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國聯的由來(1 / 2)

同時他極力反對,建立秘密條約,例如秘密軍事聯盟等。不過他同意要削弱德國軍力到一個較低的水平。

談判過程

談判於1919年1月18日,在凡爾賽宮鏡廳開始。1870年德國取得普法戰爭勝利,並統一德國後德皇,曾在此舉行加冕儀式。

來自38個國家的70名代,表參與了談判。戰敗國德國、奧匈帝國被排除在談判之外。俄國因於1917年和德國單獨媾和,且臨時政府取得國家政權,也被排除在談判之外。

從1919年三月開始,談判由五個戰勝國(英國、法國、美國、意大利、日本)政府首腦和外長組成的“十人委員會”主導,該機構組成複雜,矛盾重重,難以做出有效決定。

談判過程中,日本和其餘各國外長,先後退出十人委員會,實際上隻剩“四巨頭”,後意大利因對,南斯拉夫的阜姆(現裏耶卡)的領土要求,被拒絕也退出。

最終的談判由三大國(英國、法國、美國)的政府首腦,即英國首相喬治、法國總理克萊蒙梭、美國總統威爾遜把持。意大利首相,維托裏奧?奧蘭多的作用,微乎其微。甚至不準德國,參與條約討論。因為各國談判目標不一致,甚至存在衝突,每個決定都經過“不愉快的妥協”後才能達成。亨利?基辛格稱之為“美國式理想

主義和歐洲式偏執狂之間的脆弱妥協”。

1919年4月29日由德國外長,烏爾裏希?格拉夫?馮?布魯克多夫-蘭祖率領的德國代表團抵達凡爾賽宮。

5月7日德國代表團,接受戰勝國提出的條件,內容包括將德國領土,分割一部分給鄰國,戰勝國瓜分德國海外殖民地,限製德國再次發動戰爭的能力等。

但因德國被排除在談判之外,德國政府認為以上條件不公並提出抗議,隨即退出和會。6月20日以古斯塔夫?鮑爾,為總理的德國新政府成立,在23日德國國會舉行的投票中,支持接受條約者,以237票比138票勝出,28日德國新外長,赫爾曼?穆勒在和約上簽字。1920年1月10日國際聯盟宣

告成立。

國際聯盟,簡稱國聯,是《凡爾賽條約》簽訂後組成的國際組織,1934年9月28日至1935年2月23日,處於高峰時期,國聯曾擁有58個成員國。

其宗旨是減少武器數量、平息國際糾紛、提高民眾的生活水平,以及促進國際合作和國際貿易。

其存在的26年中,國聯曾協助調解,某些國際爭端和處理某些國際問題。不過國聯缺乏軍隊武力,所以要依賴大國援助,尤其是在製裁,某些國家的時候。

然而,國聯缺乏執行決議的強製力,未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其國際製裁亦影響,同樣施行製裁的國聯會員(如美國及西方國家)。

1945年,在xx廢墟上成立的聯合國,取代國際聯盟,成為當代最大的主權國家組織,其檔案全部移交給聯合國。

它的設計仍不盡完善,比如曾規定全麵裁減軍備,但卻未能付諸實現。采取製裁侵略者的行動之前,須先經理事會全體投票。

美國沒有加入國際聯盟,更使國聯喪失了,堅定穩和的支持力量,因此最終國聯不能阻止國際糾紛xxxx結束後,國際聯盟被聯合國所取代。

曆史

起源

和平國際社會的理念,可追溯至1795年,伊曼努爾?康德在,該年出版的《永久和平論》一書中,提出議製政府與世界聯邦的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