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爾登戰役
戰役簡述
1916年德意誌帝國決定把進攻重點再次轉向西線,力圖打敗法國,德軍統帥部選擇法國的凡爾登要塞作為進攻目標,凡爾登是協約國軍防線的突出部,對德軍深入法國、比利時有很大威脅,它又是通往巴黎的強固據點和法軍陣線的樞紐,凡爾登戰役空前慘烈,消耗巨大,雙方傷亡近100萬人。由於傷亡慘重,凡爾登戰場被稱為“絞肉機”、“屠場”和“地獄”。
戰前形勢
在一戰爆發前,意大利與德國和奧匈帝國結為同盟國陣營,大戰開始後不久,見勢不妙的意大利開始保持中立。到1915年4月,意大利徹底脫離了他的盟友,轉而加入了協約國陣營,並於同年的5月23日向奧匈帝國宣戰。由於意大利的參戰,法軍總司令霞飛認為,進入1916年之後,他們的作戰計劃應該是:由俄國和意大利首先在東線和南線發動攻勢,在戰略上牽製德奧軍隊,然後再由英法聯軍在西線大規模出動,一舉殲滅西線的德軍,從而徹底改變戰局。
霞飛的建議很快得到了其它協約國的讚同,但是在向德軍發動大規模進攻時間上,各方分歧很大,由於一時無法達成一致,所以大家決定來年3月再確定具體的日子。
與此同時,德軍方麵則在積極地策劃。新任的參謀總長法金漢對西線的僵局早已是苦惱萬分。
作為一位優秀的指揮官,法金漢有著冷靜的頭腦和驚人的的洞察力,他並沒被從東線俄國戰場傳來的捷報衝昏頭腦。
按照原本的作戰計劃,1915年德軍應在西線采取守勢,同時尋找機會在東線一舉擊敗俄軍,再揮師西進。但實際上,英、法軍隊在西線的局部進攻雖然沒有取得實質上的效果,但卻大大牽製了德軍的力量,使德軍在東線始終無法集中主要兵力給來專心對付俄軍。在法金漢細致的分析了當前的形勢,雖然德軍目前在東線戰場上取得了主動權,但卻並未對俄國的主力部隊造成實質性的損失,此時俄國恐怖的冬季已經來臨,如果繼續作戰,必將遭到俄國精銳部隊和嚴寒的夾擊,對於德軍,這無異於送死,所以現在必須停止對俄國的進攻行動,而把主要突擊方向對準西線的英法軍隊。
首先要把法國的血流光,這就是法金漢的目的。那麼選擇哪一個地點來實施這有力的一擊呢?法金漢認為這個地點應該是法國人眼裏一個特殊的地區,這一地區一旦失手將葬送整個法國。法國為了防衛這一地區,不得不投入其所有的力量。於是,德軍經過反複商討,決定選擇法國北部邊境小鎮凡爾登作為進攻目標。
說到凡爾登,這座小鎮的確和德法兩國頗有淵源。凡爾登位於默茲河畔。地處丘陵環繞的穀地,西距巴黎225千米,東距梅斯58千米,有巴黎鑰匙之稱。古代為高盧城堡。843年查理大帝的3個孫子曾在此訂立瓜分查理曼帝國的《凡爾登條約》,建立東、中、西法蘭克王國,形成德、意、法三國的雛形。其後,凡爾登多次易手。1648年歸屬法國後,不國政府在其周圍險要處陸續修建一係列炮台,遂成為要塞。此後,凡爾登成為普、法兩國爭戰之地。1792年被奧、普聯軍攻占。普法戰爭中再次被普軍占領,直至1873年。
由於凡爾登的特殊戰略地位,從戰爭伊始,法國政府及軍方就不斷對其防禦體係進行強化及完善。經過大量的努力,到1916年時,凡爾登防禦工事雖然沒有全部完成,但是也已基本成型。從空中俯瞰,防禦工事共有四道築壘,縱深近50公裏,數不清的碉堡圍繞著要塞區分布,其它絕大部分對準德國方向。
1916年1月開始,法金漢就悄悄結集部隊準備攻擊凡爾登,同時,德國開始明目張膽地向香貝尼增兵,佯裝要在香貝尼發動攻勢的姿態。法軍總司令霞飛果然上當了。自1914年德軍無力攻克凡爾登而轉移進攻方向之後,法國人就認為凡爾登要塞已經安全,霞飛在1915年就停止了對要塞的強化。恰恰此時德軍向香貝尼移動的大動作讓霞飛繃緊神經,根據自己以往的作戰經驗,他認為德軍會向香貝尼發起猛烈的進攻,然後從那裏直撲巴黎。但實際情況是,此時德國人正在繼續往凡爾登方向悄悄結集兵力。隨著結集跡象的漸漸明顯和暴露,英法聯軍終於弄清了德軍的真正意圖。霞飛慌了神,火速下令向凡爾登增兵。但到2月21日,僅有兩個師趕到凡爾登。
於是,就在協約國的首腦還在為何時發起強有力的進攻而討論時,法國小鎮凡爾登便響起了隆隆的炮聲,德軍搶先對協約國發起了進攻。
相關鏈接
戰中的同盟國和協約國
同盟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建立的國家聯盟。參與該聯盟的國家主要有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等數個國家。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雖然是同盟國國家,但在1915年5月加入協約國。三國同盟遂告瓦解。世界大戰末,美國加入協約國,同盟國最終失敗。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加入同盟國方麵作戰的,還有保加利亞和土耳其(時稱奧斯曼帝國)。
協約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以英國、法國、沙皇俄國為主的國家聯盟,還包括南斯拉夫等弱小的歐洲國家。它與以德國、奧匈帝國為中心的同盟國集團形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對立雙方。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雖然是同盟國國家,但卻和協約國一起攻打同盟國。一戰中後期,美國、日本、中國等一些國家也先後加入協約國集團,而俄國在十月革命爆發後退出了戰爭。最終,協約國贏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
雙方兵力分析
德軍第5集團軍轄7個軍共18個師,1200餘門火炮、約170架飛機;後增至50個師,約占西線德軍總兵力的1/2。第7、第18、第3軍(6個半師, 879門火炮、202門迫擊炮)在孔桑瓦至奧恩河15公裏寬正麵上實施主要突擊,第5軍掩護其左翼;第15軍在奧恩河以南6公裏處實施輔助突擊,第6軍在默茲河西岸采取牽製行動。火炮達1400門,其中有600餘門是重炮,包括當時最重型的火炮——12英寸海軍火炮和420毫米榴彈炮(13尊)。後者專為攻城設計,威力極其強大,其發射的重磅炮彈,可以將任何堅固的工事炸得粉碎,在1914年德軍進攻比利時列日要塞的戰鬥中,這種大炮,在數天內就將比利時人苦心經營多年的鋼筋混凝土工事一一摧毀。在主要突擊方向上共有火炮850門,此外還有超重型火炮,平均每一公裏的突破正麵有62門火炮和15門迫擊炮,另有168架作戰飛機和校射飛機參戰。在進攻正麵,德軍部署542個擲雷器,能夠發射裝有100多磅高爆炸藥和金屬碎片的榴霰彈,對人員殺傷效果明顯。另有130毫米的“小口徑高速炮”,它能以步槍子彈的速度發射5.2英寸的榴霰彈。
法國方麵,在凡爾登地區基本建成了要塞永備築城工事與野戰型築壘工事相結合的防禦工事體係。在整個築壘域內,法軍一共設置了四道防禦陣地,橫跨默茲河兩岸,正麵寬112公裏,縱深15~18公裏。第一陣地經過森林地帶,距要塞築壘地域防禦地帶6~7公裏;第二陣地距第一陣地2~3公裏,第三陣地距第二陣地也是2~3公裏,這兩道陣地都建在馬斯山北支脈和東北支脈的一些丘陵和高地上;第四陣地是兩條凡爾登要塞炮台帶和中間永備築壘帶,兩者相距2~3公裏,共有12個炮台和30個利用溝、崖壁和鐵絲網掩護的中間永備築壘,是整個築壘地域的主要防禦陣地,其中外防禦帶的都蒙炮台和第二線的蘇維爾炮台最為重要。但在1915年8月,因為在1914年到1915年的戰役中,法國、俄國戰線上一些大的要塞都迅速陷落,使法軍對永備築城工事失去了信心。法國政府決定廢棄凡爾登等一些法國要塞。
到1916年2月中旬,法軍根據其掌握的德軍展開地域情況、兵力部署,炮兵位置在2月11日至16日的幾天裏,調集6個步兵師和6個炮兵團,共10萬人,以及270門大炮,加強凡爾登一帶。到戰役發起前,凡爾登築壘地域由法軍三個軍防守,馬斯河右岸是第2軍和第30軍,共6個師,有338門火炮,其中 152門重炮;左岸是第7軍,2個師,有294門火炮,其中重炮92門。在東段每公裏防禦正麵有一個半營和15門火炮,西段達到兩個營和21門火炮;在凡爾登以南,駐紮著築壘地域指揮官埃爾將軍總預備隊——3個步兵師。
整個兵力比較,德軍在主要突擊方向上,兵力是法軍的3倍,火炮3倍以上。
戰役進程
1916年2月21日清晨,德軍的進攻開始了,為隱蔽主突方向,德軍炮兵在寬40公裏的正麵上同時實施炮擊,炮群以一小時十萬發的速度,把炮彈射進法國尚未完工的碉堡群,航空兵首次對法軍陣地實施轟炸,摧毀了部分防禦陣地,並殺傷法軍大量有生力量。16時45分,德軍步兵發起衝擊,當天就占領了第一陣地,30多平方公裏左右的三角形地區內,一天之內竟然落下了200多萬發炮彈。
經過了12個小時的猛烈炮擊後,凡爾登要塞附近的戰壕幾乎完全被摧毀了,整個法軍防線被濃煙烈火和燒焦的氣味所包圍。在爾後的4天(2月22—25日)德軍又攻占了兩道陣地和杜奧蒙堡壘,向前推進5公裏,但未能突破法軍的最後防線。步兵進攻時采用縱深戰鬥隊形以散兵線分波次推進,前麵為強擊群。諷刺的是,三天之後法國統帥部才向發布這樣的命令:前線凡爾登不能丟給德國人,否則會影響整個戰局。
2月25日,在戰前出現重大決策失誤的法軍總司令霞飛命令第二集團軍司令貝當將軍立即前往凡爾登指揮作戰,同時啟動了緊急方案:調動預備隊開赴前線。此時的貝當雖然已經60歲了,但是他從未經曆過大的戰鬥,隻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開戰後有過幾次漂亮的揮過,並非因此受到了霞飛的賞識,可謂官運亨通,在短短18個月內,竟由旅長升到了集團軍司令。
貝當接到霞飛的命令後,不敢耽擱一秒鍾,當天夜裏就趕到了凡爾登。今天看來,正是凡爾登一役使貝當贏得了世界級的聲譽。
貝當在抵達凡爾登的第一時間就投入到了戰鬥之中,他對凡爾登地區的全體將士說:“我們寧可失去生命,也絕不能再失去一寸土地。”
垂頭喪氣的法軍的作戰熱情很快就被貝當重新點燃,但戰爭畢竟不為精神力量所左右,今下來最重要的問題是怎樣保證後方援軍和軍火物資的迅速到達,否則無論如何也守不住凡爾登。這次德軍使用了噴火器,當時通向凡爾登的鐵路和主要公路已經被德軍炮火徹底切斷。隻剩下一條通向西南的二級公路可以勉強通行。但是這條公路竟然隻有六米寬,而且路況也很糟糕。現在貝當必須在一個星期內調集到二十萬軍隊,另外還需要兩萬多噸軍火物資,才有可能與德軍相抗衡,對於眼下唯一可走二級公路來說,這是一個極其可怕的數字,它意味著一周內每晝夜要有六千輛汽車到達這裏才行。但是法國人依靠堅強的意誌完成了這個看似不可能的任務,在整個戰役期間,有50萬人的部隊和17萬頭運送補給的騾馬沿著這條公路被運往前線。凡爾登戰役也因此成為世界戰爭史上惟一一次完全依靠汽車運送補給的大規模戰爭。
這條公路後來被法國人稱為“神聖之路”。
貝當的到來從根本上穩定了戰局,再加上陸續到來的援兵和充足的武器補給供應,使法軍士氣大振,在德軍令人恐懼的進攻麵前,他們不再驚慌失措,而是充滿信心的投入抵抗和反擊,使德軍的每一個動作都要付出慘痛的代價。
法軍兵力的迅速加強是德軍始料不及的,德軍雖然為攻占凡爾登進行了一次又一次進攻,但收到的效果越來越小,法國士兵全都死守陣地,一寸也不肯後退。和英軍在伊普雷的表現一樣,法軍在凡爾登也表現出了堅忍不拔的意誌力。
相關鏈接
伊普雷戰役
1914年9月6日,霞飛命令英法聯軍全線反攻,馬恩河戰役打響。
1914年9月13日,在馬恩河戰役中失利的德軍撤到了馬恩河北麵的埃納河畔。德軍企圖在埃納河畔進行防守反擊,與英法聯軍僵持對峙3個星期後,雙方都意識到正麵突破是不可能了。因此,雙方都開始試圖包抄對方的側翼。
雙方都在從瑞士邊界到巴黎北部的防線上作了準備,但是從努瓦永爾北部直到比利時海岸線的防線仍然存在著真空。因此,雙方都想從這一側突破。德軍想攻打聯軍的左翼,聯軍則想攻打德軍的右翼。但是,當交戰的一方準備包抄另一方時,總是屢屢受阻,無功而返。於是雙方又繼續向西北推進,往大海的方向奔跑。在此期間,兩軍試探性的進攻不斷進行,傷亡人數持續上升。
1914年10月中旬,包抄側翼的競賽終於因為到達了英吉利海峽而結束。但是德軍仍不罷休,企圖撕破聯軍的防線。德軍選擇了一個進攻點,這個進攻點就是比利時西南部的小鎮伊普雷。
伊普雷的克洛思大教堂擁有500年曆史讓伊普雷享譽世界,伊普雷還曾經是比利時的羊毛交易中心。一支法國部隊駐守在伊普雷的北部,一支英國部隊守在伊普雷的南部。南部防線拉得很長,而且兵力不足,因此德軍將主要火力集中在英軍駐紮的南部防線。
德軍連續三個星期集中一切力量對南部防線進行狂轟亂炸。德軍求勝心切,一度派出未經嚴格訓練的年輕誌願者投入戰鬥。這些缺乏經驗的誌願軍在機槍和自動步槍交織的火線中成片倒下死傷慘重。後來,德國人把第一次伊普雷戰役稱為“對無辜者的大屠殺”。
聯軍雖然勉強守住了防線,但是卻付出了極大的生命代價。英國首批遠征軍在這一戰中大傷元氣,並且再也沒能恢複過來。英軍死守陣地,毫不動搖,但是從軍事的角度看,英軍如果後撤並將防線縮短,情況可能會好一些。
泥濘、血腥和恐怖的伊普雷戰役是沒有什麼軍事指揮技巧的普通攻防戰,也是1914年西線的最後一場大戰役。
戰役進程
貝當絞盡腦汁,調集一切可以動用的部隊,決心在凡爾登地區與德軍決一死戰。26日,貝當下令奪回杜奧蒙堡。法軍經四天激戰,損失慘重,未果,但德軍也同樣遭受了巨大的打擊,尤其是士氣大為受挫。
經過了一周的激戰,德軍已疲憊不堪,戰鬥力大幅度下降,此時法金漢將軍已經意識到,以現在的局勢恐怕難以速戰速決,而且還極有可能造成重大的傷亡,於是德軍不得不停止進攻,並研究下一階段的作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