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誰來管住千手觀音般的銀行收費?

2012年4月,中國從上到下對中國銀行業的憤懣和不滿,己達到了忍無可忍的程度。中國的銀行業不擇手段的暴利,國情民情輿情網情,聲如鼎沸。這叫眾怒難犯。3月8日,《上海證券報》傳來了《劍指銀行違規收費發改委全國大檢查望3月啟動》的重大新聞。文中說:近年來,上市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保持了每年100%到200%的增速。而在其整體收入結構中,中間業務收入占比已由五六年前的3%到5%,漲至目前的19%-20%,不少銀行已經超過25%。文中還說:針對銀行亂收費。國家發改委將開出大罰單。

現在,舉國上下都在批評中國銀行業的服務店大欺客,服務越來越差,收費項目多如牛毛,錢存在銀行裏不停地縮水,安全事故頻發。中國銀行業暴利如雨,中國銀行業暴利壓得實體經濟透不過氣。中國的實體經濟己淪為中國銀行業的打工一族。

這一切都不能不讓我們深深地思索:中國銀行業到底怎麼了?銀行改製究竟都給老百姓帶來了些什麼?現在我們很懷舊改革開放前的中國銀行業,那時錢放在銀行裏很安全,絕不會像現在一樣,不知怎麼回事,你存在銀行的保命錢,就會不翼而飛,你的卡和密碼都保護得好好兒的,還會發生這樣的事:人活著,錢沒了。這樣的事每天都在發生,全國各地都在發生。想想都讓人毛骨悚然。

中國銀行業改製前的錢存在銀行“增值保值,功在國家,利在個人”的傳統美德,早己蕩然無存。如果你的賬戶金額發生變動,你全然查不出這錢是從哪裏的來的,劃走的錢又到哪裏去了,銀行的服務竟能糊塗到如此程度,真的駭人聽聞。

中國銀行業的銀行改製是以損害儲戶利益為手段,而自己暴富起來了。銀行改製竟然可以是這樣的嗎?

2011年,民生銀行職工平均工資竟高達39萬元,興業銀行、深發展分別以30.48萬和27.8萬位。而2011全國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僅為1.29萬元,落差竟如此之大。而銀行高管的收入更加驚人,深發展行長理查德年薪高達869萬元,排名第一,民生銀行董事長董文標以及行長洪崎,則分別拿到516.25萬元和511.46萬元高薪。興業銀行董事長高建平年薪為331.4萬元。

中國銀行業的暴利達到了如此程度,卻給儲戶使用著先天智障的磁條銀行卡,中國銀行業之所以頑固地使用防盜性能如同虛設的,己被國際上普遍淘汰的磁條銀行卡,是因為它造價低廉。而拒絕使用新一代安全度大幅提高的IC卡。對此,銀行方麵解釋說:主要是成本的原因,目前最便宜的IC卡一張也要10多元成本。

暴利如雨的中國銀行業,就是如此地一毛不拔。

如果錢放在銀行裏都不安全,如果銀行業總是不停地用多達3000種的各種收費,使老百姓的錢在銀行的金庫裏縮水貶值,越存越少,如果銀行連起碼的安全感,都不能給予儲戶,那麼,我們還要銀行幹什麼?

如果銀行改製的結果是服務越來越差,收費項目越來越多,服務質量越來越差,不服務也收費,收費額越來越高,安全度越來越低。那麼,這樣的銀行改製是在前進,還是在倒退?

如果我們向銀行發問:銀行改製給老百姓帶來了些什麼?銀行該如何回答?

就在4月7日的新聞聯播中,中央電視台的評論員楊禹說,解決銀行亂收費,要靠打破壟斷,在同業競爭中在能讓銀行的亂收費得到治理。真是“緊病碰上了慢郎中”。打破壟斷,同業競爭,三五年都難以實現。解決銀行亂相,不知要等到猴年馬月了。

(《齊魯網·齊魯時評》2012年4月8日08:08)

中國金融業先是利用畸高的存貸利差,對實體經濟進行掠奪,獲取驚人的企業利潤;其次是用低於通脹率的畸低存款利率,使全體國民存入銀行的財富不斷縮水,讓全體國民在銀行的存款越存越少,進行雙向掠奪。而使自己的三圍尺寸急劇膨脹。這還不夠,他們還用多達上千種的銀行收費,實行雁過拔毛式的掠奪。這就讓我們不能不大聲喊“疼!”。

金融業是中國位列第一的暴利行業

新聞事件:法國率先開征金融交易稅

據法國新聞電台(France Info)2月1日報道,法國總統薩科奇1月29日宣布,自今年8月起開征稅率為0.1%的金融交易稅,預期該稅收將達10億歐元。

2012年1月6日,歐洲許多國家宣布:即將開征金融交易稅。這是專門對付金融貴族們開征的稅種。

法國總統薩科齊當天明確表示,金融交易不納稅是“難以令人接受的”,法國將有可能在未取得歐盟和歐元區其他成員國同意,就率先實施這一新稅種。

法國總統特別顧問亨利·蓋諾,當天在接受法國一家電視台采訪時也表示,法國政府準備發揮示範作用,有可能在今年1月底,開始征收金融交易稅。

中國網1月31日訊據香港《文彙報》消息,法國大選4月22日舉行,民意落後的總統薩科齊不惜政治豪賭,前日不顧選民反對,向素有爭議但國民引以為傲的,一周35小時工作製開刀,提出一係列“德國式”勞工改革,又宣布大增銷售稅和從8月起率先征收0.1%、有“羅賓漢稅”之稱的金融交易稅。他雖未宣布參選,但稱“和法國人民有個約會”,不會臨陣退縮,暗示已決定角逐連任。

薩科齊這一不顧法國金融業的反對,大膽開征以“劫富濟貧”為特征的金融交易稅。讓人產生直接的聯想是:存貸振利差遠遠高於發達國家的中國金融業,2011年,金融業是中國位列第一的暴利行業。中國該不該對金融業開征金融交易稅?中國會不會對金融業開征金融交易稅?

2011年:金融業是中國位列第一的暴利行業

過去,我們一直認為煙草業是中國位列第一的暴利行業,能與之叫板的隻有釀酒業。所以,建國六十多年來,我們一直對煙草業和釀酒業課以重稅。這兩個行業賦稅之重在中國所有的行業中,向來是鶴立雞群的。於是,這兩個行業對中國稅收、中國財政的貢獻率,在中國所有的行業中,同樣是鶴立雞群的。

可2011年,我們發現,情況不對了。中國銀行業的利潤率,大大地超過了煙草業和釀酒業,而位列中國暴利行業之龍頭地位。

也許是中國建國以來前所未有的財政緊縮政策,處於空前高位存款準備金率,反而造成了2011年成為中國銀行業點錢到手抽筋的一年。

從已經公布的2011年業績預告的幾家上市銀行來看,他們的利潤增長率都在40%到50%以上,曆史上從來沒有過這麼高的利潤暴增。

截至2012年2月6日,已經有7家上市銀行公布了業績預增公告,其中深圳發展銀行預計2011年淨利潤,同比增幅竟高達60%—70%,民生銀行和華夏銀行則均預測,去年淨利潤較上年同期增長50%以上。浦發銀行、光大銀行和興業銀行,分別預計2011年實現淨利潤總額同比增幅分別達到42.02%、41.03%和37.74%。

也許,不作對比,我們對這樣的利潤率認識不清。

我們試舉一例,號稱"亞洲最賺錢的公司"的中國石油,享有對中國命脈行業絕對壟斷經營權的中國石油,最近四年,企業實際利潤率分別為8?90%,7?46%,一7?38%,2?50%。四年的企業實際利潤率也才2?6%。

看明白了吧。2011年中國石油企業實際利潤率僅為2?50%。不足最差的商業銀行利潤率的零頭。

根據銀監會統計數據,去年前三個季度,中國商業銀行累計實現利潤8173億元,同比增長35.4%,利潤接近於2010年全年的稅後淨利潤,平均資本利潤率為22.1%,營業成本增加2085億元,人均利潤近40萬元。按照這個狀況,我估計,2011年商業銀行累計實現利潤會超過1萬億元,那麼人均利潤會超過50萬元。

相比之下,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去年前三個季度實現利潤3.68萬億元,但這些企業有8700多萬人,人均利潤不到4萬元。除去個人所得稅,人均淨利潤不過3萬元,以此計算,銀行員工人均產生的淨利潤是工業企業的12倍。

所以說2011年:金融業是中國位列第一的暴利行業,名至實歸。

如果說,中國金融業是靠全體銀行員工的創新和辛勤勞動,而成為中國位列第一的贏利行業,我們不僅無話可說,甚至為此而感到驕傲和自豪。我們會感謝他們是中國發財致富的先頭部隊,而向他們致敬。

然而情況並非如此。

他們先是利用畸高的存貸利差,對實體經濟進行掠奪,其次是用低於通脹率的畸低利率,使全體國民存入銀行的財富不斷縮水,讓全體國民在銀行的存款越存越少,進行雙向掠奪,而使自己的三圍尺寸急劇膨脹。這還不夠,他們還用多達3000多種的銀行收費,實行雁過拔毛式的掠奪。這就讓我們不能不大聲喊“疼!”。

這段話太濃縮,讓我們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說。

中國金融業:畸高的存貸利差

中國金融業畸高的存貸利差的形成曆史淵源長久,這是因為建國六十多年以來,在很長的一個時間段,中國金融業一直是由國家壟斷經營的,國家壟斷經營勢必低能而暴利。

中國老百姓的存款利率到2012年2月,一年期定期利率為3.50%。中國金融業一年期定期貸款利率為6.65%。存貸利差為3.15%。而發達國家的平均存貸利差僅為1%上下。

也就是說,中國金融業的存貸利差,己超過了發達國家的平均差存貸利差的300%。

那麼,發達國家的平均差存貸利差太低了嗎?

不對。

1%的平均差存貸利差,己足以讓他們的金融業成為貴族行業地位,否則便不會有長達己超過了半年的,美國的“占領華爾街行動”。可中國的存貸利差居然高達3.15%。這就難怪國外的金融業對中國的金融業垂涎三尺了。

存貸款利差就是銀行主要經營收入,也是利潤的主要來源。我們國家的16家上市銀行,去年前三個季度的淨利差收入超過1.2萬億元,占營業總收入80%,其中五大國有銀行為71.7%,股份製商業銀行為90%以上。

也就是說,銀行的營業收入當中百分之七八十都是來自於存貸款利差。由於這個利差是由國家製定的,國家給銀行業如此豐厚的利差,銀行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收入,就可以賺更多的錢,所以這是製度性暴富。

還有,2011年中國爆發了大規模的近乎瘋狂的高利貸風潮。

而中國銀行業通過其他的一些業務,比如通過信托、理財來獲得利。雖然吸收的資金利率,高於銀行的法定存貸款利率,但這不是一般貸款,而是把錢貸給那些特別需要資金的企業。而這樣形成的利差,就比上麵所說的法定利差還要大得多。2011年銀行的這種非貸款業務增長得非常快,也促使其利潤增長非常快。這裏麵有多少是合法的,又有多少是非法的,能說得清嗎?

2012年,中國終於從近乎瘋狂的高利貸風潮清醒過來,開始了堅決的對高利貸的禁止和打擊行動。

錢在銀行裏越存越少

現在,錢在銀行裏越存越少己不是新聞了,己是人人皆知的事了。可老百姓又能怎麼辦?對此,老百姓己經痛到麻木了。己經痛到沒有知覺了。對銀行的店大欺客,老百姓己經忍氣吞聲而習以為常了。不就是孫子欺負爺麼。

讓我們來看一則前不久刊登在《廣州日報》上的新華社電:《存了9年後錢少了三成》:

北京市民齊清2009年到銀行去取錢,發現9年前存的100元隻剩了60多元,“存錢應該是越存越多,為什麼越存越少?”

齊清講了存款縮水的經曆:“我在1999年開通的賬戶,當時賬戶上存入10元。到2000年2月29日,我賬戶上的存款數額正好是100元,後來我就一直沒有動這100元。”2009年8月2日,她銷戶時,存款明細打印出來卻讓她傻了眼:100元隻剩下60多元,“存款難道越存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