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風雲(1 / 3)

第一章 風雲

第一節 重慶描述

速度有讓人迷醉的方式,快速的時間更替更讓我們忘記了悠然的心態,以及溫和的曆史。而一個沒有回憶的民族、國家和地域,也就不會有曆史。如果沒有回憶、曆史和地理,那麼我們的將來又能代表些什麼呢?如果隻是飛速地發展,隻會讓我們忘記了自己的存在,也難以企及自己真正向往的遠方,剝離了心靈裏僅存的詩意。隻有這時,停下來……讓我們習慣於閱讀和思考,而當一切都停下來的時候,我們才能從演進中尋找到記憶,尋找到未來的方向,尋找到我們所描述的美麗重慶,那迷人的魅力,以及未來的發展,還有自然叢林那永遠可能消逝卻能最溫潤我們心靈的細節。

如果關於重慶的描述,那還是從1189年說起吧。正是在那個時間,讓從此有了重慶這個名字,讓它山地的子民與茁壯的城市人群,逐漸壯大,民風異俗,多少諧趣,多少曆史,多少風雲,多少平凡而堅韌的人群。停留,在這一個瞬間,偉大的愛重慶的心靈得到了一個溫和的平息。而記憶,讓我們永恒。

1189年,那時候宋朝的一個皇子雙喜臨門,一方麵頓時封為皇帝,登上了大中國最耀眼的寶座,一方麵將他的所在轄地渝州升級為重慶府,重慶人民歡喜同慶,將他們生活的樂趣和太平盛世的歡樂盡情揮灑。

近千年以後,在2008年,我們走在了這座城市,我們還是覺得它流蕩著溫柔的古風,同時又充滿了現代的樂趣。

但是,其實,真正的重慶的曆史,還要比這早得多,那是漫漫的古代,那仿佛灰塵也承擔著曆史煙雲的天空,距今回想,具有著那麼多浪漫的意味!

據史書載,在距今2~3萬年前的舊石器末期,已有人類生活在重慶。而公元前11世紀的商周時期,生活在這裏的人被稱為巴人(這也就是今天,重慶被簡稱為巴的原因),他們以重慶為首府,建立巴國。當秦統一天下,天下分三十六郡時,巴郡即為其一。極盛時期的巴國以重慶為行政中心,管轄川東、陝南、鄂西、湘西北和黔北等區域。而這個時期,這一區域多數隻這一個統一的行政中心,那就是重慶。

重慶先稱江州,後改巴郡,南北朝時,巴郡又改為楚州,一直到公元581年隋文帝改楚為渝州,重慶的簡稱“渝”也便由此而來。

從地理上來講,在中國眾多的大城市中,重慶擁有自己的獨特的輝煌,這

從很大方麵來說,來源於它的江水和群山。重慶城為長江、嘉陵江環繞,居兩江、擁青山,山清水秀,風景獨特,各種古今中外的建築依山而建,臨水照花、鱗次櫛比,謂為壯觀。重慶因而被稱為美麗的“山城”和“江城”。

重慶曆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它在地球上的坐標約為東經105°-110°、北緯28°-32°。如果地理學家轉動地球儀,清晰可見重慶與長江的淵源,可看出它在中國地域構建上的獨特與包容性。重慶左麵是巍峨的青藏高原,右麵是長江中下遊廣袤的平原大地,它是中國長江的一個過渡,從高走向低變化多端的一種地貌的展現。也正籍由此,長江由此從封閉走向了開闊,從剽悍走向了溫和,經由三峽痛苦的陣痛,闖進了海派包容文化的長廊。重慶,是中國人民的一種品格,既有山地民眾耿直豪爽的善良天性,又有南方人民善於經營,喜歡變通的後天性格。

它代表著中國人民的溫暖、勇氣和最終的寬容。

而同樣,重慶是亞熱帶季風性濕潤的氣候,它的霧都振振有名,是大氣層穿越平凡到達開朗的一種代表性的氣候,此上的大氣是開朗遼闊的高原,稀薄而清寒,往下的大氣,是江南的春雨,溫柔纏綿,濃霧霏霏。重慶是內秀的,攜帶著山裏人的蠻勇忠烈,古風異俗,經過三峽那跌宕的起伏,由此走向了開闊與平緩,走向武漢,上海那樣大城市的風情。

堅實美麗的土地,必將誕生純樸善良,勇敢堅定的人民。

古已今來,在重慶誕生的曆史名人數不甚數,甚至2003年,連重慶市政府辦公廳也下發了一個關於遴選重慶曆史名人工作的通知。而早在1986年的時候,國務院也已命名重慶為“曆史文化名城”。

迤邐嫋娜的長江和嘉陵江,沿重慶城緩緩而過,將重慶名城洗禮的更加神秘和妖嬈。在這江邊,憩居著勤勞善良勇敢的人民,隻要輕輕一抬手,我們就看到曆史和時代的車輪在此輕輕一轉身。

如果需要描述重慶,我們有必要對它的曆史和現實作一種生動的複述。

3000多年的曆史對一個中國的城市來講不算長,但也足以誕生那麼多感動人心的故事。比如說不肯割讓城池而堅持刎頸自殺的巴國將軍巴蔓子,比如說建造了大足石刻寶頂石窟的南宋高僧趙智鳳;比如說革命宣傳家鄒容,愛國實業家盧作浮,偉大共和國的開國元勳劉伯承同誌。

早在公元前11世紀的商周時期,巴人以重慶都,建立了巴國。而元至正23年(1363)年,又有鄂人明玉珍以重慶為都建立大夏國,一直到1937年11月20日,因為抗日戰爭的爆發國民政府遷都重慶,重慶獨占鼇頭,走在了中華民族風雨飄搖的春秋家國史上,衛護和承載了那些特殊曆史時期重慶城市所肩負的使命。

一直到新中國的三線建設。

先是新中國建立初期,重慶作為中共中央西南局和西南軍政委員會駐地,從1950年到1954年間仍是西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為中央直轄市。

而到了1960年代,由於當時的國際形勢比較緊張,所以中央決定,將大批的工廠,企業遷到西南內地。重慶作為中國西南的重要城市,遷進的企業首當其衝。重慶的水力資源、煤炭儲量、和天然氣的產量當時都是全國大城市的第一。

今天來看三線建設,未必有那樣的必要和存在著曆史爭議,但是我們確也可以坦白的說:六十年代中期的三線建設,是新中國第一次大規模的西部開發。它從客觀上帶動了中國內地資源的開發……

曆史猶如車輪,1997年,重慶正式被批準為中國第四,西部惟一的直轄市。重慶從位居四川盆地東部的一個港口城市,發展成立足中國內陸、麵向五洲四海的中央直轄市。這樣,一直到2000年世紀之交的時候,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建設影響到重慶,造成了世界最偉大的遷居工程,為重慶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今天,當我們以一個異鄉人的身份走在重慶街頭,不由對它的風土人情,人文狀況產生了莫大的興趣。如果用一副圖畫來畫山城,我們一定會覺得它的圖像是清晰的,是有層次的,主城區從九龍坡區到渝中區宛若一隻可愛的小鴨伸著翅膀,將小嘴伸向長江和嘉陵江交彙的朝天門。南岸區和江北區就像水邊的綠地融合著嫵媚的風景。各種大橋:馬桑溪大橋、李家沱長江大橋、鵝公岩大橋、長江大橋、黃花園大橋、嘉華大橋以及等等其它的橋梁將整個主城區緊緊相連,還有長江索道,嘉陵江索道等在高空溫柔的挺立,構成了這個城市獨特的風景。

在重慶市內,還有著各種可供欣賞的景觀,如聞名遐爾的人民大禮堂和重慶解放碑。重慶的人民大禮堂位於人民路的學田灣,1951年興建,直到1954年才竣工,它是一座仿古的龐大民族建築群,是重慶獨具特色的建築。我們經常看到別人拍攝的重慶,總會看到這個建築。它有著圓形結構,占地6.6萬多平方米,環繞五層的挑高,可容納四、五千人,它還有著碧綠的琉璃瓦,紅廊柱,白欄杆,在重慶的中心地段,市政府近旁,卻有著這樣古意昂然的風物,不失為重慶的標誌性建築。

而解放碑更是重慶的中心,它位於渝中區民族、民權和鄒容三大路交彙的十字路口,高27.5米。這本是1940年建,1945年抗戰勝利後重建,1950年劉伯承元帥將它命名為“重慶人民解放紀念碑”。

當然,如果到了重慶,不到朝天門碼頭,就等於沒有來重慶,朝天門碼頭位重慶市東北,在長江和嘉陵江的交彙處,它襟帶兩江,壁壘三麵,地勢中間高,兩側則漸次向下傾斜。有鱗次櫛比的台階將普通民眾的生活與改善他們的溫柔的水體,唇齒相依。在過去的重慶各種文藝小說和影視劇裏,我們都可以看到朝天門碼頭,人們在這裏解船起錨,走向我們不知道的地方。而“朝天門”名字的由來,也在於大概是很多年前,人們總要從這裏乘船,由此東去長江,去麵朝天子的帝都南京吧。

重慶永遠的精神是紅岩,今天,我們走在曾經重慶八路軍辦事處所在的紅岩村,和流傳下革命傳統的感人至深的沙坪壩區渣滓洞時,這種感慨依舊強烈。《紅岩》曾激起很多年輕人心中的鬥誌和理想,我在後麵的章節將會著重的談到,而此時,走在沙坪壩區的細雨裏,重慶的氣息卻是比雨滴更多的撲麵而來。

重慶有燦爛的曆史,有悠久的文化,重慶政府官方網站在他們的主頁上激情洋溢的介紹:重慶,從一個古代軍事要隘,發展成開放、連接我國中西部的戰略樞紐;從區域的商貿中心,發展成長江上遊的經濟中心;從單一的轉口貿易城市,發展為中國西部最大的多功能現代化工商業新城……

無論重慶如何變化,它總是晴朗明了和細雨霏霏的江城,它不能忘記它的曆史,更不會輕視它的未來,它在發展經濟的時候,也不會輕視它的文化。它是那樣久經滄桑,而又銳意年輕。

它就像中國很多同時既很古老又很年輕的城市一樣,督促我們拿起巨筆,輕輕地打開以下的時代篇章!

第二節 新時代的上海

與時俱進讓上海這個城市具有了新的風貌。和中國眾多的城市相比,上海是一個特例。中國有5000多年的悠久曆史和燦爛文化,而它目前在全國最大最有影響的大城市之一上海,關於原古建縣有700多年,而關於近現代建設隻差不多200多年的曆史,但它在中國的經濟意義卻如同年輕的美國在世界經濟意義上的地位。

上海雖然年輕,卻也可說是滿腹滄桑,它融合著中國近現代史上一些極為重要的要素,今天,我們毫不諱言的說,上海是一個以商業為主的城市,它的商業的參與要素使得中國任何一個內地城市都與它發生著某種深切的聯係,這中間,當然也有與它一衣帶水的曆史名城重慶。

對中國近現代史略有研究的人都知道,那個時代最不能忽視的就是航運,因為汽車工業的不發達,因為當時整體科技的水平較低,我們幾乎一切的物資,都是通過航運來達到了一種交換,和一種彙聚。

重慶,早在“早發白帝城”的階段就開始了這種探索和發現。當重慶也在由一個內陸深處的碼頭城市向上海等沿海城市靠攏和學習的時候,實際上當時的上海,已經發生了脫胎換骨的改變。

由於清和清以前的閉關鎖國,到鴉片戰爭後時期,這種開埠的呼聲幾乎可說是爆發開來,上海迅速從一個東海沿岸的小漁村發展成一個遠東最大的城市,上海擁有了畸形的繁榮。與此同時1843年,上海首次和其他五個城市一起,被辟為了通商口岸。而1890年的時候,重慶也被辟為通商口岸,正式開埠通商了。重慶和上海走上了開發經濟的舞台。

回顧曆史,常常讓我們找到一種淵源,而當重慶經濟文化要在上海這座城市登陸演練的時候,讓我們對上海這個城市的曆史和現在進行更多一種的研究吧。

如果30年代,讓我們來看看一位叫延安的學者曾用飽含激情的筆,對那個時代的上海進行的一種美麗的描摹:

30年代,在貧弱的中國,有這樣一個城,那裏,聚集著中國40%的近代化工業,50%的貿易,60%的資本。那裏還聚集著中國絕大多數的專業精英,彙聚著萬國的商人、商行、文化和習俗。沿著最主要的街區,各種風格、規模的裏弄住宅,約有20萬棟。在這些街區生活的,不僅有富豪的商人,還有中產人士、普通業主。此外,那裏還生活著上百萬經過職業訓練、技術熟練的產業工人,有用500多年時間培育的樸素商業精神。它是一個日夜不停息地吞吐貨物、金錢的港,是東方的特異。一直到30年代初,任何一個清晨,你踏上它的土地,就會有一種感覺滋生:似乎,隻要有和平、想建設,任何的經濟奇跡,它都能創造出來。那個城,就是上海。

正因為上海作為東方大港的彙聚地,很快,各種各行各業的人都走進了上海的鼇頭。從經濟上:1920年代,中國的商人們以上海總商會為核心,組成了中國工商總會。這樣,不僅金融財團、大工業家,而且普通的商鋪和眾多的小商人;不僅上海,而且天津、武漢、重慶、廣州等等,為數幾百萬的中國商人階層,彙聚起來。1920年,他們在上海,領導了全國性的反對日本特權要求,反對“二十一條”的鬥爭。

從文化上,當時的上海彙聚了眾多的文化精英,魯迅、矛盾、沈從文、施蟄存、徐誌摩、張愛玲等等,他們用或犀利,或絢爛溫婉的筆刻畫了那個時代的先鋒以及沉入民間的愛恨情仇。

從演藝上,當時的上海已經是東方的好萊塢,各種大片、國內原創,也都在這個城市匆忙上演,胡蝶、金焰、阮玲玉、趙丹、秦怡、白楊等等,開創了那樣一個中國電影鼎盛時期的到來。

直到解放以後,上海的形式發生了又一個大大的轉變,上海頓時沉斂起來,變為了一個新中國溫厚而甘於奉獻的傳統經濟型城市。

1949以後,由於整個中國政策的改變,上海從一個開放型的工商業城市逐步轉向一個傳統型的工商業城市,但是,它對整個中國國內的經濟貢獻還是那樣不容忽視和值得紀念。曾有經濟學家做過這樣一個統計:1900年,上海成為中國第一大城市。1936年,上海的工業總產值占全國的51%。1950年代到1976年,上海的國民收入占全國國民總收入的六分之一,鋼材,機床,棉紗的生產量占全國生產量的四分之一,而縫紉機的產量占全國的三分之二,手表的生產更是占到了十分之九。從1959年到1978年,上海的地方財政收入占全國地方財政總收入的15.4%,而財政支出僅占到了1.65%,上海,為社會主義新國家的建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從1950年到1980年的30年間,上海向全國所提供的積累相當於全市固定資產淨值的25倍……

而到了1980年代,由於整個國際國內形式的催逼,上海不得不進行了又一場變革。回顧在80年代中期,在世界經濟格局中,亞洲四小龍不知不覺悄然興起,隻一回首,便已是萬山紅遍,讓人趕超不及。而當時的國內,浩浩蕩蕩的是珠江三角洲的迅速崛起,大批的國內人才物流湧向了南中國海。

躁動中的中國帶給人一種全新的理念和感受,而上海這個老工商業城市要運轉起來似乎卻需要更多的準備和減去更多的負擔。當時,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上海這個曾經最繁華的城市,受文革影響最嚴重的城市,在比較麵前麵臨著重重困難的包圍:住房難、交通難、通訊難、環境汙染嚴重。一種擔憂彌漫著飽經滄桑的城市:上海是否也會遭遇曆史上一批名城沒落的同樣的命運。

在這種狀況之中,1984年,上海被辟為14個沿海開放城市其一。

而1992年,重慶也迎來了改革開放後的第一次開發,被辟為沿江開放城市。

上海,在1990年的時候,銳意改革,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浦東大開發,這樣,經由曆史的變革,和各種政策因素以及開發開放良好的經濟底蘊和基礎,上海,重新站在了時代發展的前端。今天的上海正在逐步構建它城市的夢想,那就是包括國際金融中心城市和國際經濟、貿易、航運三個中心城市的目標。

坦白地說,重慶和上海的曆史和地理還有著太多的相似,因為它們都是水運極端發達的城市,都領導著某一個地域的經濟發展脈絡,比如上海,領導了長江三角洲,而重慶,身為直轄市,它領導著大西南廣袤的土地。另外,它們都是工商業城市,這種工業基礎和相似的地理環境,決定了它們具有著時代交輝的眾多元素。

於是,新時代的上海,也走進了蹣跚起步的重慶男兒。重慶人在上海,在這個東方大港的特異性城市,又該怎樣演練自己的創業和生活故事呢。他們的淵源值得我們的期待!

第三節 重慶的經濟發展現狀

2007年的重慶,在曆史上走上了一個新高,因為在這一年,重慶直轄開始經過了11個年頭,整整10年。在這10年中,重慶的城市發展,社會格局都進行了一些大大的改變。

2007年初,根據重慶市政府的相關網站,重慶直轄十年的曆史豐功即使在數據上也有了非常詳實的體現。

2006年,重慶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486.20億元,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37.24億元,工業實現增加值1234.12億元。

2006年,重慶市全社會的固定資產投資2451.84億元,全年進出口總額54.70億美元,全市地方財政收入達到529.46億元。

重慶有普通高校38所,中等職業學校356所,中學1373所,小學8754所。全市有藝術表演團體28個,文化、藝術館42個,公共圖書館和博物館60個。重慶有衛生機構2478個,752.33萬農民參加了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為67.4%。2006年,重慶的城鎮單位職工平均年工資19215元,農村人均純收入2874元。

2006年,重慶完成了庫區移民搬遷安置8.1萬人,而累計搬遷庫區的移民已達到了102.4萬人,複建了移民安置房屋251.11萬平方米……

類似於這樣詳實的數據還很多很多,隻要經濟學家稍微一注意,就會看到它和10年相比發生的巨大變化。

尋找到統計數據,我們可清晰的看到,在1997年的時候,那時,重慶的地區生產總值是1375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90億元,地方預算內財政收入73.9億元,金融機構貸款餘額1156.1億元,居民收入532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40元。

這些確切的數據當它落實到現實中的時候,其實並不顯得枯燥,它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科學的記錄,必將為曆史留下清晰的聲音。

2007年的3月8日,巴山的春天來得格外早,重慶江城鮮花盛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同誌參加了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重慶代表團的審議,他給重慶直轄10周年帶來了最好的“禮包”。胡錦濤總書記指出了重慶在新的曆史起點上的三大定位和一大目標,那就是:“要把重慶加快建成西部地區的重要增長極、長江上遊地區的經濟中心、城鄉統籌發展的直轄市,在西部地區率先實現全麵小康社會的目標”!

胡錦濤總書記為重慶市未來的發展導航定向,從大的方麵給出了重慶將要發展的主要目標。

當時的重慶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汪洋同誌更深刻地領悟了這一精髓,他麵帶微笑,侃侃而談地說:“胡錦濤總書記的講話,標誌著重慶又一個新時期的開始,它揭開了重慶‘求發展、上台階、增實力’的序幕,昭示著重慶的未來會更加輝煌。”汪洋書記對重慶未來的發展充滿了信心。

今天,當我們走在重慶街頭,我們不由自主的會被這座城市歡欣和鼓舞。作為中國最具有代表力的城市之一,重慶是中國最獨特的山城,它顯示並昭彰了人們改造自然山水的勇氣和決心。在這裏,不僅有獨具特色的老式重慶吊角樓建築,更有著繁華新銳的現代城建區,這裏還有著跨越江水的眾多大橋,橋都的口號一樣在重慶人民的心裏傳播。這裏還有著旖旎的夜景,點點“繁星”有如夢幻一樣鋪向遙遠的天際,曾有人為整個重慶市的地圖做過一個生動的闡述,將它的首尾連接起來,包括繁盛的渝西走廊,和浪漫的三峽庫區,這樣,整個重慶就像是一隻浴火的鳳凰,飛翔在中國西南部那嬌麗的土地。

一個西部的城市,也充滿著自己鮮明的時代氣息。當全國的中心城市都建立了自己的中心商務區CBD時,重慶也自然不甘落後。重慶目前最具有影響力的中心商務區是位於重慶“十字金街”的重慶行政、商貿、金融、信息、文化中心和水陸客運交通樞紐——渝中區解放碑。它具有著深厚的曆史文化,濃鬱的時代氣息,活躍的商務氛圍,駐有著3000多家有實力的企業和機構。解放碑還集中了人民銀行重慶營管部、重慶銀監局、重慶證監局、重慶保監局等在渝的金融決策和監管機構;彙集了90%以上的駐渝外資銀行、商業銀行和所有的政策性銀行,雲集了駐渝所有票據機構、證券法人機構,及重慶50%的證券營業部……就連重慶市的市長王鴻舉同誌也說:解放碑要打造成中國西部的“華爾街”,要建立相對集中的金融核心區,為將重慶打造成長江上遊地區的經濟中心做好準備。

除了解放碑CBD以外,重慶市區還將形成多個未來的核心商務區。重慶由於受到地域條件的影響,更因為經濟的逐步發展,重慶的中心商務區也將會選擇更多多中心的擴散模式。嶄新而緊密聯係又分工協作的多中心模式將會形成重慶未來中心商務區的空間布局,除了重慶現有的老中心區解放碑以外,重慶的上清寺、北部新城等地也都將可能形成新的CBD中心。

重慶除了具有CBD等多個中心商務區以外,在高新技術領域方麵的建設也不容輕視,重慶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1991年3月經國務院批準成立的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它也是全國5個綜合改革試點的開發區之一。重慶的高新區管轄麵積73平方公裏,包括有石橋鋪高科技開發園、二郎科技新城和北部新區高新園主要的三個園區。作為重慶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主要基地,目前重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園區內已注冊科技企業近4000餘家,其中經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200家,日本、美國、德國、法國、意大利、新加坡、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三資”企業300餘家。已經培養和孵化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科技產品。共建成了重慶生物生化製藥技術開發園、軟件園、出國留學人員創業園等專業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