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屑一顧”是何人?(2 / 2)

馮先生所說這位“迷戀中國文化”的外國老人,既能夠“迷戀”陳寅恪、王國維、梁思成代表的中國文化,看來不僅是略識之無之輩。不過,不管在中國住了多少年,看來他畢竟跟中國文化、跟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良知觀、惻隱觀隔著一層,或遠不止一層。這也不必深責。樹林大了什麼鳥兒都有,何況是外來的鳥呢。外國朋友有許多對中國問題的真知灼見,遠遠超過了“隻在此山中”的我們國人。但對外國人的見解,也要像對國人的見解一樣,不可偏信,尤不可迷信。對於他們的皮毛之論,更不必說是信口胡雲,大可不必認真,姑妄聽之可耳,甚至連眼珠也不用轉過去。這回我卻把眼珠轉過去了,因為這番話出諸國內名人馮先生的推介,“海外奇談”遂有變為“海內奇談”之勢。諒馮先生不會責我以“挑戰名人,以求自己出名”吧?

當然,說中國文化人“一代不如一代”,確是又一次當頭棒喝,因為文化和教育斷層的問題是實際存在,有目共睹的。不過籠而統之作全稱判斷,卻嫌論證不足。比如我這個“30後”,在上一個世紀之交以來的幾代大師麵前,從“知識的視野、厚度、學養、個性魅力”說,豈止是“不如”,且不可望其項背;但我怎麼敢借全稱以自重,以為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小瞧、看扁了“40後”“50後”“60後”“70後”乃至“80後”呢……那不是倚老賣老的老年妄想型偏執狂的病態了嗎?

對於這位80歲外國人的“不屑一顧”論,可以尊重他的發言權,同時也不妨以“不屑一顧”置之。然而,馮先生轉述這樣的“一家之言”,多少有表示首肯的意思。怎麼能夠想象曾經寫過《啊》《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和《一百個人的十年》這樣作品的馮先生,竟能同意“這個老外”把“胡風案”、“老舍之死”鄙之為“文壇”(!)的“是非”(!)。——請問:文壇在這裏,是非在哪裏?沒有這個是非,還“銜接”什麼“中國傳統文化的文脈”、“‘五四’的文氣”?

2005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