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成名的過程很簡單,秦國負責答辯的人觀點新奇,雖然像是法家的思想,又好像混合了儒家道家,但在這些熟讀經書的人麵前一開腔,就發現這讓他們有點熟悉感的文章,其實並不屬於任何一家。
當時就引起了軒然大波,這樣精妙的言論,定然不能是臨時組織出的語言,肯定是有出處啊。
然後就順理成章引出了韓非的《孤憤》《五蠹》等等篇章。
炒到這一波,就算葉孤城不接著當推手,韓非的名字都將傳遍各國,因為這辯論會一年兩次,可以說是讀書人的盛會,現在的成名大師當年就是從這辯論會上出來的,可以說是最好的處子秀。
接下來隻要等待時間發酵,就可以變得越來越有名氣,五年之內應該就能算是法家大師了。
但是不夠啊,葉孤城可沒有五年的時間給韓非等待。
現在就要看朝廷的配合了,這年頭的讀書人大部分的誌向就是進入朝廷,讓他們學說可以為當權者所用,這就證明了他們的能力,至於三請四邀進入學宮當祭酒,這待遇就更加了不得了。
當韓非已經在讀書人中有名聲時,秦國公開宣布要用他的學說作為新的法家根基,簡直就是驚爆全世界。
要知道,就算是學說再好韓非都是個韓國人啊,而且不是一般的韓國人,是韓國的宗室,你秦國喜歡招攬別的國家的人才著大家都知道,還能稱讚一句心胸寬廣,但如果用的人不僅僅是外國人,還是宗室就不是一個簡單的心胸寬廣可以解釋的了。
不出所料,秦國朝廷上的族老集體反對,為了秦王的詔書,都要秦王收回成命,誰叫他是真的準備讓韓非的學說代替商鞅學說在秦國的地位,雖然都是法家,但是國本和一起其他國家不知道是不是心懷不軌的讀書人這能比較嗎?
然而族老集體反對沒有辦法,因為以呂不韋為首的大臣是站嬴政的。
在新政實施的時候族老就集體抗議過,但是抗議無效,更不要說雖然他們哭天搶地國將不國,但秦國卻是真的一天一天都向著好的方向發展,飛速發展的經濟以及農業證明他們的方針是正確的。
既然是正確的,那就接著實施下去啊。
自從新政開始之後,已經有不少人認識到商鞅的那一套對秦國來說有點老了,在秦昭王時代商君書確實帶領秦國走向了興盛,但是現在,他們需要能夠跟得上時代的新學說,新方針。
雖然不知道韓非的理念能不能支撐秦國走向真正的興盛,但是目前看來,好像也沒有比他的學說更加完整的,更加有實用性的學說了不是嗎?
當然,韓非的也不能全盤照搬,還需要柔和與修正。
這時候,朝廷上越來越多的儒生就起到了作用。
但不得不說,比起較早的商君書,韓非的法家理念是他們可以接受的,果然不愧是荀子的學生嗎?受到過相對而言更加完整的儒家教育,不知不覺間儒家的部分理念融入了新法家中,所謂的學習不就是這麼一回事?
因為嬴政的推手,韓非的名聲更上一層樓,這時候大家就開始扒一扒了,比如說他是荀子的學生,原本回到韓國一心想要強國,但不知道為什麼出現在了秦國。
招賢令?
懂行的人嗤之以鼻,怎麼可能!
招賢令雖然招賢,可沒有聽說過招別家的公子!
更不要說當韓非的學說從秦國公布之後,韓國人並沒有什麼反應,也沒有出麵譴責韓非為什麼不對自己國家獻上這等學說,這就證明,韓國早就知道他的存在,並且刻意無視了。
讀書人八卦起來簡直就不要命,又有人開始回顧當年稷下學宮他越來越低的生活費,這些事情都是有跡可循的,然後回到韓國之後多次上疏卻不被重用。
結論很明顯,這樣一個人才為什麼會默默無聞多年,因為韓國不要他啊!
其他國家的人扒出來之後就不得不感歎秦國運氣好了,撿漏小能手,自己國家不盛產讀書人,就去撿別的國家的,一撿一個準。
然後就順便暗地裏譏笑一下韓國,嘖嘖嘖,真不愧是韓國,幹得這叫什麼事!
雖然山東六國都被秦國打得起不了身,但就算是輸也有個高低的,韓國這種天天大擺烏龍陣的,肯定被剩下五個國家恥笑啊!
聽說秦國新修建的正過去就是韓國的水工修建的,明明是能解決幹旱問題的人才卻偏偏送到別的國家,是智障嗎?
類似於上文的言論在各個國家之間傳遞。
然後身為被簡陋對象的韓非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了炙手可熱的大學者。
葉孤城:=v=
計劃通!
估計現在唯一不爽的就是韓王了,他才不相信韓非這麼能耐,明明是自己不要的讀書人,跑到秦國轉一圈就成了炙手可熱的人才!
身為被譏笑的對象,他都要氣死了。
韓國的朝廷鴉雀無聲,其實誰都知道,如果韓非真的有外麵傳得那麼能耐,自然是召回自己國家最好了啊!但現在的問題是,沒有人敢和韓王提這個問題。
他既然那麼相信自己的判斷,不停出昏招還不知悔改,起碼就證明了韓王是一個非常以自我為中心的執拗的人。
這樣的人是永遠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的,外國都譴責他一定不是因為他真的做錯了,而是因為秦國的陰謀。
對了,還有韓非!
如果說他一開始隻是單純地討厭韓非,現在可以說是厭惡至極了,這人竟然串聯秦國蒙騙他,讓他顏麵掃地,簡直就是國家的恥辱!
別說是召回韓非了,估計現在的韓王不死,他都沒有辦法回國,一回國被砍頭的概率幾乎就是百分之百啊!
韓王氣憤成這樣,又有誰會勸說他,又有誰敢勸說他。
果然,這時候隻要跟著他一起罵韓非就好了啊!
最終贏家,隻有秦國。
不知不覺間就揚名七大國的韓非一臉懵逼。
他現在已經不借住在葉孤城家裏了,因為他寫的書,秦國的政府給了一筆豐厚的稿費。
一開始確實是有秦國的政府不向除了軍隊以及農業之外的各方補助的鐵律,但人世間的所有事都有缺口,一開始的渭南建設是由上頭掏錢,後來的文學推廣則是走嬴政的私人小金庫,在適當的時候將紙張製造收歸國有,甚至專門建立起了研究新生事務的機構。
“研究所”,如此新式的名字偏偏在經書中能夠找到合理的解釋,這就是秦國新的科技開發中心。
第一任所長理所當然是公輸盤,他已經開發出了不少對戰爭有益,或者對民生有益的武器,秦國也在投入量產之中,隻要全麵統一戰爭一開始,這些玩意兒定然能打個外國措手不及。
紙張製造屬於民用,順便還能給秦國創收,沒有人會禁止他們研究紙張,即使是最老派的宗室。
在秦國上下已經出現如此驚人改變的現在,將所有的國有收入統一,並且開放對其他項目的支援,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了。
如果不是還輪不上這一茬,葉孤城簡直像把出版業也弄出來,紙張普及之後,書本的造價就變低了,因為他們有量產紙張的方法,還有配套的活字印刷術,這兩項技術讓秦國幾乎一躍成為了文化中心。
沒辦法,文化輸出的力量很強大啊。
但很可惜,現在秦國的義務教育還沒有徹底普及,也不是大部分人都具有最基礎的閱讀能力,所以他的想法隻能暫時擱置。
但這並不妨礙秦國給有名的學者研究者發放經費。
話題扯回來,韓非實在是不知道,就短短幾個月,他怎麼就成為可以容自己老師相提並論的大學者了。
最重要的是,雖然秦國采用了他的學說為了政治方略,但他本人卻沒有登上秦國朝堂啊!
他已經見便了秦國的大人物,比如說是嬴政呂不韋之類的,本人的想法也開始在秦國逐步實現,這對於絕大部分的讀書人來說可以說是實現了人生至高理想,但韓非就是很憋屈。
你都用我了為什麼不讓我上朝堂啊!
說秦國偏見也不像,但就是很憋屈啊。
然而,在韓非摸不透這一切都是怎麼發生的時候,葉孤城又給他帶來了新的消息。
這消息不能說好,也不能說不好。
他終於快要擺脫無業遊民的窘狀了。
韓非道:“這是?”
葉孤城道:“灞下學宮的邀請書。”
他鄭重其事道:“你是否願意擔任灞下學宮的祭酒?”
因為缺少人才,法家的支持者一直沒有在灞下學宮中擔任要職,無論是嬴政還是葉孤城都不願意找一個名氣與治學能力都不夠的人講究。
韓非,可以說是目下最合適的人選了。
韓非道:“灞下學宮?”
他傻了,實在沒有想到,自己的任命書竟然是去學宮當老師的。
並不是說他不喜歡這工作,事實上能與自己老師荀子相提並論,幹一樣的工作,對他來說已經是十分了不起的褒獎了,而韓非本人其實還挺傲氣的,他雖然尊敬荀子,卻也認為自己的研究未必到不了自己老師的境界。
但你們秦國是不是太不按常理出牌了一點?
他的心情微妙無極限。
說好的進入朝堂成就一番事業呢?
還沒等他回答,葉孤城就歎了一口氣道;“以你身份,入秦國朝堂是不可能的。”
韓非震驚又憤怒,這是嫌棄她的身份還是嫌棄他結巴?
說好秦國什麼人都接受,怎麼輪到他就不行了?
他剛想憤怒地開口,嬴政就道:“這安排,並不是因為你的身份,而是單純處於愛惜人才,不想你死罷了。”
韓非一愣道:“什麼意思?”
葉孤城道:“你以為我不了解你?”
韓非一窒。
葉孤城道:“入秦雖然是被迫,但若韓國同你傳信,你也定然會奮不顧身,獻上保韓計策。”
考慮到秦國預定第一個動手的國家都是韓國,這一天不會太遠。
葉孤城道;“你可知那時候沒有人能夠保住你?”
韓非僵著臉不說話了。
葉孤城道:“先治學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