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基督教《新約》與耶穌其人(1 / 3)

導言:基督教《新約》與耶穌其人

耶穌的生平事跡記載於基督教的《新約》之中。所以,欲了解耶穌,必須對《新約》有所認識。下麵試從《新約》記載的初期基督教曆史落筆,簡要介紹《新約》的構成、其神學觀念和文學特征,以及福音書所描述的耶穌生平概貌。

從《新約》透視初期基督教簡史

《新約》紀事的曆史序幕可追溯到公元前334年希臘-馬其頓王亞曆山大大帝東征。亞曆山大幼年時以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為師,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入侵東方後熱心傳播希臘文化,給整個被占領區域帶來巨大影響,使之進入深受希臘文化影響的“希臘化”時期。

隨著“希臘化”的程度日益加深,在外來文化和本族傳統撞擊交融的浪潮中,相對統一的古代猶太教發生嚴重分化,信徒因經濟地位、政治態度和宗教觀念的差異分成許多派別,其中較重要的是撒都該派、法利賽派、奮銳黨人和艾賽尼派,以及公元二三十年代異軍突起的初期基督教。

初期基督教傳由加利利的拿撒勒人耶穌創建。耶穌自幼熟悉猶太教經典,精通其教義神學,充滿探討神學精義的激情。耶穌約於三十歲時在加利利和巴勒斯坦其他地區傳道,宣講不同於猶太傳統的新教義。他召選十二個人為門徒,包括四個漁民和一個奮銳黨人。他的改革派學說極大地觸犯了猶太教當權者的既得利益,以致他們認定,猶太教和耶穌不共戴天。他們以卑劣手段拿獲耶穌,把他押送官府,最後以莫須有的“謀反羅馬”罪名釘上十字架,極其殘酷地將其處死。

公元1世紀30至40年代,耶穌的門徒以耶路撒冷為中心建起初期教會,過著凡物共有、互為兄弟的集體生活,遵守猶太教的禮儀和規章,參加耶路撒冷聖殿的禮拜活動。教會的主要常務會領導人是耶穌的首選使徒彼得和耶穌之弟雅各,他們恪信耶穌就是古代先知預言的彌賽亞,亦即猶太人世代盼望的救主(在希臘文中讀作“基督”),他雖然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卻已經複活、升天,不久後還會再臨世間。

使徒們的傳道遭到正統派猶太教徒的責難和迫害,被初期教會委任的七位執事之一司提反甚至被迫害至死[迫害致死]。此後,耶穌的門徒分散於巴勒斯坦其他地區避難並傳講福音,再後陸續進入北非、小亞細亞、地中海東北部島嶼、希臘和羅馬等地,發展信徒,建立教會。

30年代後期,曾積極參與迫害基督徒的猶太教徒保羅在經曆一次異常的宗教體驗後皈依基督教。保羅是耶穌之後最重要的基督教思想家和傳教士,40至50年代相繼三次長途旅行傳道,足跡遍及小亞細亞、希臘和羅馬,其間寫出許多封書信,係統地闡釋了基督教教義。

40年代末期教會在耶路撒冷召開會議,以保羅為代表的世界主義者堅決反對教內一批猶太裔信徒的保守觀念,力主破除以入教受割禮為標誌的束縛教會發展的陳規舊俗。他們的主張被最終接受,自此基督教沿著開放型路線不斷擴展。

初期基督教興起後不但被猶太人所敵視,而且遭到羅馬帝國的殘酷迫害。較早的兩次迫害發生於羅馬皇帝尼祿和圖密善在位時(分別是公元64至68年、90至95[]年),基督教運動因此一度陷入低潮,但不久又繼續深入發展。

公元70年,猶太大起義失敗後耶路撒冷聖殿再度被毀,初期基督教進一步脫離其猶太母體。135年“星之子”巴爾·科赫巴犧牲後猶太人流散到世界各地,初期基督教則在巴勒斯坦以外的廣大地區遍地生根。至此,基督教已形成獨立的組織製度、禮儀節期和崇拜儀式,與猶太教完全脫離。

上述耶穌傳道、受難的曆史見於四部福音書,初期教會成長和布道的曆史主要記載於《使徒行傳》和使徒書信之中,信徒慘遭羅馬帝國迫害的曆史則投射於《啟示錄》的奇異想象之中。

《新約》的構成

《新約》用希臘文寫成,共二十七卷,一般分為四大類:

第一類:福音書。指《新約》開頭的四卷書:《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約翰福音》。中心內容是宣告上帝借其聖子耶穌基督拯救世人的好消息:上帝已派遣耶穌道成肉身、降生於世,在世上生活、傳道、行施神跡、治病祛災、救贖罪人,為世人受過、獻身,又從死裏複活並升天。

第二類:曆史紀事。指《使徒行傳》,記述耶穌升天後三十年間(公元一世紀三十至六十年代)初期基督教的成長過程:使徒們如何在耶路撒冷創建教會,並以極大的熱情向外邦傳教,使基督教運動蓬蓬勃勃地發展起來。

第三類:使徒書信。共二十一卷,包括“保羅書信”十三卷:《羅馬書》、《哥林多前書》、《哥林多後書》、《加拉太書》、《以弗所書》、《腓立比書》、《歌羅西書》、《帖撒羅尼迦前書》、《帖撒羅尼迦後書》、《提摩太前書》、《提摩太後書》、《提多書》、《腓利門書》,無名氏的神學論文《希伯來書》,以及“公普書信”七卷:《雅各書》、《彼得前書》、《彼得後書》、《約翰一書》、《約翰二書》、《約翰三書》和《猶大書》。它們是初期使徒在傳教過程中彼此往來的信件,反映了各地教會的情況,表達了寫信人對收信人的希望和要求,尤其探討並闡述了基督教的信條和教義,實質上是一批“教義著作”。

第四類:啟示書。指《新約》末尾的《啟示錄》。以幻想和象征筆法描寫末世的善惡之戰,表達初期基督教對新天新地必將降臨,耶穌基督必定再來的堅定信念。

《新約》的神學意念

基督教是猶太教的女兒宗教,公元一世紀從其母體中娩出時承襲了猶太教的基本信條和教義,並以其為基礎建起自身的神學體係。這使《新約》的神學與《舊約》既有千絲萬縷的聯係,又有十分顯著的區別。現將其上帝觀、基督觀、信仰觀和倫理觀擇要介紹如下:

基督教繼承了猶太教一神論的上帝觀,但稱一神又分為聖父、聖子、聖靈三位。耶穌從兩個重要方麵改變了猶太上帝的形象:第一,使其身份從一個民族神轉變成全人類的共同天[共同提案]父;第二,使其性情從令人敬畏變得仁慈可親。耶穌教誨門徒說,上帝不僅是以色列人的父,也不僅是基督徒的父,還是普世萬民的在天之父。他的慈愛和憐憫恩及萬眾,其中包括犯過罪的惡人:“他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