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共和道路之曲折
1917年7月1日淩晨,天剛蒙蒙亮,一大早就起了床的北京人,當他們走出自己的家門之時,無人不感到詫異:幾年不見的前清黃龍旗插遍了大街小巷,龍旗在晨風中飄揚,嘩啦啦地作響,北京在一夜之間全變成了另一個世界,中華民國的五色國旗怎麼不見了蹤影?
正當人們疑惑不解時,一道一道的諭旨高叫著從紫禁城裏傳出:
“張勳、王士珍、張鎮芳、陳寶琛、梁敦彥、劉廷琛、袁大化著授為議政大臣,欽此。”
“張勳著補授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欽此。”
“徐世昌、康有為關心國事,申明大義,著授為弼德院正副院長,欽此。”
……
原來,已經退位六年的清廢帝溥儀,在張勳等人的慫恿下,宣告複辟了:改中華民國六年為宣統九年。宣統複辟消息傳來,京中旗人欣喜若狂,婦孺互相道賀。一般舊官僚也彈冠相慶,於是六年不見的頂戴花翎,又大出風頭,以致京城內城各古董鋪所存之舊物,一日售罄,連日加工趕製,以應購者之需。早已剪掉的辮子一下子生不出來,一些人跑到戲班子裏尋找;一些人智商更高,索性將一股麻繩或細線,放到墨汁裏一著色,就急急忙忙垂到自己的腦後;甚至還有些人將馬尾巴剪掉,頃刻間就做成一條辮子……北京城裏光怪陸離,烏煙瘴氣。
麵對這種政治情景,許多人在彷徨、在憂慮:中國共和道路怎麼如此曲折?先是袁世凱洪憲王朝取代民國,其影子還未散去,大清王朝又接著複辟。民國成立這才幾年,就這樣來回折騰了幾次,中華民國的命運就如此多舛嗎?共和道路還能否走下去?中國人民的命運到底掌握在誰的手裏?一係列政治問題擺在人們麵前。
曆史已經做出了回答:辛亥革命中國人選擇了共和道路,促使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盡管道路曲曲折折,但帝製複辟是短暫的,袁世凱的洪憲帝製僅僅維持了83天,溥儀複辟更如曇花一現,12天就宣告失敗。共和道路則持續向前。民初中國社會發展的史實,充分論證了孫中山先生的那句名言: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但曆史的發展絕不是我們所希望的康莊大道,平坦筆直,而是彎彎曲曲,荊棘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