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修命,不修性,此乃修行第一病,但修祖性不修丹,萬劫陰靈難入聖!”
古香古色的道觀內,一位鶴發童顏,身穿玄色粗布道袍的老道士淺抿了口山茶突然淡淡開口問道:“道空,你可是忘記了呂祖這句訓誡的大義?”
老道士身旁,一位眉清目秀的年輕道士躬身而立,他點了點頭又搖了搖頭道:“老師,弟子不敢忘,隻是這句訓誡弟子是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望老師解惑。”
“哦?”老道士詫異的瞥了一眼道空:“這是修行第一課,你已隨老道我修道二十載,神通術術已然登門,緣何還不能透徹,告訴為師,什麼是性,什麼又是命!”
道空不假思索,直接回答道:“性者,元始真如,一靈炯炯是也,命者,先天之精,一氣氤氳如是。”
老道士點了點頭:“你既然知道何為性何為命,當知我道家從來都是性命雙修,緣何隻修性,卻對命不置一顧,難道你隻想學那些隻求真如的比丘不成?”
道空搖了搖頭:“佛家講涅槃真如,吾輩求羽化超脫,雖說佛道大義不同,但在道途上說到底這肉身不過一具樊籠而已,到頭來終要拋棄,那既然如此,我道家又為何要修這一氣氤氳的肉身來羽化,隻修元始真如求得超脫豈不是更好?”
老道士聽得哈哈一笑:“我道你這逆徒有什麼疑惑?原來糾結於此。”
“望老師解惑。”道空躬身一拜。
老道士長長歎了一口氣,突然話鋒一轉的問道:“你可知我道家的跟腳?”
道空想了想,思索了一會兒後答道:“道家最早出自黃帝,後由老莊(老子和莊子)將之著書立說,當時講究清心寡性,逍遙無為,戰國時又由此分出了陰陽家,講究順天應時,以陰陽五行闡述宇宙變幻,到了漢時,道家大部分變為道教,後來陸陸續續的又分出了若幹派別,如那將內丹之道發揚光大的全真和那專研天符地籙之道的正一……”
“這些你倒也了解的馬馬虎虎,”老道士擺手打斷了道空的話語,轉而問道:“那你覺得我們師徒這一脈算什麼派別,是內丹?還是符籙?”
道空想也沒想,跟隨老道士三十年的修行讓他毫不猶豫的回答道:“什麼道路能超脫,我們這一脈就走什麼道路,所以,我們這一脈什麼派別也算不上,什麼派別也都能算上!”
老道士又問:“包括佛家?”
“豈止佛家!”
道空的回答斬釘截鐵。
“不壞,不壞。”老道士欣然而笑。
正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要想修行好,理念少不了。
他們這一脈最是講究務實,若是拘泥於門派之別,將自己高捧雲端,視別派智慧如同地上狗屎,那麼這道不修也罷,都是在這紅塵人界爛泥塘裏爭渡打滾的凡人,誰又比誰聰明高貴呢?沒能超脫,終是虛幻而已。
“你的問題,還需你自己去找到答案,這是你的道路,為師給的答案適合為師,卻不一定適合你,你可明白?”老道士抿了口山茶,淡淡道。
道空隨即拱手而拜道:“還望老師指條明路,好讓弟子早日踏上道途。”
老道士莞爾一笑:“你的道路你自己去尋,為師已領你入了門,也算全了你我師徒當初的緣分,也罷,今日你我師徒幹脆就此分道揚鑣算了,你有你的道路要尋,為師也有為師的道途要走,終歸是有分別的一天,你自下山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