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心寬似海 有容乃大
心寬似海,大名無形
大度胸懷,廣納百川
曆覽古今中外,大凡胸懷大誌、目光高遠的仁人誌士,無不以大度為懷;反之,小肚雞腸、競小爭微、隻言片語也耿耿於懷的人,沒有一個成就了大事業,沒有一個是有出息的人。
春秋時候有個“負荊請罪”的故事:
藺相如在趙秦兩國澠池之會上為趙王爭足了麵子,趙王認為他是個難得的人才,便拜他為相國。
其時趙國有個大將軍叫廉頗,見藺相如僅憑一張利嘴,眨眼間職位就爬到了自己的頭上,而自己戎馬一生戰功赫赫卻位居他下,心裏很不服氣,決定要找機會羞辱藺相如。
藺相如知道後,處處躲著廉頗,有時還稱病不肯上朝。
有一天,藺相如帶門客出去,看見廉頗的車迎麵走來,忙將自己的車退進小巷裏,讓廉頗的車過去。藺相如的門客覺得憋氣,埋怨藺相如不該膽小怕事。藺相如笑笑說:“你們說廉將軍跟秦王比,誰的勢力大?”
門客答:“當然是秦王的勢力大。”
藺相如接著說:“天下諸侯都怕秦王,而我卻敢當麵責備他;秦國之所以不敢侵犯趙國,就是因為有廉將軍和我在,倘若我與廉將軍不和,秦國肯定會趁機來犯,所以我情願忍讓廉將軍。”
後來,藺相如的話傳到了廉頗的耳朵裏,廉頗感到無地自容。
一天,藺相如正在書房讀書,一個門客急匆匆地跑來說:“廉將軍找上門來了。”藺相如愣住了,不知廉頗此來何意,忙出門迎接。
隻見廉頗裸露著上身,背上綁了一根荊條,見到藺相如便雙膝跪倒,說道:“我心胸狹隘,請相國責罰我吧。”藺相如慌忙把他扶起,二人的手緊緊地握在了一起。
從此,二人齊心協力,共同保衛國家,秦國十幾年不敢侵犯趙國。
藺相如無疑是與人為善的高手,但到底什麼樣的人才能做到這一點呢?精明人肯定不行,如果藺相如是個精明人的話,勢必跟廉頗一爭到底,不僅不會有“將相和”的美談,而且一旦秦國滅了趙國,他們倆一個都別想好,傾巢之下,焉有完卵?可見,要做到這一點,非聰明人和明白人不可。
郭沫若是一個大度之人。他雖與魯迅之間“曾用筆墨相譏”,但他在魯迅逝世後,沒有趁“公已無言”時前來“鞭屍”,而是挺身站出來捍衛魯迅精神,同時對以前“偶爾鬧孩子氣和拌嘴”,還“深深地自責”。他曾經誠懇地表示:“魯迅先生生前罵了我一輩子,先生死後,我卻要恭維他一輩子。”其情令人敬佩,其辭令人感動。
豁達大度要求人們抑製個人的私欲,不為一己之利去爭、去鬥,也不能為了炫耀自己而貶低他人,更不應用苛刻的標準去要求別人,要尊重人家的自由權利,理解、容納他人的優點和缺點。隻有大度做人,你才能有好的人際關係。
人應當有廣闊的胸懷,宏大的氣度。大河裏生活的魚,不會因遇到一點風浪就驚慌失措;而小溪裏的魚就不同了,一感覺到有點異常動靜,便立刻四處逃竄。人也是這樣的,胸懷狹窄的人沒有一點氣度,常常爭先恐後地與他人爭奪蠅頭小利,但這點小利到手後,卻又發現丟了大利,如同人們所說的“丟了西瓜撿了芝麻”。胸襟坦蕩的人不是這樣。
市場上,果販遇到了一位難纏的客人。
“這水果這麼爛,一斤還要賣50元嗎?”客人拿著一個水果左看右看。
“我這水果是很不錯的,不然你去別家比較比較。”
客人說:“一斤40元,不然我不買。”
小販還是微笑地說:“先生,我一斤賣你40元,對剛剛向我買的人怎麼交代呢?”
“可是,你的水果這麼爛。”
“不會的,如果是很完美的,可能一斤就要賣100元了。”小販依然微笑著。
不論客人的態度如何,小販依然麵帶微笑,而且笑得像第一次那樣親切。
客人雖然嫌東嫌西,最後還是以一斤50元買了。
有人問小販何以能始終麵帶笑容,小販笑著說:“隻有想買貨的人才會指出貨如何不好。如果我不接受他的意見,用幾句話把他頂撞回去,他就不會成為我的顧客。”
小販完全不在乎別人批評他的水果,並且一點也不生氣,不隻是修養好而已,也是對自己的水果大有信心的緣故。我們很多人在生活中卻真的不如這個小販,平常有人說我們兩句,我們就已經氣在心裏口難開,更不用說微笑以對了。
當你被別人誤會或受到別人指責時,如果你偏要反複解釋或還擊,結果就有可能越描越黑,事情越鬧越大。最好的解決方法是,不妨把心胸放寬一些,沒有必要去理會。對於上班族來說,和同事總會有摩擦,但是切記要理性處理,不要非得爭個你死我活才肯放手。就算你贏了,大家也會對你另眼相看,覺得你是個不給朋友留餘地,不尊重他人麵子的人,以後也會防著你,於是你會失去真正的朋友。而且被你損害了尊嚴的同事,還可能對你記恨在心,這樣你就無意中多了許多敵人,這樣做人豈不太傻了嗎?
所以,要想做到豁達大度,就要看透一切,把一切都看做“沒什麼”,把目光投向生活的深度和廣度,這樣,你做起事來才會從容不迫。
超然曠達,無往而不樂
人的一生,做事是一個方麵,做人是一個方麵,不善做人,就無從論及做事。做人又須從身心兼治開始。
人間萬事超然曠達、隨遇而安,是因為人畢竟太渺小,生命畢竟太短促。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複計東西?
人生短暫,萍蹤無定,人生的曆程如雪泥鴻爪,很快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沒有開不敗的花朵,也沒有看不完的好景,“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分明?”梨花怒放,柳絮飛舞,草色青青,滿城春色,人們在盡興地賞花遊春,可是“人生看得幾分明”?一個人的一生有多少盡興賞花的機會呢?有限的人生給人們帶來多少惆悵和迷惘啊!既然人生勝景難逢,聚少散多,別時容易見時難,那麼,何必過分計較個人的名利地位、升沉榮辱呢?
超然曠達,隨遇而安,在這方麵,蘇軾可以說做得超神入化。
蘇軾以清醒的理性精神對待人生,認為人們應該“循物之理”,按照客觀事理和人的生命規律生活,隨遇而安,“餘以為知命者,必盡人事然後理足而無憾”,隻有遵循客觀事理和人的生命規律,才能盡人事,終天年,做到死而無憾。
怎樣才能盡人事,終天年,死而無憾呢?蘇軾認為關鍵在於淡化功名利祿、物質欲望,進退出處、顯達富貴、福禍窮通一任於天。“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美惡之辨戰乎中,而去取之擇交乎前,則可樂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
正是由於蘇軾超然曠達,無往而不樂,所以,他能在各種各樣的人生情境下,始終保持心理上的平衡和安寧。在順境,即使在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兼侍讀的春風得意之時,也沒有得意忘形、飄飄然不知所往;在逆境,即使是身陷囹圄或貶居流放,也沒有喪失生活的信心和勇氣。他總是在平凡甚至是困苦的生活中去體味生活的樂趣、生命的歡欣。“烏台詩案”後,蘇軾被貶居黃州,他不僅政治上失去自由,行動上受到限製,而且飽嚐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平生親友,無一字見及,有書與之,亦不答”,“我謫黃岡四五年,孤舟出沒風波裏。故人不複通問訊,疾病饑寒宜死矣”。與此同時,經濟上十分窘迫,為了維持生活,蘇軾不得不墾荒東坡,躬耕隴畝,“與漁樵雜處”。麵對這樣孤苦寂寞的環境,蘇軾仍坦然自若,從困苦的境地中擺脫出來,尋找和發現生活的美:
長江善廓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江上西山半隱堤,此邦台館一時西。
南堂獨自西南向,臥看千帆落淺溪。
在嶺南和海南,他的處境更加艱難。在嶺南,由於無法適應當地的瘴霧毒氣,致使“旬日之間,喪兩女使”,連他最寵幸的愛妾朝雲也病逝了。在海南,他更是過著“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的生活。海南,當時是人跡罕至的地方,流放海南者很少得以生還,蘇軾也斷絕了生還北歸的願望。即便在如此困厄的境況下,蘇軾也沒有心灰意冷,仍然保持樂觀曠達的情懷。“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報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輕打五更鍾”;“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一個人精神生活的充實,可以彌補物質生活的貧乏,戰勝外在險惡環境的艱苦,所以,盡管生活窘迫,蘇軾仍“胸中亦超然自得,不改其度”。正是這種超俗曠達、怡然自得的樂觀情懷,讓那些至今依然膾炙人口的千古麗詞,洋洋大觀地流瀉於筆端,他戰勝了人生道路上的重重險阻,終於成就自己輝煌壯麗的詩意人生。
以寬待人,以“度”容“士”
每個人都有其可取的一麵,盡管他可能不是個盡善盡美的人。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所以還應放開胸懷,接納他們。
康熙二十年,康熙以“海氛一日不清,民生一日不寧”,“台灣不平,則沿海兵民弗獲休息”為由,又一次力排眾議,決定進軍台灣。
七月,康熙起用原屬台灣鄭芝龍降將、留於身旁13年的漢人大臣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用台灣降將收複台灣,康熙就不怕施琅三心二意嗎?康熙可不糊塗。
施琅赴任前,康熙特在內廷召見,又於瀛台賜宴,殷切囑咐了一番,希望他不要辜負自己的希望,一定要把台灣收複。
第二年,因指揮意見分歧,施琅首次進軍受挫。康熙毫不猶豫,當機立斷,特別恩準施琅“獨立肩任,直入海島”的請求,將指揮權完全交給了他,顯示了寬廣的胸襟。
施琅不負康熙所望,經過一年的準備,於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十四日,率戰艦300餘艘直駛澎湖。
二十二日,兩軍決戰。清軍水師焚毀擊沉敵艦200餘艘,擊斃將軍以下軍官300餘員,殲滅敵軍12000餘人,一舉攻占了澎湖列島。鄭軍主力盡失,無力再戰,被迫請降。施琅不負康熙所望,一舉攻下台灣。
施琅的啟用,體現了康熙寬廣的胸懷,更顯示出康熙在行事上的絕妙手段。他雖然采取武力手段進攻台灣,但是卻從正義的角度出發,將攻打台灣的戰爭定義為正義的收複失地之戰,而且還派了台灣降將施琅為主帥,增添了輿論的正麵導向。
雖然打仗,眾人卻說不出什麼怨言。而最終,施琅也算勞苦功高,功成名就,不知要怎樣謝康熙信任之恩呢。所以說,做人要以寬容豁達為本,在充分了解他人的基礎上,不惜把重任交給眾人都不看好的人去做。這樣,既用人所長,又顯示了豁達胸襟,別人也必將謝恩報答。
古人說得好: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記住,好人也會做壞事,壞人不一定幹的都是壞事。曾國藩虛懷若穀,雅量大度,善於因勢利導,引其長而棄其短,主張以“度”容“士”,以寬待人,換得人才濟濟於一府之大局麵。
曾國藩求才心切,因此也有被騙的時候。有一個冒充校官的人,拜訪曾國藩,隻見他高談闊論,談古論今,有不可一世之概。曾國藩禮賢下士,對投幕的各種人都傾心相接,但心中不喜歡說大話的人。見這個人言詞伶俐,心中好奇,中間論及用人須杜絕欺騙事,正色大言說:“受欺不受欺,全在於自己是何種人。我縱橫當世,略有所見,像中堂大人至誠盛德,別人不忍欺騙;像左公(宗棠)嚴氣正性,別人不敢欺騙。而別人不欺而尚懷疑別人欺騙他,或已經被欺而不知的人,也大有人在。”曾國藩察人一向重條理,見此人講了四種“欺法”,頗有道理,不禁大喜,對他說:“你可到軍營中,觀我所用之人。”此人應諾而出。第二天,拜見營中文武各官後,那人煞有介事地對曾國藩說:“軍中多豪傑俊雄之士,但我從中發現有兩位君子式的人才。”曾國藩急忙問是“何人”,此人舉塗宗瀛及郭遠堂以對。曾國藩又大喜稱善,待為上賓。但一時找不到合適的位置,暫時讓他督造船炮。
多日後,兵卒向曾國藩報告此人挾千金逃走,請發兵追捕。曾國藩默然良久,說:“停下,不要追。”沉默一會兒,曾國藩雙手把須,說:“人不忍欺,人不忍欺。”身邊的人聽到這句話,想笑又不敢笑。過了幾天,曾國藩舊話重提,幕僚問為什麼不發兵追捕。曾國藩的回答高人一籌:“現今發、撚交熾。此人隻以騙錢計,若逼之過急,恐入敵營,為害實大。區區千金,與本人受欺之名皆不足道。”此事在令人“噴飯”之餘,亦足見曾國藩的遠見與胸襟。
清代有個叫錢大昕的人說得好:“誹謗自己而不真實的付之一笑,不用辯解。誹謗確有原因的,不靠自己的修養進步是不能製止的。”器量闊宏,使我們能檢點自己,大度本身就是一種魅力,一種人格的魅力,那不僅是對自己缺點的正視,而且也是對自身力量的自信。
做人和交友能夠胸襟坦蕩,虛懷若穀,就可以使人與人之間以誠相待,互相信賴,博取人們對你的支持和真誠相助,事業就有成功的希望。
關於曾國藩的雅量大度還有這樣一件事:新寧的劉長佑由於拔取貢生,人人都參加朝考。當時的曾國藩身份已很顯貴,有閱卷大臣的名望,索取劉的楷書,想事先認識他的字體,劉堅持不給。以後劉長佑做了直隸總督,當時撚軍的勢力正在興旺,曾國藩負責分擊,劉負責合圍,以草寫的文稿,將要呈上,有人說:“如果曾公不滿意我們怎麼辦?”劉說:“隻要考慮事情該怎麼辦,他有什麼可怕的呢!”曾國藩看了這個文稿,覺得這樣是非常正確的。劉長佑知道後,對幕客說:“滌翁(曾國藩)對於這個事能沒有一點兒芥蒂,是由於他做過聖賢才能達到的。”
寬容大度之態,讓曾國藩博得了眾多的支持和鼎力協助,造成了相當的影響,同時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做人當有容人之過的度量
能容人處且容人
與別人很好地相處,寬以待人是不可缺的。所謂寬以待人,就是指對他人的要求不可過分,不強求於人,而是以寬容為懷,能讓人時且讓人,能容人處且容人。
可以說,寬以待人是一個道德水平較高的表現。你希望別人善待自己,就要善待別人,要將心比心,多給人一些關懷、尊重和理解。
對別人過於苛求,往往使自己跟別人合不來。真正的豁達大度者,當那些懂事較少、度量較小、修養較淺的人做了得罪自己的事情時,能夠寬容他們,諒解他們,不和他們一般見識。從這個意義上說,那些最豁達、最能寬容別人的人,乃是最善於諒解人、最通達世情的人。
批評別人之前,首先要尋找出一點甚至多個自己在這一問題上做得不夠或不對的地方。沒有一個錯誤和自己全然無關,至少要盡到指導和監督的責任。
寬容就是在別人和自己意見不一致時,不要固執之見,應了解對方想法的根源,找到他們意見提出的基礎,提出的方案也更能夠契合對方的心理而得到接受。任何人都有自己對人生的看法和體會,我們要尊重他們的知識和體驗,積極汲取其精華。消除阻礙和對抗是提高效率的唯一方法。
寬容就是不計較,事情過去了就算了。每個人都犯過錯,如果執著於其過去的錯誤,就會形成思想包袱,不信任、耿耿於懷、放不開,這樣既限製了自己的思維,對別人也是一種阻礙。
寬容不是縱容,否則,對方會一而再、再而三地犯禁,因為你的過度的寬容,恰恰顯示了你的軟弱。給他人機會並不是縱容,不是免除對方應該承擔的責任。任何人都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寬容是一種需要操練、需要修行才能達到的境界。有人說,寬容是軟弱的象征。其實不然,有軟弱之嫌的寬容根本稱不上是真正的寬容。
學會寬容,意味著你不會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生氣的根源不外是別人做事,侵犯、傷害了利益和自尊心,於是勃然起色,怒從心頭起。此種反應無非是在懲罰自己,於己毫無益處。
學會寬容,意味著你不會睚眥必報,從而擁有一份瀟灑的風采。
寬以待人要求我們,即使對有錯誤的人也不要嫌棄,應給人提供改過的寬鬆條件,原諒別人的過失,幫助別人改正錯誤。正所謂與人方便,自己方便。
當然,我們講以寬待人,也不是說一味的遷就姑息,否則就會失去寬厚的本意。我們在懂得寬以待人的同時,也應懂得嫉惡如仇,捍衛正義。隻有做到當寬則寬,當嚴則嚴,抑惡揚善,才是真正的寬以待人。
寬以待人,正是以寬廣的胸懷,寬容的氣度,創造寬鬆的人際環境,大度豁達地待人,使別人敬重和傾慕你的人品,並使你具有很大的人格魅力。特別是在競爭激烈的今天,寬以待人會使人人都喜歡與你交往。所以,寬以待人是為人處世的一個重要原則。
豁達是一種博大的胸懷,超然灑脫的態度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之一,也是一種“德”。一般說來,豁達開朗之人比較寬容,能夠對別人不同的看法、思想、言論、行為以至他們的宗教信仰、種族觀念等都加以理解和尊重,不輕易把自己認為“正確”或者“錯誤”的東西強加於別人。當他們不同意別人的觀點或做法的時候,他們會尊重別人的選擇,給予別人自由思考的權利,他們會以德服人。這時候,往往是豁達產生寬容,寬容導致自由。
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優點,也有缺點,這是必然的。所謂“人有短,所以見長;唯有不香,乃見其香”。
容人之短,要正視其短,區別對待。容人之短,也要具體分析,根據不同之“短”而采取相應的對策。如果是不影響長處發揮的短處則可以任其存在,不必苛求。
容人之短,關鍵在於使長短各得其宜,這是容人之短最主要的體現。某些缺點在此處是“短”,在彼處則可能是“長”,反之,也一樣。應因人而異,用心安排,必能使長、短各得其所。
容人之過,方顯大家本色
一個人可以“獨清”,但是人類作為群居動物,卻不可因此而沒有朋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處世方式與原則,我們沒有必要用嚴苛的眼光來要求他人。
宋朝的範仲淹,是一個有遠見卓識的人。他在用人的時候,主要是取人的氣節而不計較人的細微不足。範仲淹做元帥時候招納的幕僚,有些是犯了罪過被朝廷貶官的,有些是因為犯了罪被流放的,這些人被任用後,不少人不理解,產生了疑惑。範仲淹則認為:“有才能沒有過錯的人,朝廷自然要重用他們。但世界上沒有完人,如果有人確實是有用人才,僅僅因為他的一點小毛病,或是因為做官議論朝政而遭禍,不看其主要方麵,不靠一些特殊手段起用他們,他們就成了廢人了。”盡管有些人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範仲淹隻看其主流,他所使用的人大多是有用之才。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道德修養的人不在於不犯錯誤,而在於有過能改,不再犯相同的錯誤。所以用人時,用有過之人也是常事,應該看到他的過錯隻不過是偶然的,他的大方向是好的。《尚書?伊訓》中有“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的話,是說我們與人相處的時候,不求全責備,檢查約束自己的時候,也許還不如別人。要求別人怎麼去做的時候,應該首先問一下自己能否做到。推己及人,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才能團結能夠團結的人,共同做好工作。一味地苛求,就什麼事情也辦不好。
在現代社會中,與人相處,不時地會遇到他人對自己利益的侵犯,如果不是大的原則問題,不妨一笑了之,顯出一些大家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