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優化環境:識別陌生人中的無用分子
這個世界,人是有高下好壞之分的。我們在結交陌生人時,能夠結識到一個誠實、可靠的朋友當然是一件好事。但是,不是每個人都是這樣幸運的,也不是每次我們都能遇到優秀的人。陌生人中有很多對我們來說不能結交的人,如騙子,自私自利者,陰險狡詐者。因此,我們要睜大眼睛,把對方看個清楚,堅決摒棄那些無用分子。
朋友也要分“級別”
“朋友”一詞在現今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揣度。雖然大家都說隻要生命存在,“朋友”就會在生命中紮根,但還是有太多的人因為交友不慎而走上了扭曲的人生道路,因為朋友的背信棄義、相互攻擊、拆台而感歎人間的蒼涼!
雖然我們很希望結交陌生人做我們的朋友,但是,在交朋友時我們要謹慎,要對對方多了解。人是很複雜的,了解一個人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隻要我們注意觀察,就可以通過一個人的喜好來了解他的素質、修養和品德。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隻有性情相近、脾氣相投的人,才能走到一塊兒成為朋友。如果對方的朋友都是一些不三不四、不倫不類的人,他的素質也不會太高;如果他結交的都是些沒有道德修養的人,他自己的修養也不會太好。有的人交朋友以性格、脾氣取人,能說到一塊就是朋友;有的人則以追求取人,有相同的追求就能成為朋友;有的人則因為愛好相同而走到一起。但無論如何,隻有二人修養相當、品質差不多時才能成為永久性的朋友。所以,了解一個人的朋友也就了解了這個人。
人人都有吸收他人思想、模仿他人行為的本能,朋友如果有不良嗜好,那麼自己會不知不覺中染上這些惡習,而且無法輕易改掉。所以,把自己置於卑鄙小人中,要不了多久,自己也成了小人。把自己置於品德高尚的人中,自己也就進步很快。
陳賡離開器重他的蔣介石校長的故事就是一個最典型的“道不同不相為謀”的例子。
上世紀20年代國共合作時期的東征中,他曾冒著槍林彈雨救下蔣介石一命。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次經曆,蔣介石特別器重陳賡,將他留在身邊做了自己的侍從參謀。
然而,陳賡很快看到,在蔣介石的周圍都是一些品質很差的人,有的阿諛奉承,有的好大喜功,有的無惡不作,還有的投機取巧。對此,陳賡曾提醒過蔣介石要小心這些人,但是蔣介石不僅不聽,還說如果沒有這些人自己也不會坐到今天的位置。
陳賡明白,自己待在這樣的環境中是沒有什麼好處的,而且,這種環境與自己的性格、信仰也格格不入。幾天後,陳賡向蔣介石提出要離開。
蔣介石平和中又含威嚴地說:“我對你就像父親對兒子一樣,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你好。”陳賡答道:“我不需要這些,我的性格不適合待在這裏。”
蔣介石站了起來,高叫道:“你必須聽我的話,你要跟我走!”“不行。絕對不行!”“陳賡,我給你最後一次機會,何去何從,將決定你一生的命運。”
盡管蔣介石百般器重和拉攏陳賡,卻無法改陳賡的決定,他投入到共產主義陣營,成了赫赫有名的大將。
陳賡這樣做,正是“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去之。”“要想成功,須尋好友。”選擇德高行潔者為友,我們的靈魂會得到無聲的淨化;選擇正直博才者為友,我們的精神如同在聖潔的圖書館遨遊;選擇情操高雅者為友,我們的心靈會終日得到甘露般的滋潤。
交朋友,要結交懂得自尊自愛的朋友。因為一個人如果不自尊,便無法尊敬別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假使我們所結交的朋友都是懂得自尊自愛的人,相信大家都會互相尊重的。
與身心健全的人交往,不僅可以使自己得到別人的尊敬,而且也可以促進自己的身心健康,提高品德修養。
有自尊心且身心健康的人,通常都有很強烈的個人主義意識,不喜歡輕易附和別人的意見。但其具有誠實的本性,不僅能忠實於自己,也能忠實於朋友。
而且,他們為了保護自己,常常會表現出很強的自尊心,但這種自尊並不是我們一般所謂的“傲慢”,而且也絲毫不含一點“輕視”別人的意味,隻是事事自己做主,不容他人插足而已。並且,這種人是無法忍受他人欺侮的,一旦有人欺侮他,就一定會遭到激烈地反抗!另外,他們的心態一直很穩定,能與人愉快相處,以整體的觀點來說,這種人是屬於和藹、意誌高昂的類型。因此,很容易成功。
借你一雙慧眼,識別陌生人中的無用分子
記的很小的時候,父母就經常告誡我們“知人知麵不知心”,有些人因交友不慎而一生的幸福毀於一旦。
的確,人有百態,能夠交到真正的朋友是我們的幸運,而一旦交上錯誤的朋友,不光我們自己會受累,嚴重的可能會傷害到我們的親友。
因此,我們在與陌生人相處時不要被他的容貌、談吐、外表、裝扮、排場、氣質、風度、外交、應酬等等所迷惑,因為那些都是假象,是暫時的,是可以偽裝的,是虛偽的,是表演的,是有企圖的,是有毒的,是用來收買人心的,不是出於真誠的。
在義烏老火車站附近一家藥店上班的浦江人李女士就差點被一個這樣的人迷惑了。
李女士在藥店上班的時間也不短了,還沒出過什麼差錯。有一天,一個40來歲的中年男子走進李女士上班的藥店,他先詢問了一下幾種藥品的價格,跟李女士聊了一會兒,當他得知李女士是浦江人時,馬上說:“我也是浦江人啊,我們是老鄉啊。”
李女士起初不信,但是,那個人隨後用浦江話跟李女士說話,問她是浦江哪的人,又說他還認識李女士所在村的某某。那個人李女士正巧認識,就很相信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