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心理健康(1 / 2)

保持心理健康

健康是身體上、精神上、心理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所以,養成重視和培養心理健康的習慣,是每個人快樂成長、獲得幸福人生的關鍵。

重視心理健康

人的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兩個方麵。聯合國衛生組織對健康下的定義是:健康不但是指沒有身體疾患,而且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

現代醫學表明,健康是生理健康與心理健康的有機統一,兩者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轉化。心理健康是健康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踐證明,沒有心理健康,即使擁有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優裕的物質條件,也難以獲得真正的幸福。

缺少心理健康的健康是不存在的。重視心理健康,是現代人的健康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麵。

心理因素直接影響著一個人的健康狀況。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心理健康無論是在健康人、病人或者在醫務人員中,都被忽視了。這對提高人的健康水平與提高醫療效果產生消極的影響。例如,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重視營養,而忽視飲食時的心理因素作用。人們注意身體的鍛煉,而不重視心理的鍛煉,甚至不知道什麼是心理健康以及如何鍛煉。在臨床實踐中,有些醫務人員在病因上,重視病毒、感染等因素,而忽視疾病的心理因素的作用;在診斷上重視物理診斷而忽視心理診斷;在治療上重視藥物治療,忽視心理治療。其實,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是同等重要的,二者是相互聯係相互製約的。

下麵是心理專家為我們提供的培養良好心理狀況的秘訣:

1.構建完備的科學文化知識體係。

進入信息社會以後,每個人處在信息的海洋中,不但容易受到信息焦慮症的困擾,還會受到各種不良信息的危害。這時,需要我們熟悉優秀的哲學與宗教思想,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2.培養優良的個性品質。

一種獲得廣泛認同的觀點是:在成功的過程中情商比智商更為重要。堅強、勇敢、忠誠、靈活等優良的品質可以使我們在麵對外界幹擾時,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3.融入社會,積極參加社交活動。

心理健康離不開與他人的溝通。和朋友擁抱大自然、迎接朝陽、欣賞花草、聽音樂,都是不錯的選擇。

無論一個人在物質上獲得了多大的成功,多麼富有,假如他在心靈上是空虛的,那麼這種人生也不能算是健全的。擁有健康的心理,我們才能真正獲得精神上的安定、內心的幸福,這一切都與財富、名望和地位無關。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追求精神的滿足是“一旦擁有,別無所求,終身受用”的過程。社會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我們需要與時俱進。主動調整自己的心態,保持心理健康與心理平衡。

學會釋放壓力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要麵對各種各樣的壓力:來自對手的挑戰,來自同事的競爭,來自公司內外環境的變化,更多的還有和家庭有關的壓力,例如夫妻關係、婆媳問題、子女教養問題……

正常的壓力對我們獲得成功是有益的,但是在學習和工作中擁有太多的壓力卻不能及時地釋放出來,這對我們的健康就有害了。

具體來說,工作中的不良壓力會降低員工的工作效率;對個人來說,壓力過大會嚴重影響到身心健康,甚至產生精神疾病。所以,日本一些公司就專門為員工設立了“出氣室”,使那些在工作中遭受“委屈”、承受壓力的員工有機會把內心的不滿和焦躁釋放出來,從而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第二天的工作中去。

很顯然,生活壓力對我們的身心有很大的負麵影響。但壓力永遠都不會消失,就像呼吸一樣,與人們如影隨形。而過多的承擔壓力不僅會危害你的身體健康,更會在心理上造成巨大負擔,使得身心俱累。

在我們習慣了承受壓力之後,更要學會自我減壓。否則,這種壓力就會積聚成一個定時炸彈,在某一時刻產生巨大的破壞力。

所以,我們養成自我釋放壓力的習慣,其實是一種自我心理調試的過程。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緩解生活中的種種壓力呢?不妨從以下幾個小細節入手:

1.學會說“不”

當他人請求你幫他做某事而給你造成壓力時,考慮一下你是否能夠做或者願意做他要求你做的事情。如果確信別人的某個請求是不合理的,你就得說出來。如果你不能做或不想做,就要學會有效地拒絕他人的請求。

2.說出你的想法

誠實地表達你的意見,這一點很重要,雖然這有可能會惹惱別人或引起爭論。當憤怒和挫折無法宣泄時,人就會鬱悶、沉默、嘮叨、指責或背後誹謗,不能表達自己的意見會導致“消極挑釁”的行為,這種行為對健康有害,因為被壓抑的挫折或憤怒會對免疫係統造成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