侮;道劍者,先天一氣也,為無形無象、生養天地的太和元氣。道人以法凝結此浩然剛大之氣,以之透金石、貫魚魯,沛然莫之能禦。這既是武學之“神勇”至境,又是仙學“神仙”之地步。學“術劍”者所修隻是後天金氣,其人屍解之後,劍術遂告無用。若能向上一步,參透造化,采取先天金氣,服食元和,回到金丹大道的正途上,練就“道劍”,方能馭天地六和之正,飄然世外焉。否則隻是一“劍客”爾,不足以語“仙”也!
劍仙按修行的深淺以及抵抗天劫的能力,又有三等九階之分。三等者,天仙、地仙、散仙。散仙是對經曆過初劫或二劫者的尊稱,地仙則指通過所有天劫考驗卻未能飛升的仙人。無論何種出身,在成為天仙後,都會飛升上界與世隔絕,再無牽扯。地仙正是因為無法徹底割舍塵世情感的牽念,才會滯留在人間,而付出的代價,是定期受到天劫的製裁,將法力永久限製在凡間層麵。
1。服用外丹。古代有很多方士在深山中煉丹,據說煉成後服之可以成仙。據說淮南王家中雞犬都能升天,就是這個原因。2。修煉內丹。類似於氣功,通過打坐煉氣等方法,據說可以成仙。呂洞賓等屬此類。
3。研究哲學。通曉天地造化之理,自然成了神仙。例如寫道德經的老聃。
4。殺身成仁。古代很多為國捐軀的忠義之人,現在都成了神仙,如關羽,嶽飛等
5。靜坐觀想,修煉精神境界,以至天人合一。
上述隻可一看,都是個人臆想而已,沒有根據。在道家也沒上述說法。
6。相山鑿洞,根據風水選擇修煉之地,以為可吸取山中靈氣,突破凡人之軀,對精神與肉體馭到自我控製,達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境界!
不同的人根據起自身的體質選擇不同的口訣。有意宗,有氣宗,有本宗。而意宗者,大抵為天帝所修也;氣者天神所煉也;本者,縱天兵所煉。
修真者即“道”和“德”。而最後高度概括,隻有一個字“道”。千日修煉,一日大徹大悟,這個大徹大悟就在於悟到道,並且得到道。在此境界,則一切繁文縟節都拋棄得幹幹淨淨,一切都透透徹徹,簡潔明了。宇宙萬物都是道之所生,道包容一切,得道則掌握了萬物的實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陰陽之分合、繁衍,萬象之變化,都是道的運行變化。人天相合,天之道即人之道,天下萬物皆是道的體現。得道則陰陽在乎手,變化由乎心。
明道、得道之唯一途徑,乃是明德、重德、修德、守德。何謂明德,明德就是要明白德的含意,德與道的內在聯係,德與煉功的關係。不明此三者,則不能重視德性、德心、德行的修持。不重德,也就不可能很好地修德。不修德,也就無所謂守德。不明德、重德、修德、守德,則將終生隻在煉氣的境界,無法進入道門,無法進入氣功之“功”的境界。
德的含意是什麼?德就是真善,僅從字上解析,德乃眾人應該一心做到,或解為一心為眾人做到。十種善行,堅持四項行為準則。此十善,乃十心,就是忠孝心、好善心、慈悲心、平等心、博愛心、教化心、忠恕心、和藹心、忍耐心、勇猛心。有此十心待人處世,則十善備矣。四項行為準則就是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勿動、非禮勿行。有此十心四禮,而且修持不輟,則德可全,德全且備則心靜,“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大道可至矣。
忠孝心者,忠孝乃人立身處世之大節,萬善之根源,古聖前賢垂訓諄諄,載於典冊備至,究而研之,貫以今世新義,遵循行之可也。好善心者,見人之危,則扶持幫助;見物之危,則救活解脫。盡己之力而為,如不能為則委曲求其全,設法周旋,用善心滿足而後已,不僅僅是表現在施財好義上,謂之善也。慈悲心者,天下人心雖然不齊,好惡有別,但皆存元性,皆吾一體,禽獸昆蟲、草木亦同此生機,必須愛而護之,憐而惜之,不可損傷,所謂盡己性、盡人性、盡物性是也。宇宙萬物皆可為師,乃師其性、得其助也。平等心者,心中無富貴,眼中無貧賤,言行無勢利,一視同仁,平等待之,則世俗之濁氣消除殆盡,和氣周流身心矣。博愛心者,以博大心胸,愛護世人及萬物,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尊老愛幼,仁愛廣施於人民和萬物,不以識心之好惡而區分是也。教化心者,見人之善行,則褒揚宣傳,倡其善行,揚其善心;見人之惡,則苦口婆心,規勸其改惡向善,以己之行代為化解,以遏其惡。成人之善,如成己之善;去人之惡,如去己之惡,豈可小視耶。忠恕心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推已及人,視人如己,時時自省,以忠信寬恕之心待人處世。和藹心者,人無高低貴賤之分,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待人皆要和藹親近,勿存親疏,一視同仁。勇猛心者,凡是當為者,應該自己立定主見,見義勇為,為人排憂解難,拔困扶危,一直做去,勿為他人所阻,不必等待觀望,是為勇猛心也。
德與道的內在關係若何?德是道的人格化、倫理化,道體現於人體就謂之德,德是道的表現形式,德是道的
一種可見、可觀、可觸及的具體表現形式。德是有形,道是無形。德是形,道是質,德是悟道、得道的基礎物質,無德、缺德則修真無法入門,煉氣功無法進入“功”的境界。今人煉氣功者,大都隻重視功法,而不重視明德、重德、修德、守德,著書立說亦隻片言敷敘,此乃不明理也。如此修煉,當然隻能永遠停在煉氣的水平,而無法達到神修的境界。德是道之入門金鑰匙,願人人自握。牢握此匙,登堂入室也非難事。
德與煉功的關係。德厚功高,此至言也。人之主觀意識、思想,也稱識神,它是從後天客觀世界獲得,此識心被物欲所染,七情六欲所困。人之元性、元神,乃先天獲得,“人之初,性本善”,乃實指此也。《清靜經》雲:“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詩曰:“學道先從識自心,自心深處最難尋。若還尋到無尋處,始信凡心即道心。大道不遠在身中,萬物皆空心不空。(識)性若空時和氣注,氣歸元海壽無窮。欲得身中神(識)不出,莫向靈台留一物。物在身中神不清,耗散真精道難尋。一急動時皆是火,萬緣寂處即生真。”
人之七情六欲,是損德敗道之毒藥,是蒙蔽心性之霧瘴。修德就是去七情、斷六欲的根本大法,修德是鑄慧劍,憑此劍斬斷七情六欲,而達到靈台無一物的境界,則道可致矣。修德是去人心、立道心的法寶。許多人以為修德與煉功並無多大內在聯係,實乃無知也。要想真正進入修真的大門,非修德不能進道。
修德的效應表現在兩個方麵。其內在效應,能去六欲斷七情,使靈台清淨,煉功易於入靜,心猿易鎖,意馬易拴。識心清淨,則真性易現,主觀意識和下意識之間才能和諧、統一和同步,才能真正體會到如何調心、調神。識神和元神之間,也是一個太極模式圖,識神為陰,元神為陽。吾有詩雲:“說陰陽、道陰陽,陰陽中間隔堵牆。欲見真性化陰陽,需憑德器折此牆。修真明得此中理,九天下詔接仙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