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在心不放棄,耿老爹決定下江南;行期定在中秋後,夫妻二人細準備。)
耿老爹堅持要帶著三個大一些的娃兒外出闖蕩的那一年,其長子耿正已經虛歲16了。此時的他長得儀表堂堂,不但成了父親的好幫手,而且很會照顧弟弟妹妹。平日裏一旦遇到困難艱險什麼的,他總是擋在前麵,頗有長兄風範。次子耿直隻有8歲,還屬於頑皮的小孩子,但他非常聰明伶俐,而且長得虎頭虎腦的,很是招人喜歡。長女耿英是家裏的老二,那一年剛滿13歲,已經出落成一個窈窕少女了。她紫棠色的圓臉盤,高鼻梁,丹鳳眼,微微上翹的弓字嘴巴,很是耐看;而且她的頭頗好,一條黑亮的長辮子直達小腿部位;每當走在街上時,漂亮的長辮子有節奏地在身後擺動著,總能引來不少人羨慕的目光;加之她從小非常懂事,不但聰明伶俐,心靈手巧,而且很是能說會道,因此成了家裏的外交使者。次女耿蘭尚不滿4歲,是爹娘的老疙瘩,兄姐們的小寶貝。
老話說,“天旱禾早熟,早熟少收成”。那一年,原本忙碌而略顯漫長的秋收很快就結束了,但耿老爹夫妻倆卻閑不下來,心裏邊更是猶如打翻了五味瓶。在耿老爹的一再堅持下,郭氏終於點頭了,同意讓丈夫帶上三個大一些的娃兒外出闖蕩去討生活賺錢。
早在好多年前,耿老爹就常聽人說,江南的一些地方很是富庶,一年裏居然能產出三季水稻,且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不是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說法嗎!於是,他決定帶著三個兒女過黃河、下江南去!他深信,靠著自己和娃娃們的智慧和勤勞,一定能在某個富饒美麗的魚米之鄉淘得一桶金。短則三年五載,長則十年八載之後,父子們便能衣錦還鄉,光宗耀祖,實現自己多年來的那些個美好的夢想!
於是,把不多的秋糧收回家以後,夫妻倆就開始忙著準備爺兒四個出門的行囊了。此時,耿老爹的心裏既興奮又忐忑,而郭氏則大概隻能是滿腹苦水無處倒了。想著耿正已經是個半大小夥子了,外出闖蕩倒也放心一些,但耿英一個女孩兒家家的,耿直年齡還小,怎麼能讓做娘的不揪心呢!
事實上,早在此之前,耿老爹就總是毫不忌諱地經常把想帶兒女們外出闖蕩,以及等到有朝一日賺到大錢了,就在鎮子上建一座小學堂,再蓋一座大戲台的想法掛在嘴邊上。而且,他還經常在妻子和兒女們跟前念叨著,說什麼小娃娃們必須得讀書,大人們也要經常看一些勸人向善,激勵人上進的好戲……
耿正和耿英到底大了一些,他倆已經從爹娘近日來的言談行色中猜出了一些端倪,知道爹爹這次是真得要帶他們外出闖蕩去了!盡管好奇、興奮和不舍充斥著他們尚幼小的心靈,但他們所能夠做的,也隻能是盡自己所能多為爹娘分擔一些活計而已。再則,他們想到了即將長期分離的知心同伴,心裏不免泛起一份隱隱的痛。而8歲的耿直似乎並沒有注意到家裏的變化,依然整日裏帶著四歲的妹妹耿蘭玩耍嬉戲,快樂非常。
當一切準備即將就緒之後,已經鄰近農曆八月十五了。耿老爹決定,一過完八月十五節,他就帶著孩子們出遠門兒,往南走。至於具體的目的地,雖然眼下還說不準,但毗鄰長江的武漢三鎮之富庶與繁華,他是早有耳聞的。說起來,那還是自己年輕時在太原府的那個糧油店鋪裏做學徒,後來又改做賬房先生時候的事情呢!那個時候,每當晚上閑暇時,為人豪爽且相當見多識廣的店掌櫃特別喜歡和夥計們天南地北地嘮嗑兒。尤其是說到武漢三鎮時,他更是兩眼放光滔滔不絕地打開了話匣子,充滿羨慕地朗聲說道:“那裏不但外地商船很多,南北商人雲集,而且人口很是密集,實在是個做生意的好地方啊!”
到如今,雖然時間已經過去將近2o年了,但那位店掌櫃說過的這一番話卻一直響在耿老爹的耳旁。因此間他就暗自決定,幹脆這第一步就奔那裏去哇。不過,到底是否真得就去那裏立足,還得邊走邊看了。因為聽那店掌櫃的意思,這要真去那富庶繁華的武漢三鎮的話,路途還實在是有些個太遙遠呢。所以,他隻能告訴妻子,不必牽掛他父子們,他們是往南走的。而越是往南邊兒走,天氣就會越暖和一些,生活條件也會越好。等到生活穩定下來,他就想辦法捎書信回來。
那一年,耿老爹的妻子郭氏正值壯年,身體非常結實健康。長了一雙大腳板兒的她,平日裏經常樂嗬嗬地下地與丈夫一起幹農活兒,莊稼地裏也算是一個拿得起來放得下的好手呢!隻要把離家門不遠的三畝水田種好,就足夠娘兒倆的生計了。再者說了,郭氏娘家就在本鎮,相距不過數百步之遙,有個大事兒小情兒的都好照應著點兒。更重要的是,左鄰右舍相處得猶如親兄弟一般。總之,把郭氏娘兒倆留在家裏,耿老爹還是很放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