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特種作戰隊員的選拔工作堪稱世界上最殘酷的挑選之一,被稱為“最後的挑戰”。要想入選,候選者的身體必須保持極佳狀態,並完全滿足下列條件:必須是南非公民,必須是大學畢業,必須在現役、預備役或者誌願部隊服役至少一年;在警察局待過一年的人也可以申請,必須會講兩種語言,沒有嚴重的犯罪記錄,訓練開始時的年齡在18~28歲之間。而且想成為一名正式特種隊員,還必須經過嚴格的選拔訓練與正式訓練。
一是選拔訓練。它包括各種心理、體能測試,跳傘選拔課與特種部隊定位課。在心理測試期間,士兵們必須接受書麵考試,並接受特種部隊軍士的口試。候選者必須要具有良好的自控能力和成熟的心理素質,一旦出現任何情緒不穩定的跡象,就會自行出局。體能測試課則包括連續做40個俯臥撐、2.2分鍾內做67個仰臥起坐、雲梯攀登、18分鍾內3公裏全副武裝越野、爬繩、6.95秒40次往返跑、攀登3.05米的高牆、150分鍾內的15公裏急行軍與120次往返跑等。然後是跳傘選拔課。所有沒有取得傘兵資格的特種部隊候選者都必須學習這門課。最後是特種部隊定位課。這是選拔過程中最嚴格的部分之一,要想順利通過,必須每天接受體能訓練。特種作戰選拔對於特種部隊候選人員來說,是一條充滿艱險的必經之路。盡管外界對具體的挑選程序知之甚少,但是,有一點很清楚,那就是整個選拔過程是世界上最殘酷的挑選之一,許多內容都達到了人體的生理極限。
二是正式訓練。一旦通過選拔,特種成員就要接受一段時間的正式特種訓練,掌握特種隊員所需的技能,包括空中協作、水下定位、障礙物排除、叢林謀生、跟蹤與生存、城市和野外戰術和實施破壞的技巧。
目前特種部隊的主要武器裝備有前蘇聯的AK-47與AKM、比利時的FNFAL突擊步槍、以色列的Galil自動步槍、前蘇聯的RPK機槍以及西班牙的“星”式手槍等。
特種作戰旅被南非作為一支戰略型部隊,它的任務被描述為:為了實現國家的目標,在和平與戰爭時期,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都能夠獨立或與其他部隊合作執行各種特種作戰任務。
特種突擊旅在執行作戰任務時,通常是以遠程偵察巡邏隊來展開行動的,一個典型的偵察巡邏隊由1名狙擊手、1名追蹤專家、1名通信兵、1名醫療兵、1名談判專家和1名炸彈專家組成,他們各司其職,互相配合行動。
特種作戰旅的武器裝備主要有:AK-47與AKM突擊步槍、PPK機槍、比利時的FNFAL突擊步槍、德國G3突擊步槍、國產的R5突擊步槍(以色列伽利爾步槍的仿製型號)、西班牙的星式手槍等。
三 埃及特種作戰部隊
1、 埃及閃電特種部隊
埃及特種作戰部隊俗稱“閃電勇士”,在長期與以色列對峙和戰中發展壯大起來。在第三次中東戰爭時,埃軍還是照搬蘇軍一套,但是一些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埃軍對戰時的盟友英軍十分崇拜,尤其器重在利比亞沙漠與德非洲軍團進行激戰的沙漠襲擊隊和以專門破壞地麵待飛飛機為主要任務的空降部隊——“紅色魔鬼”。他們仿照這些部隊,在埃及軍隊原有少量的突擊隊的基礎上,組建了埃軍的特種部隊——突擊隊。
在戰時,突擊隊的主要任務是作為裝甲部隊和機械化部隊的尖兵,使用直升機降於敵人背後,占領要地,襲擊、騷擾敵人,協助主力部隊戰鬥。第三次中東戰爭結束時,共編有10個大隊,其後逐漸增加,第四次中東戰爭開始前增至28個大隊。1976 年重新整編,采用靈活的編組方法,現編成 6個突擊群。
第三次中東戰爭結束後,埃以兩軍以蘇伊士運河為界形成對峙的局麵,尤其是1969年至1970年間雙方展開了消耗戰,這時埃軍的特種部隊十分活躍。他們不斷地派遣小分隊,在以軍防禦薄弱的地區,乘橡皮舟偷渡運河,破壞以軍的設施,並經常與以軍巡邏隊交鋒,每月均進行數次戰鬥。
其中規模較大的是1969 年9月,30名突擊隊員搭乘直升機空降於西奈半島以軍防線背後,襲擊了以軍的軍事設施,取得較大戰果。1970年8月,埃以雙方接受了美國的“和平提案”,結束了消耗戰,這段期間,僅就突擊隊作戰而言,埃軍勝過以軍。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時,埃軍突擊隊大顯身手。開戰的前夜,他們攜帶著輕武器、反坦克導彈和電台等潛入了以軍陣地背後;還派出隊員潛水破壞了以軍向蘇伊士運河噴油的設備,使以軍製造人工火障封鎖運河的計劃落空,從而挽救了8000名特工隊員的生命。開戰後,潛入西奈半島縱深的埃軍突擊隊員每18人編成一個組,共50餘組,使用便帶式“薩格爾”反坦克導彈和 RPG7 反坦克火箭筒伏擊了以軍為挽回初戰頹勢而增援的裝甲部隊,襲擊了支援巴列夫防線要塞的以軍炮兵陣地等,為埃軍立了大功。然而,在開戰第二天的夜裏,埃軍特種部隊強襲以軍的加法空軍基地,由於以軍掌握製主權,埃突擊隊在到達目標之前被發現,直升機幾乎被全部擊落,包括其最強大的第20突擊隊幾乎全部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