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人,所有的廠家和商人,無論是製造商、經銷商,還是工人,他們的工作都應以滿足人們的需要為目的。這條原則適用於全人類。
有一個木匠失業了,十分窮困,他在家裏懶散度日,直到有一天,妻子讓他出去找工作。他聽從了妻子的話,離開家。他坐在海灣的岸邊,把一塊浸濕的木片削成一個小木人。當天晚上,孩子們因小木人爭吵起來,於是他又削了一個以使孩子們安靜。當他正在削第二個小木人的時候,一個鄰居來到他家,饒有興趣地看了一會兒,對他說:“你為什麼不削玩具去賣呢?肯定能賺錢的。”
“噢,”他說,“我不知道該做些什麼。”
“為什麼不問問你家的孩子應該做什麼呢?”
“那有什麼用呢?”這位木匠說,“我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不一樣。”
然而他還是接受了建議。第二天早上,女兒瑪麗從樓上下來時,他問:“你想要什麼樣的玩具呢?”女兒告訴他,她想要玩具床、玩具臉盆架、玩具馬車、玩具小雨傘,還說了一長串足以讓他做一輩子的東西。就這樣,通過在家裏詢問自己的孩子,他獲得了靈感。他找來燒火用的柴——他沒有錢買木材,削出了那些結實的不塗色的玩具。許多年後,這些玩具傳到了世界各地。這個木匠最初為自己的孩子做玩具,然後按照它們的式樣做更多的玩具,通過他家隔壁的鞋店賣出去。開始的時候,他賺了一點錢,漸漸地越賺越多,最終他擁有了1000萬美元。幾十年來,他始終按照同一條原則贏得機遇和財富——一個人可以通過了解自己家的孩子喜歡什麼從而判斷別人家的孩子喜歡什麼,通過了解自己、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而知曉他人的內心,這是在商業上通向成功的一條神聖的道路。
有時候,一次機遇就是一個巨大的商機。當一個人下定決心的時候,他就真能做到,並且開始自己動手去與機遇搏鬥,正是不懈地奮鬥才能抓住難得的機遇。
培養發現機遇的能力
現代社會是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既向人們提出了挑戰,同時也為人們提供了實現目標的良好機遇。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人是幸福的,切不可放過一切美好的機遇。
人們常說“千載難逢”、“天賜良機”就是指機遇,像在野外拾到了金剛石、采藥發現了大人參、知識分子趕上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政策等,都是機遇。機遇的產生和利用,都需要有其主、客觀條件。相對來說,主觀條件更為重要。
但機遇並不是總在那裏等著你去撿取,當機遇出現時,需要你的敏銳感覺與當機立斷。一個不能當機立斷的人,一個沒有主見、不善決斷的人,可能暫時在生存著,甚至還能夠取得一點成就,但是,一遇變動他就會方寸大亂,落伍於時代,成為時代的棄兒、社會的淘汰者。他不可能取得一生的輝煌。
機遇處處都有,能不能發現,還要看你有沒有發現機遇的能力。
事實表明,很多機遇的出現並不是直觀的直接的,而是潛在的隱蔽的,如果不善於想象和聯想就很難發現它,並把它們變成活生生的現實。有時候,我們遇到一件事情它本身不一定就是機遇,但是把這件事情與另一件事情聯係起來思索,就可能有所發現,就可能轉化成一次很有價值的機遇,從而創造一次財緣。
機遇來了,你能不能發現它,識別能力的強弱起著關鍵作用。對機遇的認識判斷能力表現在:
一是能見微而知著。特別在有些機遇初現時並不明顯,是以平淡無奇的方式或以伴隨性的隱含方式出現的,你應獨具慧眼,能及時加以識別,看到它的存在及其價值。
二是有很強的機遇敏感性。機遇一旦出現,你能在很短時間內做出識別判斷,在別人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你已經決定了對它的取舍。有的人對於周圍發生的一切漠不關心,熟視無睹,這是缺乏認識判斷能力的表現,他們是很難抓住機遇的。
三是有良好的直覺。直覺判斷是在作決定的那一刹那,敦促人們在兩種或多種辦法之中擇善而從的心理活動過程。有時候人的直覺對於捕捉機遇有重要意義。對於新出現的事情一旦接觸,立即可以感覺到它是不是有價值,值不值得為之一搏。這種直覺能力是以經驗的積累為前提的,也是一種難得的識別能力。
即便是碰上好運氣,讓你遇到了意外情況,可是由於司空見慣,或者思想沒有準備,頭腦不敏感,或者粗心大意,或者雖然注意到特殊現象,但不打算進行進一步研究等等,都會使機遇喪失,錯過發現、發明的機會。
在弗萊明以前,就有其他科學家見過青黴素菌能抑製住葡萄球菌的現象;在倫琴以前,已經有物理學家注意到X射線的存在;琴納家鄉的不少人都知道感染過牛痘的人,能免生天花,特別是那些擠奶工,但是,由於他們不以為然,而坐失良機。
一百多年前,有位叫萊維?施特勞斯的德國猶太人到美國舊金山去經商。除了別的商品,他還帶了些帆布以供淘金者做帳篷之用。但他還沒有來得及下船,除了帆布,其他貨物都一售而空。一針一線都需從外麵進口的舊金山人需求之旺,給萊維留下深刻印象。下船後,萊維帶著帆布開始了他的“淘金”曆程。他和一位挖金的礦工迎麵而遇,此人抱怨道,他們需要的並不是帳篷,而是挖金時經磨耐穿的褲子。頭腦靈活的萊維一點也不含糊,隨即和那位礦工一起到裁縫店,用隨身帶的帆布給他做了一條褲子,這就是世界上第一條工裝褲——亦即今日十分時髦的牛仔褲的鼻祖。那位礦工回去之後,消息不脛而走,大量訂貨迅即而來。礦工需要的是耐磨的褲子,而萊維手頭隻有做帳篷的帆布。如果萊維的頭腦不靈活,他就隻會後悔自己帶錯了商品,而失去這次絕好的賺錢機會。
機會也許就你眼前,能否發現,還要靠你過人的洞察力和預見力。有些人可以看到“機遇”,有些人卻隻看見“問題”。當我們訓練自己的思想去找尋機遇時,我們會發現,每一天我們生活中的機遇,遠超過我們可以利用的。機遇就在我們的四周,機遇會自動上門,而不是靠我們費力地找尋,最大的問題是在於:我們如何對它們加以識別與把握。
機遇在耕耘的每一個腳步中
你一生中能獲得特殊機遇的可能性還不到百萬分之一。然而,機遇卻常常出現在你麵前,你如何把握機遇,將它變為有利的條件,要靠你的努力,要靠你的發現,要靠你的探索。
堅忍不拔的力量
今天,當人們談起美洲的時候,總忘不了第一個發現美洲的人——哥倫布。哥倫布從小就向往著海上航行,1492年,哥倫布開始了人類曆史上第一次橫渡大西洋的壯舉。誰也不知道茫茫無際的大西洋上,等待著這批由囚犯組成的船隊的究竟是什麼樣的命運,有太多未知的因素使他們不可能對未來做出預測。海上的航行生活十分單調而乏味。
就這樣,在海上漂泊了一天又一天,水手們開始沉不住氣了,吵著要求返航。哥倫布是一個意誌堅定的人,他決不會讓他苦心組建的船隊半途而廢,留下終生遺憾。他堅持繼續向西航行,有時候,他甚至不得不拔出寶劍,強令水手們向前,再向前。
在茫茫的大海上苦熬了兩個月之後,哥倫布終於到達美洲巴哈馬群島的華特林島。
哥倫布的故事說明:事業成功的根源在於堅持不斷地工作,以全副精力去從事,不避艱苦。隻要專注於某一項事業,就一定會做出使自己感到吃驚的成績來。
一個開電梯的工人,他失去了左臂。有人問他是否感到不便,他說:“隻有在剪指甲的時候才會感到。”
人在身處逆境時,適應環境的能力非常驚人。可以忍受不幸,也可以戰勝不幸,因為每個人都有著驚人的潛力,隻要立誌發揮它,就一定能渡過難關。
小說家達克頓曾認為除雙目失明外,他可以忍受生活上的任何打擊。但當他60多歲,雙目真的失明後,卻說:“原來失明也可以忍受,人能忍受一切不幸,即使所有感官都喪失知覺,我也能在心靈中繼續活著。”
隻要有一線希望,就應堅忍不拔地去奮鬥。
1911年,英國帆船“天堂”號在太平洋航行時,被一場猛烈的風暴吞沒。當時,年僅14歲的見習水兵傑林?皮斯在海上漂流數天後,來到太平洋南部一座荒無人煙的小島上。從此,他就在這荒島上過著漫長的獨居生活。直到1985年,一艘船才偶然發現了他。那時,皮斯已經是一位88歲的老翁了。
如果沒有強烈的求生欲望和堅忍的意誌品質,很難想象他能活下來。人一生的經曆中會有數不清的打擊和困苦,怎樣鎮定自若地應付各種突發事件?怎樣才能逢凶化吉?堅忍頑強就是護身的法寶。
許多職場中人在職業生涯遇到挫折時,輕易地放棄了,麵對挫折的畏懼和厭倦使他們放棄了希望,那等著他的隻有失望。
別人都已放棄,自己還在堅持;別人都已退卻,自己仍然向前;看不見光明、希望,卻仍然堅忍地奮鬥著,這才是成功者的品質。
音樂大師貝多芬在兩耳失聰、窮困潦倒之時,創作了他最偉大的樂章;席勒病魔纏身15年,卻寫出了他最著名的作品;為了得到更大的成就和幸福,班揚甚至說:“如果可能的話,我寧願祈禱更多的苦難降臨到我身上。”
許多人最終沒有獲得成功,不是因為能力不足、誠心不夠或沒有對成功的熱望,而是由於缺乏足夠的堅忍。這樣的人做事往往虎頭蛇尾、有始無終。
堅忍的人從不會停下來懷疑自己能否成功,他唯一考慮的是如何前進、如何走得更遠、如何接近目標。無論途中有高山、湍流還是沼澤,他都會毫不猶豫地去攀登、去穿越,直指自己的最終目標。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和危險,都要堅持自己的信念,堅信成功一定可以實現。
身在職場,更需要有堅忍不拔的精神。唯有這樣,你才能戰勝工作中的困難和危機,把握住機遇,成就不凡的業績,並樹立起良好的職場聲譽,使你在職場中更搶手。
有壓力才有動力
西班牙人愛吃沙丁魚,但沙丁魚太嬌貴,離開大海以後容易死掉。為便於運輸,當地漁民想了一個有效的辦法,將幾條沙丁魚的天敵——鯰魚放在運輸容器裏,使沙丁魚為躲避天敵而在有限的空間裏快速遊動,以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沙丁魚因有畏懼感而在新的環境中生存。
古希臘一位哲學家曾經這樣說過:“人類的一半活動是在危機當中度過的。”感受壓力、消除壓力、化解壓力,是尋求生存發展的空間和機遇,這就是我們善待壓力的動力所在。大慶人有句名言:井無壓力不冒油,人無壓力輕飄飄。這裏講的“壓力”就是動力。從力學的角度看,能量可以互換,自然壓力是可以轉化為動力的。
一個年輕人感到自己在人世間的生存壓力越來越大,有點招架不住,他很迷茫。
這天,青年路過一片楓樹林,遠處寺廟一陣悠揚的鍾聲吸引了他。於是,他風塵仆仆來到寺廟,看見一長老氣定神閑地打坐,便虔誠地跪了下去,問道:“不知長老有沒有高法讓我擺脫壓力,輕鬆上路。”長老捋了捋白胡須,嗬嗬一笑說:“高法倒談不上。這個你帶回家後,每天早晚各看一次,想一遍,症結自然消解。”說完,長老給青年一塊寫了四個字的白紗布。青年回到家後,早晚各看一次,想一遍白紗布上四個遒勁的大字,頓時精神為之一震。是的,他的生存壓力仍在,但已感覺不出沉重,更不會招架不住。
長老給青年的四個字是:“懼者生存!”生存不容易,唯懼者勝出。懼者,乃心懷憂患、備感危機之人;唯有懼心相隨,才能讓人有切膚之感,進而迸發出生命最原始的活力、最激越的精神、最昂揚的鬥誌。
恐懼,無疑是一種不良心態,而居安思危使“懼”成為不懼的新起點。懼,是審時度勢的理性思考,是在超前意識前提下的反思,是不敢懈怠、兢兢業業、勇於進取的積極心態。
有奮鬥就有機遇
奮鬥之心是激發人們抗爭命運的力量,是完成崇高使命和創造偉大成就的動力。一個具備了奮鬥心的人,就會像被磁化的指針那樣,顯示出神秘的力量。
許多人就像沒有被磁化的指針一樣,習慣於在原地不動而沒有方向,他們在自身的奮鬥之心被激發之前,對任何刺激都毫無反應。正是奮鬥之心和意誌力——這種永不停息的自我推動力,激勵著人們向自己的目標前進。
向上奮鬥的力量是每一種有生命的物質的本能,這種本能不僅存在於所有動物身上,埋在地裏的種子中也存在著這樣的力量。正是這種力量刺激著它破土而出,推動它向上生長,向世界展示美麗與芬芳。
奮鬥之心不允許我們休息,它總是激勵我們為了更美好的明天而永不停息地努力。由於人類的成長是無限的,所以我們的奮鬥心和願望也是無法滿足的。如果曆史地來看,我們目前所到達的高度足以令人羨慕,但是,我們卻發現今日所處的位置和昨日的位置一樣,無法讓我們完全滿足,更高的理想和目標不斷地在向我們召喚。
瓊?菲特說:“信心和理想乃是我們追求幸福和進步的最強大推動力。”
梭羅說:“你是否聽說過這樣的事情:一個人窮盡畢生精力向著一個目標努力,竟然會一事無成?一個人始終有所期望、受到持久的激勵,竟然還無法提升自己?一個人以英勇的姿態、寬宏的胸襟、真誠的信念和追求真理的決心去行事處世,竟然沒有任何收獲?——難道這些奮鬥會白費嗎?”答案肯定是不會的。奮鬥之心最終會成為一種偉大的激勵力量,會使我們的人生更加崇高。
生物遺傳工程著名專家童第周17歲那年考入寧波師範學校的預科班,第二年,他又考入一所教會中學。這所中學對數理化、英語課的要求很嚴格,而這幾門功課童第周的基礎最差,有的課甚至根本沒學過。當時有人譏笑他說:“我保證你不出3個月就得回家種地。”果不其然,第一學期的期末考試,他的總平均成績是45分,按學校規定,總平均成績不及格的人必須退學或降級。
童第周本來比同班同學的年齡大好幾歲,再降一級怎麼行呢?他硬著頭皮去央求校長,校長最後勉強答應讓他試讀半年。從此,童第周每天天不亮就悄悄爬起來在路燈下朗讀英語;晚上,熄燈的鈴聲響了,別人睡下後,他又悄悄地來到校園的路燈下,複習當天的課程。監學被他頑強的學習毅力打動了,破例地允許他在學校熄燈鈴打過以後在路燈下學習。就這樣,童第周贏得了時間,贏得了學習上的突飛猛進。第二學期的考試成績公布了:他的總平均分超過了70分,幾何還考了個百分。
童第周經過刻苦勤奮的學習,在28歲那一年終於以複旦大學生物係高材生的優異成績留學比利時。
人們有一種錯誤的觀點,以為天才不需要勤奮與苦幹,這種思想斷送了不少人的大好前程。
英國畫家雷諾茲說:“天才除了全身心地專注於自己的目標,進行忘我的工作之外,與常人無異。”
一位作家寫道:“我見過米開朗基羅,他60歲的時候身體已不是那麼強壯了,但他仍然在大理石上飛快地揮舞刻刀,弄得石頭的碎屑四處飛濺,他一刻鍾幹的活比三個棒小夥一小時幹的都多。他工作起來真是精力充沛、生龍活虎。”
天才的拉斐爾去世時才38歲,留下了287幅繪畫作品、500多張素描,每一幅都價值連城。
達?芬奇是個樂觀開朗、幹勁十足又熱情洋溢的人,每天天剛破曉就開始工作,直到工作室伸手不見五指,他才離開畫布去吃飯休息。
這些被世人稱之為天才的人,如果隻是等著發揮天才的作用,那可能早就被人遺忘了。他們的自強不息、奮鬥不止才是被世人讚歎的最根本的原因。
一個人一旦形成不斷自我激勵、始終向著更高更好目標前進的習慣,他身上所有的不良品質和壞習慣都會逐漸消失,因為它們缺少相應的環境和土壤。在一個人的個性品質中,隻有被鼓勵、被培育的品質才會成長。
對更高更好目標的渴求是我們根除墮落傾向的最佳方法。即使是最微弱的奮鬥之心,也會像一顆種子,隻要經過培育和扶植,它就會茁壯成長、開花結果。但是,如果在我們身體和精神的土壤裏,沒有足夠的養料來滋養,求上進、求完善的種子就無法成長,而野草、荊棘和有毒的東西卻會繁殖蔓延。
缺乏奮鬥之心,即使抱有最偉大的雄心壯誌,也可能會由於多種原因而受到傷害。拖延的毛病、避重就輕的習慣就會嚴重地削弱一個人的雄心壯誌。同樣,影響理想的因素,也會影響一個人的雄心壯誌。
人們通常很早就意識到奮鬥之心在叩響自己心靈的大門,但是,如果我們不去開發這種潛能,惰性就會占據我們的心靈,奮鬥之心就會漸漸遠離我們。正如其他未被利用的功能和品質一樣,雄心也會退化,甚至尚未發揮任何作用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宇宙間的所有生命都在努力達到更高的境界。萬物在進化過程中總是向前發展的。毛毛蟲可以變成一隻蝴蝶,但蝴蝶不會退化成一隻毛毛蟲,因為那不合乎進化的法則。
如果你不努力培養和開發這種奮鬥之心,拒絕這種來自內心的向上的力量,這種催你奮進的潛能就會越來越微弱,直至消失。到了那時,你的奮鬥之心也就衰竭了。當來自你的內心深處、促你上進的奮鬥之音回響在你耳邊時,一定要仔細地聆聽它,它是你最好的朋友,指引你走向光明和快樂。奮鬥者永遠是機遇的寵兒,一個隻會夢想而缺乏永不停息的奮鬥的人,從來不會被幸運女神眷顧;一個隻知奮鬥拚搏而不懼失敗的人,肯定將得到機遇天使的青睞。成功的機遇就在前方,衝上去就能贏得勝利。奮鬥,受挫;再奮鬥,再受挫。在失敗中選擇,在選擇中奮鬥,直到抓住機遇走向成功。
機遇拒絕懈怠者,唯有奮鬥才是機遇和成功的寵兒。機遇的確有時候會自動降臨,但絕大部分都需要自己去奮鬥、去努力才能把握。
朋友,請相信吧:隻要你永不停息地奮鬥,機遇,還有成功,就在你的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