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防不勝防:銀行卡先天智障

我們必須重視這件事,想想都讓我們毛骨悚然。

如果“人活著,錢沒了”這樣的災難不幸落在了你的頭上。一夜間,你的小康之家變得身無分文,重返赤貧,你承受得了這樣的打擊嗎?那是天塌地陷般的災難嗬。

造價低廉、使用簡單,9秒鍾就能按裝完成,並投入使用的銀行卡複製器的出現,並泛濫成災,宣告了磁條銀行卡的末日來臨。

盡管幾年前,我便著文指出,磁條銀行卡極易破解,很不安全,可時至今日,中國仍在使用此種磁條銀行卡,磁條銀行卡在中國多達17億張。中國銀行業之所以頑固地使用防盜性能如同虛設的磁條銀行卡,是因為它造價低廉。

讓我們再讀一條新聞,2012年3月5日,《中國經濟》報道說:

“工行方麵承認,目前銀行卡係統存在安全漏洞,這是導致多家銀行近期頻發“克隆卡盜刷”案件的主要原因。”

問題出在我們現行的銀行卡是張技術含量很低的磁條卡,技術含量低到令人難以想像。幾乎是不設防的。這樣的銀行卡,很容易被犯罪分子盜取磁條上的資料,再複製到新卡上。公安機關發現,在中國的東南沿海有許多個專門從事複製銀行卡的專業村。

在歐美等發達國家,磁條卡已經很少使用,銀行卡大多是IC卡。

相比磁條卡,IC卡由於增加了讀寫保護和數據加密保護,在使用保護上采取個人密碼、卡與讀寫器雙向認證,芯片卡複製難度極高,具備很強的抗攻擊能力,很難被複製和偽造。

在國內,早在2005年,就頒布了《中國金融集成電路(IC)卡規範》,是世界上第四部銀行卡行業標準規範。2006年,央行又進一步完善了我國銀行IC卡發展規劃,鼓勵商業銀行發行基於電子錢包功能的IC卡。

至於為什麼目前國內銀行卡向IC卡過渡進程較慢,有人解釋說:

主要是成本的原因,銀行卡升級為IC卡,發卡係統、受理係統、終端係統都要投入巨額資金進行技術升級改造,目前最便宜的IC卡一張也要10多元成本。此外一旦升級為IC卡,還存在現有磁條卡與IC卡並行使用的過渡期問題,所以,磁條卡向IC卡轉變不可能一蹴而就。

這個解釋是不能接受的。

IC卡一張10多元成本很高嗎?作為一個銀行卡的持有者,我覺得很便宜呀。為了我的存款的安全,多花這點兒錢很值呀。

為銀行卡的安全,為了儲戶的存款安全,投入一定的資金完成此種技術的升級換代,不值嗎?

如果信用卡沒有了信用,如果存在銀行裏的錢,常常會不翼而飛,如果儲戶對銀行不再信任,這一切又需多少錢才能重建,多少錢才能贖回?

當一張銀行卡的命運維係著一個人、一家人的命運,當一家人的命運演變成一場對整個兒社會信用體係的信任危機的時候,當銀行卡的安全演化成一種全社會瘟疫般的恐懼的時候,我們還能對銀行卡的安全掉以輕心嗎?

2011年中國銀行業實現利潤超過了1萬億元,達到了1.0412億元,比2010年增加2775億元,同比增長36.3%,中國銀行業日均進賬28.5億元。超過了煙草業和釀酒業,成為中國位居第一的暴利行業,如果我們將17億張磁條銀行卡都換成IC卡,費用完全由中國銀行業承擔,也不過170億元呀,很多嗎?毛毛雨啦。

我們再算一算,全國公安機關為破獲磁條銀行卡相關案件2.4萬餘起,又花了多少錢?170億夠嗎?

如果銀行金庫的門是用紙板作的,好人都會變成賊。公安機關忙得過來嗎?

中國應當盡快地完成銀行卡從磁條卡向IC卡方向轉變

中國應當盡快地完成銀行卡從磁條卡向IC卡方向轉變。在這件事上,中國應當刻不容緩。

發生如此之多的銀行卡存款丟失案,銀行應當反省自責。銀行卡過低的自衛能力,銀行是有責任的。

讓我們深感欣慰的是,中國己有許多地方,開始了銀行卡從磁條卡向IC卡方向轉變。

杭州市己在使用“市民卡”。不過杭州市民用的“市民卡”,目前還不具有傳統銀行卡的取現等功能。

相比杭州,寧波正在推廣的“市民卡”,則帶有金融應用功能,除了日常支付功能的“電子錢包”外,還可以直接到ATM機上取現――讓“市民卡”具有金融功能,目前寧波是央行批準的惟一試點城市。

我們期待。

儲戶如何監督銀行的經營情況?

現在連主流媒體都告誡我們說,別以為錢放在銀行裏就是安全的。銀行也改革開放了,股份製了,民營經濟也能開銀行了。銀行也會破產倒閉了,這幾年,不是廣東己經有好多家銀行倒閉了嗎?

1999年1月16日,廣東國際信托投資公司正式破產。這是新中國第一家正式宣告破產的金融機構。宣告破產的銀行還不止這一家,更早的時候,中銀信托投資公司、中國農村發展信托投資公司、海南發展銀行和中國新技術創業投資公司,先後被接管或關閉。

銀行破產倒閉了,存款人的權益呢?央行副行長吳曉靈多次公開指出,對存款人、投資人隻能實行“有限保護”。“(過度保護)會使他們不關心金融機構的經營健康與否,不關心金融產品的風險,從而也會產生較大的道德風險。”

我們能不能反問一句:憑什麼金融機構的經營風險,要讓存款人承擔?這是該由存款人承擔的責任嗎?

而儲戶又如何知道“金融機構的經營健康與否”,這樣連銀監會都未必能知道的商業機密?儲戶有監督權嗎?誰授予過儲戶的監督權?儲戶有管理權嗎?誰授予過儲戶的管理權?既沒有監督權又沒有管理權,又如何讓儲戶承擔這八竿子都打不著的“金融產品的風險”?如果儲戶給銀行存了錢還得天天盯著銀行,累不累?鬧心不鬧心?銀行經營不善,怎麼就成了儲戶的“道德風險”?還“較大的”?

這話聽得讓人覺得老百姓靠山山倒,靠水水流,跟民歌裏唱的小白菜似的,三歲兩歲,離了娘呀,無依無靠了。好不淒涼。

現在,存在銀行裏的錢的確越來越不安全了。

我們常從各種媒體的報道中聽到見到,公民存款在銀行裏被盜,儲戶從銀行裏取出假錢,屢見不鮮,媒體都懶得報道了。自動提款機被人作了手腳,自動提款機吞蝕了儲戶存入的錢不認賬,銀行居然說,我們沒有責任,自動提款機是放在銀行門外的。聽這話彷佛放在銀行門外,就與銀行沒了關係,自動提款機彷佛跟路燈似的,歸市政公司路燈管理處管。

銀行的工作人員在外私自攬儲不入賬,銀行說,那是他的個人行為。銀行不為來取錢的儲戶提供可使用的驗鈔機,儲戶竟然從銀行取錢取出了假鈔,隻要出了銀行的門,儲戶幹瞪眼都沒辦法。

《商業銀行服務價格管理辦法》即將出台

2012年2月,中國對中國銀行業的憤懣和不滿似乎己達到了忍無可忍的程度。舉國上下都在批評中國銀行業的服務店大欺客,服務越來越差,收費項目多如牛毛,中國銀行業暴利如雨,中國銀行業暴利壓得實體經濟透不過氣。中國的實體經濟己淪為中國銀行業的打工一族。

這一切都不能不讓我們深深地思索:銀行改製究竟都給國家和老百姓都帶來了些什麼?

我們有句話,叫:改革開放富起來。這句話紅透中國,這句歌詞唱了三十多年,唱得全中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可中國銀行業的改革開放是以損人利己為前堤,而自己暴富起來了。我們需要這樣的改革開放嗎?改革開放可以這樣改革開放嗎?

2012年2月13日,國務院三部委布了《發商業銀行服務價格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以約束商業銀行多如牛毛並不斷增加的收費項目,不斷上漲的收費價格。以平息憤怒的民怨。

結論

看來,銀行的改製不能隻考慮銀行自身的商業利益,還得更多地考慮儲戶的利益,把儲戶的利益當成立身之本,那才是正確的思路。

銀行不是一家單純的商業機構,它還代表國家行使管理金融的權力,為百姓當家理財。這才是我們所說的“銀行”的真正的概念。而且,誠實信用是銀行業的立身之本,就像黃金是銀行業的鎮庫之寶一樣。

如果錢放在銀行裏都不安全,如果銀行業總是利用負利率,聽任老百姓的錢在銀行的金庫裏縮水貶值,越存越少,如果銀行連起碼的安全感都不能給予儲戶,那麼,我們還要銀行幹什麼?

如果銀行改製的結果是服務越來越差,收費項目越來越多,服務質量越來越差,收費額越來越高,安全度越來越低,現在所發生的情況便己經如此。那麼,這樣的銀行改製是在前進,還是在倒退?

如果我們向銀行發問:銀行改製給老百姓帶來了些什麼?銀行該如何回答?

就在此文寫作完稿的時候,3月8日,《上海證券報》傳來了《劍指銀行違規收費發改委全國大檢查望3月啟動》的重大新聞。文中說:

近年來,上市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保持了每年100%到200%的增速。而在其整體收入結構中,中間業務收入占比已由五六年前的3%到5%,漲至目前的19%-20%,不少銀行已經超過25%。

文中還說:針對銀行亂收費。國家發改委將開出大罰單。

不知中國銀行業對此該不該反省自責?

魏頹

五問中國銀行業

一問:如果錢放在銀行裏都不安全?

說這話真讓人毛骨悚然,在我們的記憶中,在我們所聽到的忠告中,在我們關於錢的所有的信條中,從來都是同一個聲音:錢放在銀行裏是最安全的。

可現在連主流媒體都在我們的耳邊,告誡我們說,別以為錢放在銀行裏就是安全的。那是過去的事了,那是改革開放以前的事了。

聽著這話真讓人寒心,甚至讓人覺得,改革開放以前也有許多讓人留戀,讓人懷念的地方。改革開放讓我們得到了許多,讓我們失去的也不少。盡管得到的比失去的要多得多。

現在連主流媒體都告誡我們說,別以為錢放在銀行裏就是安全的。銀行也改革開放了,股份製了,民營經濟也能開銀行了。銀行也會破產倒閉了,前些年,不是廣東己經有家銀行倒閉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