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 神秘的發家史 第1章 背鄉離井闖關東(1 / 2)

第1卷 神秘的發家史 第1章 背鄉離井闖關東

鴉片戰爭之後,中國陷入殖民地半殖民地狀態中,大清帝國的腐朽沒落,外國列強的入侵,再加上連年的自然災害,中國大地哀鴻遍野,民不聊生。

山東黃河遊域旱災、蝗災、水災連綿不斷,這裏的老百姓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們實在活不下去了,便紛紛向關外逃亡。

山東省萊州府、昌邑縣十鋪東村,李家莊的李木匠,妻子因病去世之後,他帶著三個兒子——18歲的老大李鳳江、15歲的老二李鳳海、12歲的老三李鳳河,挑著擔子隨同大批“逃難大軍”去闖關東。

一路上餐風飲露,曆盡艱辛,經過半年的跋涉,第二年開春,終於到了鬆遼平原一個水土肥美的小村莊——燒鍋店。

開始時,他們住在被人廢棄的四麵見風的馬架子(馬廄)裏。春耕開始了,老大,老二便到一大戶人家王福金家扛長活。供吃供住不給工錢。老三因為年歲小隻得送到王福銀家給人家放牛,每天隻給早晚兩頓飯,沒有工錢,晚上回來和爸爸住在馬架裏的草堆上。李木匠每天背著木匠工具,走鄉串屯攬點零活,對付糊口。

春天到了,天氣漸漸轉暖,李木匠隻得把孩子的棉襖拆開,把棉花拿出來變成夾襖。夏天到了,他們幹脆脫下上衣赤膊幹活。他們沒有鞋穿,就全都打赤腳。

這一夏天爺四個利用下工後的時間脫坯。快上凍了,他們用這些土坯在村頭空地蓋起了兩間茅草房,他們總算有了自己的家。李木匠又當爹又當媽,把三個孩子調教得規規矩矩、勤勤懇懇、人見人誇。

鄰居有個叫王秀香的中年寡婦,看到他們太可憐,有時主動過來幫忙料理家務,孩子們對王寡婦都很尊敬,一來二去地好像一家人一樣。在村裏好心大娘、大嬸、大嫂的攛掇下,倆家合為一家了。懂事的孩子們立即改口叫王寡婦“媽媽”,一家五口其樂融融。盡管他們都很勤勞,但是日子過得始終很緊吧,缺吃少穿,有時揭不開鍋。

秋收以後,每天下工以後,全家人都到地裏,去撿人家掉在地上的苞米、高粱、黃豆。聰明的小三鳳河,利用放牛時間,拿個小鎬專門找土豆地、地瓜地、胡蘿卜地,刨來刨去,每天下工回來都能弄回一小筐。

冬天到了,外麵寒風刺骨,大雪紛飛,因為是農閑期間,老大、老二都回來了,一家人擠在冰冷的小屋裏,圍著一個小火盆取暖。

老三問:“爹,我就是不明白,人家老王家哥倆怎麼那麼有錢,咱家怎麼這麼窮呢?”李木匠說:“因為人家有房有地有車有馬。咱家什麼都沒有。”鳳河還追問:“為什麼他們有錢?咱家就沒有錢呢?”王秀香說:“老王家的人都知書達理,不像咱們全是睜眼瞎,鬥大的字認不到一口袋。咱們隻能給人家當牛做馬,人家得現成的,這是老祖宗留下的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