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 美麗的古鎮(1 / 3)

(鳳凰展翅小鄉鎮,山清水秀民風淳;生活便利美景多,人人羨慕鎮上人。)

這個隆重舉行祈雨儀式的古老鄉鎮依山傍水地坐落在太行山麓西端。鄉鎮的規模並不算很大,也就近千戶人家的樣子,但卻山清水秀,民風淳樸,頗具北方傳統鄉鎮的色彩。在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條件下,這裏當然說不上有多麼富庶,但鄉民們靠著傳統的勤勞和智慧繁衍生息,簡單而快樂地過日子,倒也不在意時光的飛逝。事實上,鄉鎮上的絕大多數人家所關注的,隻是四季的交替變更和生長在地裏的莊稼;所期盼的,除了能夠有一個又一個風調雨順的好年景之外,再就是家裏的老人們都身體硬朗,娃兒們都聰明健康快快長大,以及那一個個延綿不斷,撥動人們心弦的“三六九”集市日。

倘若站在高處遠遠眺望去,這個鄉鎮的整體形狀看起來極像是一隻欲展翅飛翔的鳳凰。她的身子和雙翅,是串聯起來近千戶人家房舍的十字大街;鎮子北麵有一座形狀豐滿的青石山,正好是她頭頂上那漂亮的羽冠;青石山略往東南一點點那美麗的清泉池,則猶如是她那清亮動人的眼睛;而在鎮子南麵的那一大片繁茂的樹林子,就恰如是她那異常美麗的尾翼了;此外,在她的左側翼下,一條四季不斷流的小河由北至南潺潺而下,更為這隻神奇的“展翅鳳凰”增添了無限遐想。

在其十字大街的北街上,有一個在北方農村並不多見,而且很是像模像樣的鐵匠鋪。鐵匠鋪的門麵是五間板房,通紅的爐火每日裏都在呼呼地燃燒著,丁丁當當的打造聲常年不斷。由於幾位師傅們終日裏麵對著通紅的爐火和炙熱的鋼鐵塊兒,加之幹得也是丁丁當當節奏性很強的力氣活兒,所以總是汗流浹背的。雖說這些師傅們黑紅色的臉膛上經常會橫七豎八地粘上一些墨色的道道,活像是戲裏的大花臉,但他們的手藝卻相當說得過去,大到鍘刀、鎬頭、鐵鍬、犁頭、耬頭、鋤頭、菜刀、鐮刀……,小到剪刀、錐子、縫衣針,沒有做不來的。

在鐵匠鋪的旁邊,是一個同樣不多見,但隻有三間門麵的石匠鋪。在鋪子裏邊,靠牆立著三個寬大結實的木櫃,裏麵常年擺放著幾位石匠師傅們的代表作品:各種小巧可愛的動物、就像玩具一樣的小石磨、小石碾、小石滾……偶爾地,也會有人來鋪子裏關顧。饒有興致地欣賞一番之後,這些人也許會掏腰包買上一兩件這樣的石頭製品給自家的娃兒們玩兒,或者放在家裏作為收藏品什麼的。

這幾位石匠師傅都是鄰村上下的鄉民。農忙時節,他們就回家種地去了。每逢這個時候,十裏八鄉的村民們倘若誰家想打一盤真正實用的石磨,一個石碾子,或者打個石滾,甚至打一對兒守護在院門兒兩邊的石獅子的話,則必須自家準備石材,然後親自登門去請;或者比較熟悉的話,就托人捎個口信,師傅們就會得便上他們的家裏去打造製作,真正在鋪子裏麵做這些活計的情況並不多見。農閑了,師傅們就悠閑地守在鋪子裏邊,一邊精心雕刻著一些隨心所欲的石頭玩意兒,一邊靜候顧客的光臨。

再靠十字大街中心一點兒,是一個有六間門麵房,外加三間庫房的木匠鋪。在其門麵房的一側,擺放著一些做工精細的衣箱、衣櫥、廚櫃、桌椅等木製家具。在另一側,則擺放著耕地用的犁、整地用的耱、種地用的耬等木製農具。當然啦,犁頭和耬頭是需要借用鐵匠師傅們的勞動成果的。在門麵房中間寬敞的空間內,木匠師傅們可以施展得開鋸、刨、開鑿、鑲嵌、上漆等一係列的木工活兒操作流程。

在該木匠鋪三間庫房裏,分類存放有各種材質的木料。需要打製家具和農具的鄉民們,可以根據需要隨意從中選擇。

在鄉鎮上亦有不少零散的,也可以稱得上“木匠”的手藝人。鄉民們若想要打造自家日常使用的簡單家具和農具,以至於蓋新房什麼的,往往更願意請這些匠人們幫忙。究其原因大概有二。先,這些居家的零散木匠都屬於一些街坊近鄰,彼此之間非常熟悉。做活兒的時候,他們會全盤考慮充分利用主家自己保存的或者專門購買的木材,就連那些斜頭巴腦的邊角料也不會浪費掉;其次,主家隻是在做工期間給他們做一些上好的飯菜加以熱情招待就行了,至於工錢嘛,是可以隨意給的,或者私下協商著適當給一些就行。總之,請他們來製作各種簡單的木工活兒,要比請木匠鋪的師傅們製作合算得多。

但不管怎麼說,這個木匠鋪子裏的那幾位師傅們的手藝,是任何一個散布在鄉民們中間的匠人都比不上的。所以無論是鄉鎮上,還是鄉鎮周圍村莊裏的人家,倘若想打製一套娶親用的精製衣櫃,陪嫁用的漂亮梳妝盒,或者是一架在各個方麵的標準規格和要求都非常嚴格,製作難度很大的耬車時,就必須得請木匠鋪的師傅們來做了。因此間,盡管有龐大的“遊兵散勇”們散布在鄉民中間,但木匠鋪的生意永遠都是紅紅火火的。

至於十字大街中心位置的幾家飯鋪、餅鋪、日雜百貨、一個祖傳的耿家客棧,以及東街上的那家常年開張的張家肉鋪、西街上的那家帶有門麵店鋪的董家油坊、南街上的幾家土布織坊……倒也沒有多少特別之處。不過,鄉鎮西側的那條四季不斷流的小河卻是不能不說的。這是因為,她不但是鄉鎮人們最大的驕傲,而且還串聯起了鄉鎮上的幾大美景呢。

在這條四季不斷流的美麗小河上,修建有大小三座橋梁。其中最大,也最像樣的一座是用瓦青色上好石材砌成的拱形大橋。此橋直通鄉鎮的西大街,據說建成已經上百年了,但仍然毫無破損結實非常。這座拱形大橋的橋麵相當寬闊,兩掛四套大馬車對過也綽綽有餘。另外的兩座則都是規模小得多的木架便橋,隻能通過一掛大馬車的樣子。這兩座小便橋分別位於拱形大橋的南、北兩側,與拱形大橋之間各相隔一裏左右的樣子。由於小河流出鄉鎮之後逐漸往東南方向拐彎了,所以,那座南便橋實際上差不多已經位於鄉鎮的正南了。如果盛夏時節下暴雨了,偶爾會有洪水聚集沿著河道急衝而下衝毀便橋的時候。一旦生這樣的事情,鄉民們就在洪水過後,再重新架設便橋。此外,在河麵開闊,河水較淺的地方,人們還會隨意搬來一些較為平整的大石頭,不遠不近地一溜兒穩在河水裏,然後踩著這些俗稱“踏石”的大石頭過河。

在小河的東側,原本是有一條騾馬大道的。此大道北上一段之後逐漸往東迂回,再經過一個往東急轉彎的拐把子路後,直通鄉鎮的南大街。拐把子路的周圍,是一些鄉民們祖上遺留下來的,亦或後來又根據自家的喜好或需要,經過拆建或改建以後,連片連片,且又都是獨門兒獨院兒的農家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