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最偉大的力量
——發揮年輕優勢,大膽地做出人生選擇蘇格拉底說:“人生就是一次無法重複的選擇。”這選擇充滿智慧和魄力,特別是年輕人,年輕本身就是對青少年最大的褒獎。擁有年輕你可以不循規蹈矩,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願打破陳規,做出的第五選項,並讓這第五選項為自己帶來實現夢想的力量。
人生充滿選擇,從小開始我們就已經麵對過很多選擇了,現在的你要忠於自己的心靈,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環境、自己的朋友、自己的愛好棲息下來,好好珍惜眼前的一切,仔細品味和查找自身的優勢,在選擇中成就自己、成就夢想!
年輕,你有選擇“E”的能力
在一個課堂上,老師提問:“雪化了變成什麼?”“變成水!”大家異口同聲。一個小女孩回答:“變成了春天!”這個回答是多麼富有想像力,又是多麼富有藝術性。
有一個父母問孩子:“樹上有五隻鳥,被人用槍打死一隻之後,樹上還剩下幾隻鳥?”提出這個問題的目的當然是想讓孩子回答:“一隻也不剩下,都被槍聲嚇跑了。”
孩子回答:“還有三隻。”孩子解釋:“爸爸被打死了,媽媽嚇跑了,剩下三個孩子不會飛。”這是一個充滿情感的回答,又是極其現實的回答。
類似於上述的回答很多很多,他們都在規定答案以外做出了更好的、更有人情味兒的回答,他們自己創造了一個新的選項。這就是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從小到大,每個人每個階段都麵臨著各種選擇,在學校的考試裏,我們要從“A、B、C、D”四個選項裏麵,選出一個或者多個正確答案。那如果你對這四個選項都不滿意呢?你是不是有第五個選項——“E”?現實生活中,“A、B、C、D”就是明文規定或者別人做過的事情,而“E”則是你自己的那個打破常規的選擇。
常規並不都是正確的,常規很多都是老朽的,如果一切按照常規,沒人去打破,那麼我們今天應該是還生活在樹上的。所以,年輕人,你有更多選擇“E”的機會和能力。
成功者和平庸者的一個區別就在於,平庸者是不敢打破常規的,而成功者是敢於打破常規的。很多常規,在開始製訂的時候可能是有用的,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就有可能成為阻止人們健康發展的包袱,或者成了另一代人成長的枷鎖。常規一旦成為人們精神裏戴慣了的腳鐐,摘下來是很不容易的。
在沒有金子的地方無論怎麼努力也挖不出金子,這與我們努力與否無關。成功者知道隻有換個地方,才有可能挖到金子,不換地方的就是傻瓜。失敗者就不一樣,他可能在沒有金子的地方一直挖下去,或者再也不想挖金子的事了。結果就是失敗者一直沒有挖到金子,而成功者挖到了不少金子。
國王為了挑選繼承人,給兩個兒子出了個難題:“給你們兩匹馬,白馬給老大;黃馬給老二。你們騎馬到清泉邊去飲水,誰的馬走得慢,誰就是贏家。”
老大想用“拖”的辦法取勝,而老二則搶過老大的白馬飛馳而去。結果,弟弟勝了,因為他騎的是老大的馬,自己的馬自然就落到了後麵。
在這次比賽中弟弟運用了“創造性思維”,跳出平庸、出奇製勝!
當哥哥失利了之後,心中不服說:“弟弟取巧就算了,還使用蠻力,屬於犯規。”國王說:“我沒有設立什麼規矩啊。”哥哥還是不服,說如能再比一次,不準用搶的,弟弟如還能贏就甘願認輸。
國王看看弟弟,弟弟表示可以再比一次。於是哥哥和弟弟又準備開始比了,這回還是比賽馬,誰的走得慢誰贏。這次讓這哥倆到馬棚裏自己挑馬。結果哥哥率先跑進馬棚,挑了一匹最差的病歪歪的蹩腳馬,弟弟卻不緊不慢隨便找了一匹馬。這回哥哥心裏暗暗冷笑,小樣,看你這回怎麼贏我。
比賽開始了,一聲號令,隻見一匹馬好似離弦之箭,瞬間到達河邊,大夥定睛一看,原來是老大騎著的這匹蹩腳馬,而老二在後麵晃晃悠悠,原來號令一響,老二在老大的馬屁股上戳了一劍。結果還是弟弟贏。
在這一輪比賽中,弟弟仍然運用了“創造性思維”,跳出平庸、出奇製勝!這就是善贏者總能找到智慧的方法。
到底有多少定勢無從考證,多如牛毛,人人都有。但領先者或後來居上者往往是打破常規,創新製勝的人。戴爾如何快速成為計算機老大,是因為他放棄使用傳統計算機業的製勝法寶——銷渠道,采用直銷;其實如何便利到家,有一條就是人家就從不雇用有銷售經驗的人,有時候經驗也是負債;蒙牛如何能像瘋牛似的成長,也是抱著先有市場後有工廠的思路,從資源整合開始……
創造性思維告訴我們,善於思考的人總能找到創新的方法,打破常規,出奇製勝,而不善於思考的人總是活在自己的思維定勢裏,輸在故步自封,邁不出自己的天地。
從一個新的角度上說,人生的征程是充滿驚奇、刺激、快感、痛苦、艱辛的一條光榮與夢想之路,如果缺乏創造性思維的準備,那麼你的力量又來自何方?
任何一個孩子都是極具想像力的天才,當然,你也不例外。21世紀是一個“快魚吃慢魚”的信息時代,資源共享,每一天都在發生新的改變。當身邊的人都一邊充電一邊向新的領域進軍時,原地踏步的人,很快會發現自己雖年紀輕輕,卻已有了落伍的煩惱。所以,青少年要為未來更為激烈的競爭積蓄力量,力量來自何方?來自自己的大腦,那裏麵藏著很多創造性思維,能夠爆發出強烈的力量,足以助你成功而上!
選擇也是一種力量
麵對無法回頭的人生,每個人隻能做三件事:第一鄭重的選擇;第二爭取不留下遺憾;第三如果遺憾了,就理智地麵對它,然後爭取改變;假若也不能改變,就勇敢地接受,不要後悔,繼續朝前走。
幾個學生問哲學家蘇格拉底:“人生是什麼?”
蘇格拉底把他們帶到一片蘋果樹林,要求大家從樹林的這頭走到那頭,每人挑選一隻自己認為最大最好的蘋果。不許走回頭路,不許選擇兩次。
在穿過蘋果林的過程中,學生們認真細致地挑選自己認為最好的蘋果。等大家來到蘋果林的另一端,蘇格拉底已經在那裏等候他們了。他笑著問學生:“你們挑到了自己最滿意的果子嗎?”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沒有回答。
蘇格拉底見狀,又問:“怎麼啦,難道你們對自己的選擇不滿意?”
“老師,讓我們再選擇一次吧,”一個學生請求說,“我剛走進果林時,就發現了一個很大很好的蘋果,但我還想找一個更大更好的。當我走到果林盡頭時,才發現第一次看到的那個就是最大最好的。”
另一個接著說:“我和他恰好相反。我走進果林不久,就摘下一個我認為最大最好的果子,可是,後來我又發現了更好的。所以,我有點後悔。”
“老師,讓我們再選擇一次吧!”其他學生也不約而同地請求。
蘇格拉底笑了笑,語重心長地說:“孩子們,這就是人生——人生就是一次無法重複的選擇。”
作為一個青少年,人生才剛剛起步,人生的選擇也隨之開始。對於人生的選擇一定要明確,它雖是無法重複的,但也要堅信,選擇是具有力量的。它將賦予你人生前所未有的力量,哪怕是遇到難以想像的艱難困苦也會幫你度過。就像華盛頓從青少年時代開始的選擇。
喬治·華盛頓(1732——1799)享有美國國父之稱。1789年,在美國立國後的第一次大選中他以全票當選為美國總統,之後,又於1793——1797年連任,但他拒絕蟬聯第三次,這就形成了美國總統任期一般不超過兩屆的慣例。
華盛頓早熟,16歲時,他本可以過悠閑舒適的生活,可是,他卻選擇了艱苦。他主動要求參加勘探隊,到弗吉尼亞的大河穀去進行勘探。白天,他和探險隊員們頂著烈日,在河穀、土坡、叢林裏穿行測量;晚上,隻能在荒野裏燃起篝火,裹著爬滿臭蟲的破毯子露宿。有時整天冒雨在泥濘的道路上行進;有時睡得正香,帳篷卻被大風刮翻了。
艱苦的選擇鍛煉了他,19歲華盛頓就當上了少校級的副官長。他潛心地閱讀軍事著作,虛心學習武器的使用和戰術的運籌。
一次,在抗英法的戰鬥中,剛開始,華盛頓的軍隊處於劣勢,傷亡很大。他的軍衣被打穿四個洞,兩匹馬也先後被殺,他所在省份經濟匱乏,軍官開不出支,可這些他全然不顧,誌願選擇參戰,既沒有薪餉,還要自己負擔一大筆開支。他樂意幹這種既破財還可能喪命的苦差事。最後他的隊伍終於打敗了敵人,而他本人也贏得人們的愛戴,使他在後來能被推舉為抗英獨立戰爭的總司令,成為改變美國曆史的第一個重要人物。
在華盛頓的生平中,他表麵上選擇了艱苦生活開始鍛煉自己,實際上是在積蓄自己的力量。一次次選擇給了他無盡的力量,終於將他推向了重要的曆史舞台。
善於做出選擇,智慧地做出選擇,你會發現你能夠得到的更多。在這個複雜的選擇麵前,你會怎樣做出經典的回答呢?
當你開著一輛車,在一個暴風雨的晚上,經過一個車站。有三個人正在等公共汽車。一個是快要死的老人,好可憐的。一個是醫生,他曾救過你的命,是大恩人,你做夢都想報答他。還有一個女人/男人,她/他是那種你做夢都想嫁/娶的人,也許錯過就沒有了。但你的車隻能坐一個人,你會如何選擇呢?最佳答案:給醫生車鑰匙,讓他帶著老人去醫院,而我則留下來陪我的夢中情人一起等公車!
很多人在這個問題麵前都顯得左右為難,究其原因,隻不過是因為很多人沒有想到去放棄自己本身擁有的東西——車子,所以得不到三者皆有的快樂。 “魚和熊掌不能兼得。”大多數人都懂得這個道理。例如一條魚和一隻熊掌擺在你麵前,如果你隻能選擇一個,很多人都會毫不猶豫的選擇熊掌。如果你已經有了一條魚,但為得到那隻熊掌,你是否願意放棄自己所擁有的魚呢?也許你會說你會,但事實上是怎麼樣的呢?大多數人不是不懂得放棄,而是他們理解的放棄是在所選擇中放棄,而沒有想到,放棄有時候不僅僅體現在放棄自己所選擇的,而且要放棄自己本身擁有的。所以,在剛才的思考題中,大多數人隻選擇了一個,他們隻是在自己所麵臨的三個選擇中做了放棄,所以才有通常的結果。
你已經有了一筆小小的財富,現在你是否願意冒著風險,馬上拿去投資,去獲得更大的財富呢?你猶豫了吧。因為你害怕在得到熊掌之前失去那條魚。於是你在不停地徘徊中錯失良機。一隻倒黴的狐狸被獵人用套套住了一隻爪子,它毫不遲疑地咬斷了那隻小腿,然後逃命。放棄一隻腿而保全一條生命,這是狐狸的哲學。
而人們在麵對選擇時往往想到的隻是得到而非放棄,其實選擇的過程就是放棄的過程,這是選擇的基本原則。對於青少年來說,從小到大做了很多的夢:科學家、工程師、企業家、和平使者……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真的需要你做出選擇,選擇其一、放棄其多,如不這樣,你的青春就會被消耗,你的力量就會被分散,你的理想就會很難實現。
著名的成功勵誌大師安東尼·羅賓曾經說過:“人類所有的行為的目的隻有兩種,逃避痛苦,尋找快樂。”當這二者要我們做出抉擇時,很多人都選擇逃避痛苦。因為對於大部分人的感受來說,“得到”所帶來的快樂遠不如“失去”所能帶來的痛若。所以大多數人寧願守住他所擁有的,而放棄追求他想要的。
選擇,不是放棄痛苦選擇甜蜜,不是放棄逆境選擇順境,更不是選擇輕鬆放棄繁重,總之,選擇不是避重就輕。而是為理想選擇一條能使自己充滿力量的道路,無論路上有猛獸、荊棘還是暴風雨都一如既往的堅持,這就是選擇給你的力量。青年朋友們,開始自己的選擇吧,增加自己的力量去將選擇變為現實。
遷徙心靈,選擇最適合你的環境
人因為脾氣、秉性、性格等方麵的不同,使得人心也有不同。環境對人的影響很大,在自己適應的環境中生活和工作,一切都會得心應手;反之,在自己不適應的環境中生活和工作,則會滿身的不自在,不要說快樂生活和取得成績,恐怕正常的情緒都難以保持。正所謂,有好的思想,就能有好的行為表現;有了好的行為,便能養成好的習慣。好的習慣自然導致良好的命運結果,達到改變命運的目的。決定我們一生成就的重要因素,不是一般所謂的命運,而是每個人身處的環境。
國外科學家對幼鼠的實驗表明,動物的性格特點主要從母親那裏學會,而並非來自遺傳。這一成果說明了外界影響的重要性。科學家在實驗中發現,缺乏母愛的幼鼠比那些受到母親愛護的幼鼠有更強的恐懼心理。為了弄清其中原因,科學家在那些缺乏母愛的母鼠生下幼鼠後,將其中幾隻交由那些充滿愛心的母鼠撫養,剩下幾隻則由母鼠自己撫養長大。
結果發現,充滿愛心的母鼠撫養的幼鼠,其恐懼心理要比那些缺乏母愛者撫養的幼鼠弱得多。 對於人來說,也是如此。不同的環境,往往使人的心靈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因素。人的情緒就像一張白紙,環境因素的種種變化,都會在它上麵留下痕跡,對身心健康產生不同的效應。
氣候——氣象心理學家指出,人的身體與精神反應都深受氣候因素影響,進而影響到人的行為。美國的研究人員發現:氣溫升高,攻擊行為和暴力犯罪增加;淫雨霏霏,會使人情緒低落,使犯罪率降低;雲量遞增,盜竊與攻擊行為也隨之增加;氣壓降低,常使人焦躁不安,自殺事件增多等等。由於氣候可影響人的情緒,因而又會影響人的工作效率。有利的氣象條件(氣溫、濕度、氣流、光照等)可使人的情緒高漲,幹勁充足,工作效率倍增;反之就會使人情緒低落,效率下降。
光線——光線暗淡容易使人精神萎靡不振,正如古詩所說的那樣“天昏昏兮人鬱鬱。”所以在法國,每當陰雨連綿的季節,一些工廠就用燈光把車間打扮成旭日東升、曙光萬道的景象;臨近中午時,則華燈齊射,呈現出晴空萬裏,“陽光”燦爛的氣氛;快下班了,車間裏又是一番“太陽”西沉、霞光四射的景色。據說,這樣的人造環境能振奮人的精神,提高工作效率。
色彩——色彩作用於人們的感官,可刺激人們的聯想,對人們的心理產生影響。如看到紅色,會使人聯想到太陽、火焰,整個人感到暖洋洋,很興奮,見到藍色,會使人聯想到海洋、藍天,因而感到清涼、寧馨;見到橙色,會使人聯想到柑橘,因而感到甜美,引發食欲;見到黑色或深藍色,則會感到抑鬱、恐懼、緊張。所以,要消除煩躁和憤怒,應避免紅色。要化解沮喪,應避免接近黑色和深藍色等令人情緒低落的顏色,而應選用能使人心情愉快的色調。要減輕焦慮與緊張,應選擇一些具有緩和及鎮靜作用的清淡顏色,例如醫院就常采用淺藍色來安定病人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