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在台北度過不愉快的晚年(3 / 3)

四、口述“回憶錄”不是實事求是之作

白崇禧自一九六三年二月開始,直到他去世前八天止,向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了他的“回憶錄”。

該研究所派陳存恭、馬天綱、陳三井、賈廷詩在上述時期先後訪問了白崇禧一百二十八次,並逐次對談話記錄進行整理。一九八〇年至一九八五年間,香港《中報》月刊發表了《白崇禧回憶錄》整理稿。

《白崇禧回憶錄》的內容主要記述了白崇禧從軍、參政幾十年的主要經曆;闡述了國民革命軍在北伐、抗戰中的戰略思想、戰略方針;分析了一些重大戰役的作戰經過和經驗教訓,還披露了國民黨一些內部鬥爭等等。此書從一個側麵,為研究中國現代軍事史提供了一定的參考資料。

但是,《白崇禧回憶錄》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不盡不實,主要的如:

一、對於有些重大曆史事件一筆帶過,如在龍潭戰役中提到蔣介石下野時說:“十六年(一九二七)八月十二日總司令職務,避開武漢攻擊之目標,回到浙江奉化。”這把蔣介石第一次下野說得過於簡單化了。連蔣家官書都不得不承認,此為李宗仁、白崇禧、何應欽施加壓力的結果。

二、對於有些事件避而不提。一九二七年八月,蔣介石下野後,與汪精衛合作反對南京特別委員會,蔣、汪顯以李、白為對手。是年十一月十七日,廣州“張黃事變”即蔣、汪合作的成果之一。這也許是因為白崇禧係在台北口授他的回憶錄,礙於環境,才對此諱莫如深。

三、讓某些曆史長期空白。自一九二九年“蔣桂戰爭”到一九三六年“兩廣事變”,長達八年之久,在此期間,白崇禧曾兩度出走,參加過兩次粵桂戰爭;響應蔣、馮、閻之中原大戰,出師湖南;親往香港勸汪精衛到廣州反蔣,結果召開了國民黨非常會議,促成兩廣與南京遙相對立的局麵。所有這一切,《白崇禧回憶錄》中悉付缺如,上述他本人親自經曆過的曆史被切斷了。

五、參與蔣介石力阻李宗仁返國的陰謀行動

一九六三年,李宗仁對《歐洲周報》記者奧古斯托?瑪賽麗說:“我由於自己的失敗而高興,因為從我的錯誤中,一個新中國正在誕生。”這表達了他的愛國思想與民族感情。

一九六四年初,中國與法國建交了。戴高樂政府的正義行動博得了海外愛國人士的讚賞,李宗仁於二月十二日在紐約《先鋒論壇報》發表了一封公開信,勸告美國政府放棄其不合時宜的對華政策,應緊跟法國政府調整中美關係。這一來,國民黨當局不能默爾而息了。白崇禧在某種壓力下,於三月十八日從台北發出致李宗仁一電,文曰:

總統蔣公卒全國軍民,嚐膽臥薪,生聚教訓,正在待機執戈西指,完成反攻複國大業。而我公旅居海外,迭發謬論,危及邦家,為親痛仇快。最近閱報,法國與中共建交之後,我公竟於二月十二日投函紐約先鋒論壇報,勸說美國學步法國,與中共調整關係。我公對困難既不能共赴,反為中共張目,危害國家,是誠何心,是真自毀其立場矣!自毀其曆史矣!自絕於國人矣!伏望我公激發良知,遠離宵小,翻然悔悟,以全晚節。

上電“反攻複國”的濫調,不值識者一曬,白崇禧發此違衷之言,當為明眼人所共諒,前國民黨政府地政部長吳尚鷹(1892—1980,與孫中山之子孫科是早年在美國的同學,後任孫科的中文秘書。1946年後任行政院政務委員兼內政部長。1949年後定居美國。),針對白崇禧此電在舊金山中文《世界日報》發一短評說,李宗仁與白崇禧自統一兩廣而至北伐抗戰,甘苦與共,患難相扶持,數十年如一日。今李德鄰身居海外,當能暢所欲言,而白健生困處台北,則無不說話的自由,他實逼處此,不得不爾,言念及此,實可慨歎!

一九六五年夏,李宗仁夫婦到了瑞士蘇黎世,他正在那裏等候吳尚鷹及幼子李誌聖的到來,以便一起回到祖國懷抱。到七月十一日,有關方麵忽派人通知李宗仁,說:“不能再等了,必須於十三日乘‘瑞航’去香港的班機離開瑞士,機票已經訂購。”李宗仁夫婦和專程來接的程思遠走得非常合時,他們所乘的“瑞航”班機剛剛起飛,兩位彪形大漢就從日內瓦趕到蘇黎世,找到招待李宗仁夫婦的一位親戚,口口聲聲要找李宗仁,說時揚起皮包,“我們帶來白崇禧上將寫給李宗仁先生的信件要當麵交給他”。其中一位大漢這樣說。很難設想,如果李宗仁走遲一步,究竟會出現什麼場麵。

六、白崇禧的死因是一個謎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十六日的早晨,台北鬆江路白崇禧公館人聲嘈雜,一片混亂。

原來家裏的人發現白崇禧起身很遲,就到他的臥室裏去看看,隻見白曲身倒臥在地板上,已經停止呼吸多時,襯衫給撕成片片,遍體抓傷,這表明他死時很痛苦。死者身上現銅綠色,又證明不是出於自然的死亡。一個保姆驚呼道:“你看,他的藥酒還剩小半杯哩!”一會兒,床頭櫃上的酒杯不見了。原來白氏在睡前必飲一杯醫生給他配製的藥酒,如果他因飲酒中毒的話,顯然是在場的人下手的,但究竟是誰所為呢?迄今還是一個不解的謎。

在白崇禧任桂林行營主任時,當點驗委員會主任的李毅中將,於七十年代從台北回到祖國大陸。據他後來分析:白崇禧到台北不久,在他的鬆江路公館對麵,設著一個警察局派出所。人們都知道這是特務機關,專以監視出入白公館的人們,影響所及,門庭冷落車馬稀,他平生嗜好的打獵和下棋,都不得不從他日常生活中給剝奪了。

白崇禧赴台後之所以能夠免於不測的禍,主要還是因為李宗仁尚在海外。但當一九六五年七月李宗仁回到了大陸,國民黨當局認為白氏已失掉利用的價值,於是他的生命就遭到威脅了。看來,李毅的話很有道理。可作為分析白崇禧死因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