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愛的能力(1 / 3)

第十卷愛的能力

——發現愛的本質,享受愛的溫暖 愛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不要因為任何原因而放棄開發和應用這種能力。我們所說的愛是真誠而非虛偽的,是樸素的真愛而非華麗的假意。作為年輕人,必須明白愛的根本是自愛,包括自尊自愛,也包括對自己身體、外貌、脾氣秉性等等各方麵的愛。有了這個根本,就可以用自己無私的胸懷和真愛去愛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愛別人的同時,就是愛自己,因為愛也是“莊稼”,隻有辛勤的播種和耕耘才會有收獲。愛還可以使人進步,幫助你解決生活中的各種隔閡,打造和諧的人際關係。

青少年正處於不斷成長的過程,期間會有很多新人物、新事物的出現,分散自己的愛給予他們,你就會將自己愛的蛋糕越做越大。愛是安逸的溫床,閉上嘴巴,馬上行動,全力去付出愛,也全力去得到愛。

首先,請遠離虛偽的愛

虛偽就是不真實地表達自己內心態度的行為。

從前有一位居士,他去拜訪一位很久未見麵的禪師。與禪師見麵之後他們談話非常投機,不知不覺已到了午飯時間,禪師便留居士用餐。侍者為他們做了兩碗麵條,麵條味道很香, 隻不過是一碗大一碗小。兩人坐下,禪師看了一下麵條,便將大碗推到居士麵前,說:“你吃這個大碗。”按常理居士要謙讓一下,將大碗再推回到禪師麵前,表示恭敬。沒想到居士卻看也不看禪師一眼,徑自低頭大吃起來。禪師見狀,雙眉緊鎖,有些不悅。居士並未察覺,一個人吃得津津有味。等他吃完,抬頭卻見禪師的碗筷絲毫未動,於是笑問禪師:“你為何不吃”。禪師歎了一口氣,一言不發。居士又笑著說:“你生我的氣啦?嫌我不懂禮儀,隻顧自己狼吞虎咽”。禪師沒有答話,隻是又歎了一口氣。居士接著問道:“請問一個問題,我們如此推來讓去,目的是什麼”“讓對方吃大碗。” 禪師終於答話了。

“這就對了,讓對方吃大碗是最終目的。那麼如您所想,爭相推來讓去,何時將麵條吃下肚?我將大碗麵條吃了下去,您心中不悅,難道您謙讓的目的不是真心?你吃是吃,我吃也是吃,如此推來讓去又有什麼意義呢?”禪師聽完居士的一番話,心中頓悟。

這位居士果然是個真性情的人,一語道破了虛偽的假麵,一指戳破了虛偽的軟肋。

虛偽與坦誠相對,虛偽像個威力四射的病毒,既可以無孔不入,又可以無處不在。當然,它也存在於情感中,包括我們得到的愛中。虛偽的愛是不真實的,當然不是我們想要的,如何驅逐虛偽的愛、假麵的愛呢?像思想家盧梭說的那樣:“你要宣揚你的一切,不必用你的言語,要用你的本來麵目。”一個真誠的人,必定具有高度道德的生活態度,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認真、正直和坦率。因此,我們要做一個真誠的人,以此來認清虛偽的愛、抵禦虛偽的愛。

露西和捷克是一對情侶,他們相約一起到某個地方用餐,然後看電影。捷克準時到達了那裏,可露西因為工作忙到很晚才出門。當露西冒雨趕到捷克身邊的時候,衣服已經完全淋濕。這時,捷克已經等了她半個小時。當露西冒冒失失跑到捷克身邊的時候,差點把捷克撞倒。捷克很不高興地說:“你每次都是這樣,現在我什麼心情都沒有了,以後我也不會再等你了。你自己去吃飯吧!”說完就走了。刹那,露西的淚水一湧而出,她感覺到雨水仿佛落到了她的心裏。她在想:難道捷克無數次的‘我愛你’都是假的嘛?

同樣,瑪麗和艾文也在另一個地方約會。同樣的境遇下,瑪麗趕到的時候,也遲到了半個小時。艾文看到她冒冒失失的樣子,也很不高興,可他給予瑪麗的是一種溫暖。艾文邊為瑪麗擦去臉上的雨水,邊責備她說:“下雨了也不知道帶一把傘,淋壞了身體怎麼辦?”並且,脫去外套披在瑪麗身上。此時,瑪麗也流淚了,但流過她臉頰的淚卻是溫馨幸福的。

露西和瑪麗兩個女孩的境遇不同,原因很簡單:前者遇到了虛偽的愛情,而後者遇到了真愛。結果也不同,前者將這個虛偽的愛堅決拋棄,後者將難得的真愛收入囊中。

愛情是盲目的。當愛情來臨的時候,當事者會感覺到自己的一生從此發生了變化。在他們的眼中,對方最美。越是遮掩越容易被虛偽的愛所蒙蔽,因此,我們不妨向安傑拉學習一下,如何辨別真愛,讓虛偽的愛無處藏身。

安傑拉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對象,並非她長得醜,也並非她條件苛刻,究竟為什麼,她也說不清。後來她與文質彬彬的埃布爾相識了,對方正是安傑拉喜歡的類型。兩人交往了一段時間後,安傑拉陷入了苦惱之中,她總覺得兩人之間還欠缺點什麼。

一次,安傑拉到埃布爾家吃飯,人很多,桌子有點小,碰杯舉筷多有不便。於是,安傑拉減少了舉筷子的次數。這個細節被埃布爾看見了。他起身離席和安傑拉身邊的人換了位子,坐到了她的左邊。瞬間,安傑拉因這小小的舉動而充滿了愛的溫暖,感覺告訴她:他就是今生期待的那一個。

以後每次吃飯,埃布爾都會坐到安傑拉的左邊,兩人都沒有明說,但他們都知道,這就是愛的感覺。因為安傑拉是左撇子。

很多人總是追求戀愛時的美好,也總是希望最終找到一個真正愛自己的人。但是一定要警惕那些虛偽的愛情,這需要自己有一雙智慧的眼睛和坦誠的心智。因為真的愛,也許不那麼外表光滑,色彩豔麗,沒有精致的包裝,沒有誇口的廣告,但是它有內在的質量保證。真愛並非不會發生短路與損傷,但是它有保修單,那是兩顆心的承諾,寫在天地間。

而對於那些總是給人虛偽的愛的人,我們要給予忠告:當你不愛的時候,假裝愛,是一件痛苦而難過的事情。假如別人識破,你就成了虛偽的壞蛋。假如別人不曾識破,那自己就會繼續備受煎熬。青少年朋友要學會坦誠的愛,遠離虛偽的愛,也不虛偽的去愛別人,做情感的主人而非奴隸!

愛的表象與愛的本質

世間的事物,其表象與真相往往不同。很少有人透過表象看真相,多半隻滿足於浮光掠影的表象。要做正人君子,而臉上又凶相畢露,豈能奏效!人世間最普遍的感情中也存在表象與本質的關係,也需要每個人特別是年輕人要透過現象看本質。

1愛情中的現象與本質。

戀愛是異性間擇偶和培養愛情的過程,是以愛情為中心的社會心理行為。完整的戀愛過程一般包括擇偶、初戀、熱戀、結婚。但在一定程度上說,這隻是表象。其實質是感情發展的過程,是彼此深入了解、互相適應的過程。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循序漸進的異性交往方式更有助於造就健康、鞏固、成熟而完美的愛情。

愛情是人類情感中最複雜、最微妙的一種。愛情是一個古老而常新並且永恒的話題。真正的愛情既不是柏拉圖式的“精神之戀”,也不是純粹異性間的生理吸引。然而,正如英國哲學家羅素所說:“愛情源於性,又高於性。”喪失了性基礎的愛情固然是不真實的愛情,但狂熱的激情、生理的欲望則更不是愛情的本身。

愛情不僅僅源於兩性間的自然吸引這樣的表麵現象,更為本質的是:它是一種社會性情感生活的產物和要求,它蘊涵著思想、道德、文化等豐富的社會因素,因此愛情是:生物關係和社會關係、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的綜合體,是物質和意識的、深刻的、有生命力的辯證體。

2人間大愛的現象與本質。

人間大愛是所有愛的基礎或者說包容著其他的愛。這是對人性是否能夠以真愛的態度對待社會的重要權衡指標。

以前,有一位非常富有的商人,在他年事已高時,便決定把家產分給三個孩子,但在分財產之前,他要三個兒子去遊曆天下做生意。

臨行前,富商告訴孩子們:“你們一年後要回到這裏,告訴我你們在這一年內,所做過的最高尚的事。我的財產不想分割,集中起來才能讓下一代更富有;隻有一年後,能做到最高尚事情的那個孩子,才能得到我的所有財產!”

老大先說:“我在遊曆期間,曾遇到一個陌生人,他十分信任我。將一袋金幣交給我保管。後來他不幸過世,我將金幣原封不動地交還他的家人。”

父親:“你做得很好,但誠實是你應有的品德,稱不上是高尚的事情!”

老二接著說:“我旅行到一個貧窮的村落,見到一個衣衫破舊的小乞丐,不幸掉進河裏,我立即跳下馬,奮不顧身地跳進河裏救起那個小乞丐。”

父親:“你做得很好,但救人是你應盡的責任,還稱不上是高尚的事情!”

老三遲疑地說:“我有一個仇人,他千方百計地陷害我,有好幾次,我差點死在他的手中。在我旅行途中,有一個夜晚,我獨自騎馬走在懸崖邊,發現我的仇人正睡在崖邊的一棵樹旁,我隻要輕輕一腳,就能把他踢下懸崖;但我沒這麼做,我叫醒他,讓他繼續趕路。這實在不算做了什麼大事……”

父親正色道:“孩子,能幫助自己的仇人,是高尚而且神聖的事,你辦到了,來,我所有的產業將是你的。”

老大、老二都有愛心,但是“愛產生愛,恨產生恨,”懂得用寬容的心,去看待仇恨自己的人,甚至能幫助對方擺脫危險,這樣的人,才是真正高尚的人,才是大愛之人。人之所以成為人,離不開真愛。世界之所以成為世界,依賴於真愛。

3對子女之愛的現象與本質。

隻有在孩子的心裏播下真愛的種子,才是人類真正的希望所在。真愛的種子就是真愛的教育。因此,當父母準備在孩子的心田播種的時候,請務必考問自己:這種子是真的嗎?

在一次俄亥俄州一所小學組織的夏令營活動中:一部分孩子能吃苦,一部分孩子不能吃苦;後者病了馬上哭了,送回去休息;前者病了送不回去,一定要堅持到底。這很讓人感慨。

這兩撥孩子在野外走了三天。野炊的時候,領隊發現還是第二部分孩子什麼也不幹;第一部分孩子卻什麼都幹,他們堅持人人動手,自己動手。

這其中有一個亞裔男孩,當問及他為什麼不幹活時?他說我沒有他們那麼能幹。為什麼呢?男孩摸摸頭後的回答令人咋舌:“遺傳。”“我爸爸媽媽為了我上個好學校,接受優秀的西方教育,讓我和外婆一起在這裏生活。外婆是個退休教師,天天教育我愛勞動,但是外婆對我有‘三不準’,她說刀不準動、電不準動、火不準動。我十三歲了,還沒點過火兒,哪裏會野炊呢?不是我不想幹,是我不會幹,我長這麼大都沒做過怎麼會做呢?”

當又被問及對外婆三不準的看法時,男孩毫不猶豫地說:“外婆太愛我了,怕我出危險。” 很顯然,這位外婆隻給了男孩表麵的愛,卻忽視了本質上的愛。今天的“三不準”的愛將男孩“保護”了起來,同時也隔絕了他堅強成長的基礎,為他的未來埋下了隱患。這難道是該給孩子的真愛嗎?

那麼應該怎樣給孩子真正的愛呢?首先,把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僅僅是教育對象。孩子心中有很多想法是父母不了解的,父母一定要做個有心人,多多了解孩子的所思與所想,對孩子的教育才可能到位,產生積極的效果。其次,不要溺愛孩子。父母把滿腔的愛心全都傾注在孩子身上,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父母們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度”,不要把過多的愛放到孩子身上,久而久之孩子隻能“癱瘓”。

對於青少年來說,如果你的父母長輩給了你“表象”的愛,去,以一個大人的方式跟他們說清楚:自己想要的是本質的愛。並時刻準備著在以後的人生旅途中堅持大愛、真愛。

自愛,愛的根本

自愛者才能愛人,富裕者才能饋贈。給人以生命歡樂的人,必是自己充滿著生命歡樂的人。一個不愛自己的人,既不會是一個可愛的人,也不可能真正愛別人。他帶著對自己的怨恨到別人那裏去,即使他的心是好的,但是他的怨恨仍會在他的每一件善行裏顯露出來,使自己的行為傷害到別人,這樣的人也就不會真正去愛別人,或者說不會帶給別人真正的愛。

人世間充滿了各種愛,在所有的愛中,博愛是基礎,自愛是根本。我們平時所說的“自尊自愛”,就是這個意思。一切有能力愛別人的人必定也愛自己,愛自己和愛別人是一枚硬幣的兩麵,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體。

一個有愛的能力的人,首先有能力為自己的生活、幸福、成長和自由負起全責。隻有在這種自愛的基礎上,他才有能力去關懷別人、尊重別人和了解別人。如果一個人有能力創造性地去愛,那他必然也愛自己,他會了解自己的真實感受,並且尊重自己的這種感受。

自愛,與每個人經曆的愛直接相關,它可以激發人的生命力,使每個人能夠更好地去愛他人;它可以開啟每個人的心扉,使大家能夠得到更多的愛。盡管很多人都有著多年的教育和生活經曆,但很不幸的是,許多人仍未能做到很好地愛自己。這種巨大的失敗通常發生在我們的自我意識深處,隱藏於世界之下,甚至不為那些熟諳我們的朋友所知,這是因為把自己隱藏起來的緣故。

有一項心理研究:成功者是如何取得成功的?

研究人員從各個不同單位和部門選出了12個人,把他們集中在一起進行測試。他們年齡集中在三十到四十歲,有男有女。共同點是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功,在同齡人中首先得到提拔。他們看起來也很普通,已經成家的人都有幸福的家庭生活,子女在學校表現很好,適應學校生活。這些人似乎都能點石成金,無往不勝。研究人員對他們進行了各種形式的測試,有時候是作為一組,有時候是單獨的個人。其中一項測試,是要求在一張紙上按優先順序,寫下他們認為生活中最重要的三件東西。

測試中,有兩個現象引起了研究人員的注意。一是他們對待這項測試的認真態度。第一個交卷的人花了40多分鍾,許多人則花了一個多小時。盡管看到同組的多數人都已交卷,有些人仍很認真地、一絲不苟地做完了問卷。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在每個人的答卷上,雖然排在第二和第三的選項各不相同,但所有12個人的第一個選項都不約而同地完全一致:“我自己”。不是“愛情”,不是“上帝”,也不是“我的家庭”,而是“我自己”。

這是一種成熟自愛的表達。自愛意味著關照、自尊、責任和對自我的認識。一個人如果不愛自己,就不可能愛別人。自愛不同於自私自利。這些成功的男人和女人都很愛自己的配偶、父母,並且很在乎自己的上級及周邊的所有人。

在上述這個現象中,我們不難看出:自愛也是自己對自己的一種情感渴求。如果一個人活著,卻不知道愛自己,就如同把自己放逐到一間孤獨的、被剝奪了愛的囚室。不幸的是,許多人都對自己很苛刻,都不肯赦免自己,哪怕是假釋。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愛的世界裏,必須去付出愛,才能收獲愛。但是付出愛的前提是要先愛自己。那麼如何做到愛自己呢?

1丟掉與人比較的習慣。

跳出“與別人比較”的模式,而成為與“自己比較”的獨立的自我。做到這點很不容易,因為每個人從小到大所受的教育與社會影響多半是與別人比較,大家已經養成了習慣,但習慣是可以改變的,重要的是有信心有恒心。

2肯定自己的優點。

明確自己身上的所有優點並引以為豪。在許多場合下,要求大家寫下優點時,他們覺得很困難,但要求寫缺點時,卻又快又好。這是不自信的表現,一個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人,又怎麼會愛自己呢?不妨每天早上、中午及晚上念自己的優點三遍,做了一段時間之後,你會發現優點增加了。

3不斷肯定自己。

每天記下自己所做的事,在好事、好的表現如“努力”、“認真”、“勤勞”等上麵打一個記號,在需要改進的事及欠缺的方麵如“驕傲”、“懶惰”等上麵打一個記號。在晚上做一個總記錄,做完記錄之後,好好地欣賞與肯定自己所做的好事;對需要改進的事則告訴自己說:今天我有些自私,明天我會改進,做得更好些。要謝謝今天所發生的一切人、事、物,感謝它們使你有學習、改進和成長的機會。

4寬容的對待自己和別人。

用幽默的態度“嘲笑”自己做得不夠好的地方,而不要嚴肅地責怪自己。今天沒做好,但我會認真改進,總有一天會做得最好。同時,學習多欣賞別人的優點,包容別人的缺點。 這樣才能更好地愛自己也愛別人。

年輕的朋友們,現在學會愛自己了嗎?設想一下,如果你整天陷於內疚、羞愧、冷漠的情緒中,陷於不斷的自責中,又如何能夠好好地去愛別人呢?在這樣一種狀態下,你又如何能夠接受並享受別人帶給自己的愛呢?

努力去愛自己,這對你的幸福和愛來說至關重要。人一定要學會給予自己應得的愛,學會愛自己,才會更加快樂、自由和充滿力量,展現出巨大的潛力,準備好去接受並給予別人和社會更多的愛。

真愛,是樸素,還是浪漫?

很多人一生都在尋找真愛,但是始終不知道真愛是生活中樸素的瞬間還是驚天動地的浪漫?所謂真愛,重在真,有時候樸素的東西往往能夠更加真切地表現出最真的東西,而包括浪漫在內的很多加了修飾的表達方式,則更加撲朔迷離一些。

一對喜歡攀岩的夫妻,有一天不幸雙雙墜入深穀。遍體鱗傷的妻子醒過來發現自己的腿已經摔斷,不能動彈,而近旁的丈夫則還在昏迷之中。她急切的呼喊著丈夫的名字,並試圖搬開卡住他的兩塊巨石,但沒有成功。

在遠離人煙的山穀中,兩個重傷員隻有企盼奇跡的出現。妻子絕望的念頭在腦海裏隻一閃,便打消了。因為她感覺到丈夫的心髒還在跳動,她忙替丈夫包紮好幾處的傷口,然後將他的頭攬在懷裏,麵頰緊緊貼上去,一聲聲輕喚著丈夫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