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 後 記
本書初稿完成於2008年12月,距現在已過去整整一年零八個月。期間我又曾四次抵達額爾古納地區。第一次是出席由內蒙古俄羅斯民族研究會主辦的一個相關的學術研討會,會後由該研究會組織對該地區進行了短暫的調研。第二次是出席東正教聖英諾肯提乙堂的登記開放儀式。第三次是過巴斯克節。第四次是今年7月底對陽村進行的短暫回訪。今年4月從額爾古納地區回來後,我又出席了哈爾濱的中俄混血人在聖母帡幪教堂舉行的巴斯克節後第一個主日的活動。而從今年4月開始,我對馴鹿鄂溫克人的調查又進行了四次。我已將有關內容補充進本書中。此外還補充了一些史料,而這正是本書初稿所欠缺的。
本書初稿完成後,我即開始為它的出版而奔波,期間我曾聯係過多家出版社,都沒有談成。承蒙北方文藝出版社宋玉成社長的關心,使拙稿終於能夠出版,而在我和宋社長之間牽線搭橋的是《新晚報》的戴淮明先生,在此我向他們二位表示深深的謝意。
此外我還要向為拙稿的出版而付出努力的其他朋友們表示深深的謝意,他們是黑龍江人民出版社的張曄明先生、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劉小萌研究員、黑龍江省區域經濟協會秘書長先生、哈爾濱合力文化公司經理張麗娟女士、哈爾濱學院的陳伯霖先生和《中國工商時報》駐黑龍江記者站主任劉潔先生。
黑龍江省民族研究所的張鬆先生對拙稿進行了認真的校對,王哲先生為本書翻譯了俄文目錄,張力先生為本書翻譯了英文目錄,在此對他們也表示深深的謝意。
最後我要感謝本書的責任編輯安璐,沒有她的辛勤勞動,本書的出版是無法想象的。
2010年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