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車都新油飾過,馬雖依然清瘦,而車輛體麵了許多,好做一夏天的買賣呀。新油過的馬車穿過街心,那專做夏天的生意的咖啡館,酒館,旅社,飲冰室,也找來油漆匠,掃去灰塵,油飾一新。油漆匠在交手上忙,路旁也增多了由各處來的舞女。預備呀,忙碌呀,都紅著眼等著那避暑的外國戰艦與各處的闊人。多咱浴場上有了人影與小艇,生意便比花草還茂盛呀。到那時候,青島幾乎不屬於青島的人了,誰的錢多誰更威風,汽車的眼是不會看山水的。

那麼,且讓我們自己盡量的欣賞五月的青島吧!

【人物介紹】

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北京人。現、當代著名作家。出生於一個貧民家庭,1918年北京師範學校畢業後先後任小學校長和中學教員。1924年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漢語講師,開始小說創作。1930年回國後任濟南齊魯大學、青島山東大學教授。抗日戰爭爆發後南下漢口和重慶。1938年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兼總務部主任,主持文協日常工作,以抗戰救國為主題進行創作。1946年應邀赴美講學,後旅居美國從事創作。新中國成立後不久應召回國,曾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等職。因創作出優秀話劇《龍須溝》而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的稱號。“文革”開始後,因受迫害投湖自盡。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二馬》、《貓城記》、《離婚》,中篇小說《月牙兒》、《我這一輩子》,劇本《龍須溝》、《茶館》,另有《老舍劇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詩選》、《老舍文藝評論集》和《老舍文集》等。

細品精讀

風光風俗交輝的視覺盛宴

《五月的青島》是現代散文作品中的上品。情景交融,充滿了詩情畫意。文中先寫鮮花、綠葉、碧海,宛如一幅風光圖;隨後寫學生、少女、生意人,恰似一幅社會風俗畫。寫景時,語言靈動、準確透徹;寫人時,形象生動、簡潔傳神。是一道風光風俗交輝的美好的視覺享受。

寫過青島的風光如畫和風土人情,作者筆鋒一轉,說到了青島的“歸屬”。“預備呀,忙碌呀,(生意人)都紅著眼等著那避暑的外國戰艦與各處的闊人。……到那時候,青島幾乎不屬於青島的人了。”將讀者從美景佳境中拉回現實,此文發表於1937年。正值抗戰爆發的第一年。此時的青島,如同張恨水描寫的“五月的北平”一樣,已隱隱聞到了戰爭的氣息。想到美麗的青島有可能被戰火洗禮,作者此時表達的憂國愁懷便再自然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