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平津同盟會的暗殺(1 / 3)

第七章平津同盟會的暗殺

一、張先培刺殺袁世凱

1911年10月10日(舊曆八月十九日),革命黨人經過長期的準備,發動了武昌起義,一舉攻克武漢三鎮,成立湖北軍政府,辛亥革命正式爆發。全國各地隨之紛紛響應,清王朝的統治陷入土崩瓦解之中。

此時的清政府亂成一團。清政府的當政者,如怯懦無能的載灃,無知的隆裕太後,年邁昏庸的奕劻,未經風雨的皇室貴胄,無不張皇震愕,不知從何措手。滿人能幹的軍政大臣鐵良,已經被奕劻擠出北京,到南京任有職無權的江寧將軍去了。皇族強硬派良弼、善耆、載澤等人均極力主戰,侍郎桂春甚至提出盡誅京城漢人的荒唐主張,致使京城內滿漢官員猜疑日甚,人心浮動。

據當時在京的外國人士觀察:“當時北京可怪之處是許多外國人完全讚同叛亂,而且所有的漢族高級官員都秘密讚成這個反滿叛亂。”還說,“每一個人都讚同革命,甚至比較低級的滿族官吏也反對清王朝。”

10月12日,清政府急忙任命陸軍大臣蔭昌,率領馮國璋的北洋第一軍火速南下,赴湖北向起義軍反攻。

陸軍大臣蔭昌在南下途中,專門從河南彰德下車,赴洹上村拜訪1908年被“開缺回籍養屙”的袁世凱。蔭昌是袁世凱的至交,但係庸碌之輩,沒有帶兵經驗,尤其是北洋將領素來聽命於袁氏,並不聽從蔭昌指揮。當馮國璋率兵赴漢口時,袁世凱口授馮氏以錦囊妙計:“慢慢走,等等看。”

頗能領悟袁氏意圖的馮國璋,到達漢口前線後,督兵觀望,並不急於進攻。

武昌起義爆發後,袁世凱就與各方麵頻繁聯係,密切關注時局變化。北洋軍事集團到處呼籲,大造“非袁不能撐持局麵”的輿論。11日,清政府內閣舉行緊急會議,要求起用袁世凱率兵平亂。14日,奕劻、那桐、徐世昌再次聯合請求起用袁世凱。他們說:前線戰事緊急,委袁之事必須立即決定。

為了使袁世凱出山,西方列強大造“非袁不能收拾”的輿論。美國公使派專人進宮以命令的口吻說:“不是任他做一個尋常的高級官吏,而是作為朝廷的顧問兼皇權執行者。”

在這種情況下,載灃不得不考慮起用袁世凱。

10月14日,清政府下詔任命袁世凱為湖廣總督,督辦剿撫事宜。載灃雖然起用了袁氏,但明顯對袁不放心,僅僅賦予他有限的權力:隻能節製調遣湖北省的清軍及其他援軍,對於蔭昌所統率的北洋第一軍、第二軍和薩鎮冰的海軍,也隻能會同調遣,不能全權統領。

袁世凱深知,攝政王載灃起用自己是迫於形勢不得已之舉,並未授予軍政實權,必須想方設法從載灃手中奪取更大的權力。因此,袁氏致電清政府,詭稱舊患足疾,迄今尚未大愈,不便即時就任新授總督,“一俟稍可支持,即當力疾就道,藉答高厚鴻慈於萬一。”

正當袁世凱與載灃討價還價之際,革命形勢飛速發展,湖南、陝西、江西等省相繼獨立,廣東成立了臨時政府,湖北的京山、天門、黃州、麻城、廣濟、宜昌、襄陽等地革命黨紛紛起義,占據廣大城鄉。這種形勢給清政府以沉重打擊,局勢朝著有利於革命的方向急劇發展。而駐守湖北前線的北洋軍,又停滯不前,無所作為。

麵對這種情況,清皇族親貴一籌莫展,載灃不得不授予袁世凱更大的權力。10月27日,清政府下令召回蔭昌,任命袁世凱為欽差大臣,節製調遣水陸各軍,令軍諮府、陸軍部不得遙控,並撥給100萬兩作為軍費。

重兵在握的袁世凱收到上諭後,立即委任段祺瑞、馮國璋分別為北洋第一、第二兩軍總製,王士珍襄辦軍務。以倪嗣衝為河南布政使,統率臨時招募的一萬多名河南巡防營,駐守京漢鐵路沿線,以保證在鄂作戰的北洋軍後路的安全。

10月30日,袁氏離開彰德南下,在湖北孝感以北的花園口設立司令部,以陸錦為參謀長,段芝貴等主管司令部各項工作。仗著北洋軍的優勢兵力,他下令猛攻漢口。11月1日,北洋軍攻占漢口。為了顯示北洋軍威,給起義軍一個下馬威,北洋軍縱火焚城三晝夜,商民損失慘重。

袁世凱的意圖不是單純地對付湖北的起義軍,而是要趁機攫取更多的實權。他授意在北京的黨羽趁機加緊活動,要求取消皇族內閣,撤去滿族大員,而以強有力之漢人任內閣總理。

11月8日,清政府正式舉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11月13日,袁世凱把前方軍事交給心腹幹將馮國璋、段祺瑞主持,帶領大批衛隊浩浩蕩蕩地抵達北京就職。

袁世凱就任清政府內閣總理大臣、攫取了清政府軍政大權後,便開始圖謀取得全國權力。他所采取的策略,是在雄厚的軍事實力基礎上,以立憲派和西方列強為幫手,以倡言君主立憲向革命黨施加壓力,進行討價還價的談判;反過來,又以革命黨要求共和來壓迫清帝遜位,達到逼清帝退位、自己繼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目的。

1911年12月29日,各獨立省份代表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並於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孫中山宣誓就職。電訊傳來,袁世凱極為惱火。袁氏擔心孫中山當選臨時大總統,將給自己出任大總統帶來障礙。他為了表達自己對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的不滿,不僅中止唐紹儀議和代表團的任務,而且讓北洋將領群起反對共和政體,向南京臨時政府示威。在內外各方壓力下,南方革命黨也不得不表示:隻要袁世凱逼清帝退位,舉袁為大總統。

孫中山在當選臨時大總統時電告袁世凱說:“文雖暫時承乏,而虛位以待之心,終可大白於將來。望早定大計,以慰四萬萬人之渴望。”

取得了南方革命黨許諾的同時,袁世凱采用高壓手段,以鞏固其華北地位。他命令曹錕、盧永祥率第三鎮進占山西,從革命黨手中奪回娘子關、太原,委張錫鑾為山西巡撫;他命令齊耀琳為河南巡撫,鎮壓當地革命黨;倪嗣衝、周符麟分別向皖北、陝西進軍,擺出遏製革命軍的架勢;派張鎮芳署理直隸總督,嚴密控製直隸。

1911年11月6日,清廷釋放了刺殺攝政王未遂的汪精衛、黃複生等人。他們出獄後,立即赴天津組織秘密革命機關。12月1日,同盟會京津分會(也稱京津同盟會)在天津成立,汪精衛任會長,李石曾任副會長,彭家珍擔任軍事部長。

袁世凱長期與革命黨為敵,雙手沾滿了革命黨人的鮮血。在武昌起義後又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大搞兩麵派手法,引起了平津同盟會一些會員的憤慨。彭家珍、張先培、楊禹昌、黃芝萌、錢鐵如、吳若龍、羅明典、鄭毓秀、嚴奇峰等18人,組織了京津同盟會暗殺部,密謀刺殺袁世凱。

1912年1月初,京津同盟會推選四個同誌作為刺袁的刺客:清海軍部軍法司長、福建侯官人嚴伯勳;陸軍測量學堂學生、貴州人黃芝萌;北京客籍學堂學生、貴陽人張先培;北京清河學堂教師、四川資陽人楊禹昌。在這四個人中,以張先培為暗殺團團長。

張先培(1890—1912),字心栽,貴州麻哈州(今麻江縣),少年時入貴陽樂群小學讀書, 1907年加入自治學社。因其父張子材為清朝安順提督,故於1910年以父蔭選,入北京陸軍貴胄學堂學習測繪。他對清廷的腐敗極其痛恨,主動加入京津同盟會暗殺部,參加了革命黨人刺殺袁世凱的活動。他在刺殺袁世凱行動中擔任團長。

楊禹昌(1885—1912),字敏言,四川資州(現資中縣)人,出生在一個世代務農的貧寒家庭。他幼年受私塾教育,聰穎過人。1902年,他得同宗長輩資助,去富順求學。他回鄉後,因打抱不平得罪了驕橫跋扈、欺壓百姓的團總黃光明,在鄉親掩護、親朋好友資助下,背井離鄉,於1907年到北京留學蜀校。1908年,他決意從戎反清,考入陸軍師範學校,並表示:“大丈夫當以死效疆場,馬革裹屍為幸。”

1909年,楊禹昌被派往保定陸軍第一中學任教。他目睹清王朝腐敗無能,外患日甚,毅然加入京津同盟會,積極在學生中宣傳“驅逐韃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宗旨,並以度假為名北上內蒙古、張家口一帶進行革命活動。武昌起義爆發後,楊禹昌辭職前往北京,任北京清河陸軍學堂教師,鼓動革命。當京津同盟會成立暗殺部,決定殺袁除障時,他毅然以身許國,參加了暗殺團。

黃芝萌(1887—1912),原籍直隸,生長於貴州貴定縣城關鎮。1904年,他考取貴陽尋常小學,在校期間,時逢貴州自治學社成立,黃芝萌參加了學社,經常與當時的同盟會員平剛、彭明芝等參加革命活動,宣傳資產階級民主革命。1910年秋,黃芝萌以優異成績考入北京測繪學校學習。武昌起義爆發後,黃芝萌以自治學社身份加入京津同盟會分會,積極投身民主革命。當平津同盟會成立暗殺部,決定除掉袁世凱時,他毅然參加,秘密進行刺殺活動。

嚴伯勳(1880—1933),嚴複的侄兒,譜名家鵠,少時考入馬尾海軍學校,在校期間就參加了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開始從事地下革命活動。辛亥前後,他擔任清海軍部軍法司司長。激於對袁世凱的激憤,他參加了京津同盟會暗殺部。

張先培、嚴伯勳等暗殺部成員,先後在北京十三陵、門頭溝荒山裏,秘密製作炸彈,並練習投擲炸彈。他們數次潛入京城之內,觀察、記錄袁世凱的行動路線、衛隊配備、住宅環境,並與時任軍事部部長的彭家珍一起,製訂了詳盡的暗殺計劃。

袁世凱率領大批衛隊從漢口前線進京就任內閣總理後,其內閣政府就設在石大人胡同迎賓館。

“石大人”,指於1457年帶兵發動“奪門之變”,推翻景泰皇帝、擁立明英宗複辟的將領石亨,明英宗重登皇位後,封石亨為“忠國公”,賜第於此胡同。清初,石亨府第基址曾設工部鑄造錢幣的“寶源局”。宣統年間,為迎接德國皇太子來訪,設在緊鄰石大人胡同北邊的東堂子胡同的清外務部,在石大人胡同寶源局基址上興建了迎賓館,設計師是美國人堅利遜。

迎賓館是當時北京最豪華的洋式建築。袁世凱先是住在王府井大街錫拉胡同,後聽說革命黨人要殺害自己住在河南彰德府(今安陽市)老宅裏的家眷,趕緊派人把家眷接來北京,一同住進迎賓館。

這段時間,袁世凱每天早上乘馬車經東安門大街到東華門,去進宮上朝。

1912年1月11日,革命黨人經過偵察後,決定在北京東華門一帶埋伏,趁袁世凱從紫禁城回寓所途中,將其刺殺。張先培將刺殺成員分成四組:

第一組張先培、傅思訓、許同華、黃永清、陶鴻源等隱匿於三義茶葉店樓上;

第二組黃之萌、李懷蓮、李獻文在詳宜坊酒樓偽裝飲酒;

第三組錢鐵如、曾正宇、楊禹昌、邱壽林等在東安市場前徘徊;

第四組鄭毓秀與吳若龍、羅明典三人則共乘馬車一輛,遊弋於東華門、王府井大街之間。各組準備在預定地點同時向袁世凱投炸彈。

1912年1月15日,暗殺團各組已奔赴戰鬥崗位。此時,通州革命組織遭破壞,情形緊急,張先培等人決定在次日袁氏從紫禁城出來時發動狙擊,地點選在今東安門以東,王府井和八麵槽之間。

然而,暗殺團成員鄭毓秀突然接到同盟會駐北京支部的緊急命令,要求放棄刺殺袁世凱的行動。因為最新的情況表明,南北議和的真正阻力是來自滿洲新貴、宗社黨首領良弼,而不是內閣總理袁世凱。

鄭毓秀連夜行動,根據平時的線索,通知了八位戰友。但張先培、楊禹昌、黃芝萌等人未接到通知,還是按計劃實施了刺殺袁世凱的行動。

1912年1月16日,張先培、楊禹昌等人懷揣彭家珍等人所製的炸彈,分布在三道關卡上,嚴伯勳守在東華門外三順茶館,黃、張二人守在丁字街口一家臨街酒樓上,楊禹昌埋伏在東安市場門口。

上午9時許,京津同盟會副會長李石曾忽然飛告緩行。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楊禹昌果斷表示:“餘誌已決,不可再緩。”繼續實施對袁氏之刺殺。

上午11時45分,袁世凱退朝後,乘馬車出東華門回家。當時袁世凱乘坐的是輛金漆朱輪雙套馬車,有十多輛車護送,戒備森嚴。當他的馬車到達丁家街三順茶館前時,隱蔽在這裏的嚴伯勳、張先培等人擲出了炸彈,隻聽“轟隆”一聲,馬車在驚亂中疾馳而過。

由於投炸彈時間稍緩,而車速又甚疾,炸彈在馬車後爆炸,並沒有炸到袁世凱的馬車。

袁世凱雙套馬車中的右側馬雖被炸傷,但仍能跑動,車夫劉二驅車狂奔。當馬車剛到東興飯館,楊禹昌投出了第二顆炸彈,落在袁世凱坐車車棚上掉在地上爆炸,袁世凱的衛隊長袁金彪當場被炸死,另有十餘個警衛被炸成重傷,袁世凱的馬車被炸得東搖西晃。袁世凱的馬夫劉二雖受重傷,但拚命駕駛馬車急奔。雖遭張先培從樓上投彈中車頂,但該炸彈並未爆炸,袁世凱僥幸逃脫。

此時,警笛四起,大批軍警趕到出事地點。而黃芝萌與張先培聽到爆炸聲,就打開窗子準備再擊,結果被軍警發現被捕。楊禹昌因手負傷,第三顆未拋出當場被捕。嚴伯勳乘街上人群喊叫、軍警慌亂之際跑回茶葉店,將手槍插入茶桶,大搖大擺地走了。

當時在場的鄭毓秀,機智地脫離現場。

這樣,軍警當場捕獲了張先培、黃之萌、楊禹昌、陶鴻源、李懷蓮、許同華、傅思訓、黃永清、薛榮、蕭聲等十人,並從楊禹昌、張先培、黃之萌三人身上查出用蒲葉包裹著的炸彈。

當天晚上,袁世凱令營務處總理陸建章對抓獲的張先培、黃芝萌等人嚴刑拷打,要他們招供同夥及指使者。但張、黃、楊等人,受盡了種種酷刑,嚴守秘密,堅貞不屈,不僅不供出同黨,反而大罵袁世凱。他們慷慨激昂地嚴斥道:“袁世凱是竊國大盜,國人恨之,炸他出自愛國熱情,要殺便殺,別無他說。”

脫險的鄭毓秀積極進行營救工作。她找了在北京的法國記者,出麵將陶鴻源、李懷蓮、許同華、薛榮、傅思訓、黃永清、蕭聲等七人保釋出來。張先培、黃之萌、楊禹昌三人承認自己就是行刺者,加上在他們身上搜到了炸彈,刺殺罪證確實,遂被陸建章判處槍決。

袁世凱遇刺後,多虧車夫劉二很機警,使袁世凱平安回到了官邸。他回到家中,故作鎮定地哈哈大笑:“今天有人跟我開玩笑。”他一方麵致意京津同盟會,言欲效力革命,逼迫清帝退位;另一方麵則秘密下令殺害了張先培、黃之萌、楊禹昌三人。

17日淩晨,張先培、黃之萌、楊禹昌三位同盟會會員英勇就義。

黃之萌留下的絕命詩稱:

在昔頭皮拚著撞,而今血影散成斑。

紅點濺飛花滿地,層層留與後人看。

三人遇難的當晚,革命黨人將三具屍體運走,密葬於農事試驗場鬆林內。

嚴伯勳在北京眾多海軍老鄉的幫助下,連夜潛出北京城,避居天津,後再潛往南京。直到袁世凱後來因帝製複辟斃命後,才回到北京,在北洋政府海軍部任職。

北京革命黨人刺殺袁世凱未遂,客觀上幫了袁世凱的大忙。此時的袁世凱因逼迫清帝退位,正與滿族皇室及宗社黨矛盾突出。

原來,袁世凱在得到南方革命黨人保證清室遜位、舉自己為臨時大總統的諾言後,便全力以赴加緊逼宮活動。

1912年1月16日,袁世凱率領全體國務大臣進宮奏見隆裕太後。在講了一通南北議和過程後,袁氏指出:大局岌岌,危逼已極!人心渙散,如決江河,莫之能禦。解決的辦法便是順應共和趨勢,改變政體。他說:“民軍所爭者政體,而非君位;所欲者共和,而非宗社。我皇太後皇上何忍九廟之震驚,何忍乘輿之出狩,必能俯鑒大勢,以順民心。”

這些話語,充滿了對清室的恫嚇之意。

隆裕太後默無一言,唯有拭淚。在隨後召開的王公宗室大臣禦前會議上,溥倫力持自動遜位,讓袁世凱為總統,奕劻、載振父子附和此說。但是,少壯貴胄溥偉、善耆、良弼、升允等堅決反對進行和談,決心以武力對抗到底。

袁世凱表示:“假如你們不滿意,我隻有向皇太後辭職。”

良弼毫不退讓,主張批準袁內閣辭職,另組皇族內閣。

這次宮廷會議結束後,袁世凱出皇宮返家行經東華門大街時,就遇到張先培等革命黨人的炸彈刺殺。第二天,又有革命黨人向袁世凱居住的迎賓館投擲炸彈,但未炸到人,隻將袁的辦公室玻璃震裂。

受此驚嚇,袁世凱不敢輕易外出,為安全計,他搬到地窨子裏辦公。

袁世凱此時被革命黨人刺殺,消除了隆裕太後和清室權貴視袁氏為革命黨的疑慮,有利於袁世凱的逼宮活動。以前滿族主戰派罵袁世凱是革命黨的奸細,是清朝的大奸臣,經過這場刺殺事件,隆裕太後就向他們解釋說:“你們都說袁世凱靠不住,今天看起來,他畢竟是咱們大清朝的忠臣。”

於是,隆裕太後下詔封袁世凱一等侯爵,並派特使前往慰問。以前袁世凱散布革命黨將在北京暴動的謠言,大家半信半疑,這個謠言卻因他自己做了革命黨人的靶子而使人們信以為真了。

袁世凱利用這個刺殺事件,不僅從此稱病不入朝,將逼宮的任務交給親信趙秉鈞、胡惟德等人,自己躲在幕後指揮,而且製造了“革命黨人已經遍布於北京城”的謠言,製造京城緊張氣氛,對清朝皇室權貴施加壓力。

1月19日,在袁世凱的指使下,梁士詒、趙秉鈞、胡惟德上奏隆裕太後:“人心已去,君主製度恐難保存,懇讚同共和以維大局。”1月22日,孫中山正式提出了清帝退位條件。25日,袁世凱奏呈說:這樣再拖延下去,清室能否照前議條件給予優待,不敢預決,公開以取消優待條件對清室進行恫嚇。但遭到了滿族親貴少壯派首領良弼的阻撓。

1月26日,京津同盟會首領彭家珍將良弼炸成重傷,次日身亡。

良弼被炸死後,宗社黨作鳥獸散,紛紛逃往天津、大連、青島或匿家不出,再也不敢反對遜位之事。2月12日,大勢已去的清朝隆裕太後攜6歲的溥儀在乾清宮頒發了退位詔書。至此,統治中國長達260多年的清王朝覆滅了。

不久,南北和議成功,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黃興、陳士英隨後來到北京,將張先培、楊禹昌、黃芝萌的遺骸,與炸良弼之革命誌士彭家珍的遺骸,遷到北京西郊萬牲園(今北京動物園內)合葬,諡稱“四烈士塚”。孫中山親臨主持葬禮,祭奠這些為中華民國建立而流血犧牲的革命烈士。

二、彭家珍冒名殺良弼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建立,坐鎮北京的清政府控製範圍隻有東三省、直隸、魯、豫、甘肅、新疆八省,而南京臨時政府所控製的則有14省之多,約占2/3。清政府的統治力急劇減弱。但清政府內部的袁世凱勢力,握有訓練有素的北洋六鎮新軍,軍事力量強大,南京臨時政府軍事力量則較為薄弱。在南方革命軍暫時無法徹底擊敗清政府和袁世凱勢力,及清政府和袁世凱勢力也無法鎮壓革命勢力的均衡狀態下,雙方被迫進行政治談判。這樣,在1911年底到1912年初,孫中山領導的南方革命勢力便與袁世凱為首的北方勢力被迫進行秘密的南北和談。

袁世凱、孫中山兩大軍政勢力之外,清政府內部存在著一股企圖鎮壓南方勢力並與北洋勢力相對抗的政治勢力。這股勢力以良弼、毓朗、鐵良等滿洲皇室權貴為主,通常被稱為宗社黨。

這些清皇室權貴,不甘心退出曆史舞台。

1912年1月12日,清皇室貴族分子良弼、毓朗、溥偉、載濤、載澤、鐵良等人召開秘密會議。1月19日,他們以“君主立憲維持會”的名義發布宣言,表達了既要鎮壓南方革命勢力,又要趕走袁世凱勢力的決心。這些皇室權貴,被時人稱為宗社黨。其成員胸前刺有二龍圖案、滿文姓名。他們在京津等地積極活動,企圖奪回袁世凱的內閣總理職權,由毓朗、載澤出麵組閣,鐵良出任清軍總司令,由鐵良、良弼等滿洲權貴統領清軍南下,與南方革命軍決一死戰,並強烈要求隆裕太後堅持君主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