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餘將此書,喻為小舟。
舟取材實木,取木之樹,乃餘十五載鞠躬所植。十五載彈指一揮間,餘笨足跋山不止,拙手植樹不休,以至眾樹沐光而長,飲露而生,累月而多,經年而高。拄鋤拭汗,放眼而望,見之抓土而立,迎風而舞,參差交錯而眉目相似,散立於林而神形一家。木料一致,材質相仿,遂趁風調雨順年景之早,伐木成舟。
回望其山,俱無險峻之嶺,然崇山也生雜草,小丘亦長高鬆。思之,則更因之而感激不盡。細觀其樹,俱無珍稀之種,然株株筆直而長,枝枝向上而生。思之,則更對之愛不釋手也。
所選之木,絕無圓滑之麵,以載高貴府之花瓶,頂豐碩士之肥臀。而多帶尖鋒之刺,不慎則會刺破肌肉,入骨三分,滲出汙血。所造之舟,實一船艇之模型,唯可把玩於手,尚難放之四海,孤帆遠影,搏世俗洶湧之濤爾。
十五載植樹,造舟月餘。然其成事,實屬不易。所謂決心,曆經輾轉無眠數日夜,思前想後幾載餘,唯恐匆忙而行,漏綻四出,貽笑大方。所謂投資,概十幾載積元攢角,方足以聘得匠士出鑿,勞駕漆工粉刷,呈請機構印封。至於用途,難免華而不實,可觀而不可用,唯遂集散而合之願,歸數載耕種之結。至於意義,不求受獎於航海之業,唯願知心知己者,得而喜之,持而品之,頷而可之,則幸甚矣。
然,緣何造舟而非它耶?噫,待2012歲後,再作分解罷。
2010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