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世界縹緲,多重宇宙浩瀚。某個時空交錯,孕育了同樣藍色的星球……
大石磨旁的那棵歪脖子樹下站著一個穿著黑色舊皮鞋的大男孩,藍色的褲子膝蓋和屁股後麵都打著好幾塊的補丁。高大的骨架把上身單薄的白色舊襯衣的袖子撐得有點兒顯短,但是不知是不是因為長期缺乏營養的緣故,除了袖子以外,身子到處都顯得空蕩蕩的。
這身行頭已經是楊不餓能拿出來最好的了。鞋子是爺爺留下來的,那還是當年爺爺帶頭領著村民修了路,縣長發下來的獎勵。都沒舍得穿,隻有在喝喜酒的時候才偶爾穿出去臭顯擺一下,其餘的時間都是放櫃子裏。
至於衣服和褲子,山裏的孩子不露屁股就不錯了。
“不餓啊,這裏是二十斤地瓜,你路上帶著吃,要走兩天的路哩。到了縣裏,你就拿著這張紙去找張縣長,等以後到了部隊,想吃多少地瓜就吃多少地瓜,記住要聽領導的話,這樣你爺爺躺地下也能瞑目了。”
楊不餓從老村長的手中接過一個大布包,裏麵都是蒸熟了的白地瓜。這些白地瓜都是楊不餓最喜歡的,因為白地瓜比紅地瓜頂餓。這是這些年他總結出來的經驗。
楊家屯的父老鄉親幾乎都來送行,因為楊不餓已經是這屯裏最後一個年輕人。這些年從這裏走出去的年輕人幾乎都沒有回來過,一百多戶的楊家屯如今已經剩下不到六十人。而且絕大多數都是五十以上的老人。
“村長,俺走了!等俺回來!爺爺說山外麵有許多好吃的,到時俺全都帶回來!”
“滾犢子!出去了就不要再回來了!永遠都不要再回來了!你要是敢回來,看我不打斷你的狗腿!快滾!”
老村長拿著一根竹杖狠狠地打在楊不餓的背上,啪的一聲,然後轉身頭也不回的往村裏走去。其餘的村民也都跟著村長各自散去。
楊不餓紅著眼睛,跪在地上向著楊家屯砰砰砰的磕了三個頭,然後迎著朝陽往山外走去……
四麵環山的楊家屯,出山的唯一途徑就隻有靠爬,靠翻。要不是6年前縣裏被評為重點幫扶貧困縣,這個大山裏的小山村自然消亡那是絕對跑不離的。
當然,這樣的自然村就更談不上什麼文化水平。楊不餓的爺爺楊國慶就是這村裏唯一的文化人。聽說當年還當過文化教員,但是不知道什麼原因輾轉在這村裏落戶。
據說楊不餓是他十七年前從山上撿回來,當時拚著性命打退了兩頭狼護住這孩子,楊國慶也因此斷了隻手,拖著一身半殘疾,愣是把楊不餓養到10歲才閉上眼。也因為這樣,楊不餓成了這楊家屯裏唯一能識文斷字的文化人,也是如此全村人才拚著不要一個月的口糧從縣長哪裏爭取到了一個參軍的名額。
莽莽大山,預計三天的路程楊不餓隻走了兩天。這裏麵雖然有山裏的孩子體力好的原因在,更主要的原因是在第二天的早上楊不餓的那二十斤白地瓜就已經見底,所以他不得不加快腳步趕到縣裏,不然這肚子可要頂不住。
第三天的清晨,楊不餓撥開半人高茅草踏上環山的水泥路,好奇的他蹲在地上用石塊敲擊著路麵,這一“研究”就是大半個小時,也忘記了此時肚子還在咕咕提著抗議。
在他17年的記憶裏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路。在山裏,他所謂的路都是長著雜草的,並且最寬不過一個展臂。隻要是下上一場大雨,走不到幾步腳上肯定會沾上一大層黃泥巴。
但是現在眼前的石頭路躺著都比家裏的炕都舒服,太陽照在路麵上,暖烘烘的確實很不錯。
楊不餓幹脆就坐在路麵上,單單就這水泥路麵就讓他覺得非常新奇。
並不是楊不餓與世隔絕真就連水泥路都不認識,在10歲以後,到老村長家那台舊收音機就是他最好的老師,隻要幫村裏人幹完活,楊不餓都會雷打不動的抱著收音機,借此來了解外麵的世界。事實上他是知道許多東西的,但是那都是通過收音機聽來再加上自己的想象,所以當他第一次真正意義上見到水泥路的時候才會這麼的興奮和好奇。他甚至在想,在這路的另一端是不是會出現收音機裏常常提起的一環二環三四環呢。
突……突……突……
拖拉機特有的聲音遠遠的就鑽進楊不餓的耳朵裏。楊不餓整個人蹭的一下就從地上爬了起來,在他眼中這拖拉機可比這水泥路更加讓人著迷。
“建軍,到了部隊可要爭氣啊!不要說做個連長咯,起碼也得給你老爹我當個團長回來哩。”
“老爹,你不知道就別瞎說。團長可比連長大多了!老叔說了,能當個班長就很不錯的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