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太虛陰陽(1 / 2)

天地萬物,化形為象,形而有影,象而有色,蒼天如穹蓋,垂臨大地,名之為覆,蒼冥以虛靈而含大塊,大塊以形質而載乎蒼穹。 ≥

蒼冥虛空,大塊填之,先有虛靈後有眾生,譬如陰陽之生乎太極,太極者,混沌也,先天地而有,有而無形,於其無形,亦無別性,名號純一。

純一之相,象無其象,號之為大,大象無形,於無形無狀而生乎形狀,純一無形,乃生無形,無形者靈,靈而複萌,衝而生動,靈衝者陽,萌動者陰,同生於太極,為太極子,故名太陽、太陰。

太陽虛靈而無形,浩瀚兮與純一同大,遍充乎太虛,太陰萌動而有質,有質者因虛靈而凝合化形,無質者周遍乎太虛含靈,有質者靈同乎太虛,亦與虛靈同體。

太虛含靈,太陽同之,太陽無質而受太陰萌動之質凝合其靈,乃化日精,太陰亦受太陽衝靈之氣而凝化大塊之形。

太陰虛靈,亦遍周純一,而大塊之形比乎純一之界,譬如微塵之與大塊,太陽虛靈,化太陽已,複化月精,日精含陰質,以從太陽生,故號少陽,月精含陽靈,以從太陰化,故號少陰。

日月自化生以來,循乎陰陽升降之理而現晝夜之變,大塊凝乎陽靈而現上下四方,其衝動之氣,乃化為風,拂乎地上,周流無礙,名為上天,風氣所覆,名為下地。

風息所吹,萌動靈性,萬物乃化,生物乃生,天地之間,生乎萬類,萬類之中,人身印照天地之理,乃名天地子,尊乎世間眾,故名,天大、地大、人亦大。

人墮乎地而仰乎天,故卑於天,立足於地,受之載負,故卑乎地,天地載覆於人,人恒處天地之間,天地之子,法乎天地理而存。

上有蒼冥,蒼冥之遠,人不可及,去地遠矣,視之若冥若青,天風之無形,複無諸色,天空之外,乃有日月,懸掛太虛。

日有陰質,在地最上為陽極,夜半處乎最下,名為陰極,如是見日名晝,日去名夜,日之陰極,光明不現,至於陽平,複現陽靈衝萌之處,此名日初,日初乃升,名為日上,上無其上,名為陽極,自此日降,名為日落,陽極處乎一晝之中極,名為日中。

日之一身,陰陽盛衰,則現日上日下,乃及晝夜,月之一身,陰陽盛衰,則現月缺月圓,月之一窟,映日之精,每日得二十四分日光陽靈,月則每日增二十四分陽靈明光,十五日,日月相對,名為月滿,亦名月之陽極,而於月滿則現月缺,每日缺二十四分陽靈明光,十五日一度失明,如是名為月之陰極,一陰一陽之來去,名為月相盈滿,亦名滿月。

蒼穹之下,生靈之類依日月陰陽之變而作息,生靈自身陰陽靈質亦契合天地陰陽之變,由此萬物隨陰陽之變而盛衰,亦隨陰陽盛衰而生死。

日月之形,照臨大塊於其氣上現日月之形象,有形象而複現色影,名為日華與月華,日月在乎太虛,名號少陽少陰,照乎人間,於大塊世間名號太陽太陰,其氣象照臨人間而調和世間之陰陽生靈命數。

日象之升降,定地天上下之位,日之往來,複定四方,乃於四方,複起縱橫,定其四向,阡陌交錯,乃定九宮,上下宇內,分別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