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別人,我們就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眾所周知,力是相互的,同時尊重也是相互的。從小無論是父母還是老師都叮囑我們,要想獲得別人的尊重,首先就要尊重別人。現代社會處在一個生活節奏空前快捷的時代,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在講究質量的同時,更追求效率。因而,人們的言行更直接、更簡潔了。與此同時,人們在交往中希望得到尊重,得到重視的渴望更加強烈了。
在人際交往中,這一點更是重要。試想一下,在我們麵對一個陌生人時,我們態度謙虛、說話誠懇,那麼,對方沒有理由不尊重我們。
如果我們想得到他人的讚揚,讓別人承認我們的優點,處處受人歡迎,那麼我們就要學會尊重他人的優點,努力使人感到他的尊嚴。
有一個年輕人應邀去參加一個盛大的舞會,可是年輕人卻顯得心事重重。一位年長的女士邀請他共舞一曲,隨著歡快的舞曲,年輕人也變得開朗起來。
一曲結束,年輕人對年長的女士給予由衷的讚美,對她的舞技大加讚賞。年長的女士聽到有人這麼欣賞她的長處,顯得很開心。出於好奇,女士忍不住詢問年輕人剛開始時,為何愁眉不展。
年輕人講出了原由,原來年輕人是一家運輸公司的老板,可是由於自然災害的原因,他的公司遭受了很大的損失,已經接近破產的邊緣。年輕人已經沒有多餘的資金維持公司的周轉了,即使想翻身也沒有機會。
事有湊巧,年長女士的丈夫是當地一家大銀行的行長,女士很爽快地把年輕人介紹給了她的丈夫,她的丈夫隨即找人對年輕人的公司進行了分析和調查,給他貸款100萬,幫助年輕人渡過了難關,解了燃眉之急。
每個人都希望在人前保持一種高人一等的優越感。所以,在與人交往之時,有必要讓他明白,你承認他的優勢並肯定他的存在,並且真誠地承認和肯定——這是打開對方心扉的鑰匙。
善於網織人際關係的人,都知道如何去搞好人際關係,他們都深知人際關係的重要性,因而都懂得尊重他人以及如何去尊重他人,目的是要獲得他人的認同和支持。
在與陌生人交往時,我們要做到尊重對方,就從以下幾方麵入手。
首先,從內心要有尊重他人的基本認識。現實中人確有職業、身份高低之分,但不存在人格貴賤之別。要善於根據時間、地點的變化及角色轉變,做好每個角色應該做的。還要根據對方的年齡、身份因素轉化語氣、語速、話題等,表現出對人尊重。
其次,從外在言行禮儀中表現對他人的尊重。在與人交往的態度上,要特別注意我們的舉手投足,要從細節上讓對方敏感的神經因我們的善意而放鬆,例如注意傾聽、謙虛禮貌、實事求是,都屬於尊重別人的表現。
在交往中采取什麼樣的態度,完全能夠體現我們對別人的尊重程度。在外表上,當然要注意和場合搭配,特別是要穿著得體、整潔、幹練。這不僅能夠體現良好的個人修養,同時也是向對方傳遞一種友好、善意、尊重的信號。穿著一身得體的禮服,再加上適宜的微笑,可以想象得到,在任何場合對方都會感覺到我們帶來的“撲麵春風”般的友好;反之,蓬頭垢麵、不修邊幅、輕佻之舉都是不尊重人的表現。
再次,在小細節方麵展示我們的尊重。守時向來是有修養、有素質的人必備的良好品質。因為如果別人準時赴約,而我們卻姍姍來遲,這不僅是你對他人的不禮貌和不重視,更嚴重的是在浪費他人的時間,耽擱他人的事情,實在是一種不尊重他人的表現。
最後,言語要得體。一個人的外在固然重要,可是更重要的是我們的言談所表達出的素養,這是我們的特別之處。並且,在與人交往時也要特別注意言辭的把握和運用,如別人正談得投機,我們卻頻繁插話;對別人忌諱的問題,我們卻打破砂鍋問到底等,這些都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現,同時還應注意什麼樣的場合配合什麼樣的言語,如在朋友的結婚喜宴上應談些喜慶的話題、吉利的話題。如果盡談些令人掃興的話,就是不尊重對方的表現。
與人為善,從已做起
人是群居的動物,從一出生起,就避免不了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尤其是中國社會,人與人的關係很複雜,沒有人能逃得過這張巨大而無形的關係網。那我們應該如何維係這張網,即我們如何對待他人呢?
有一天,子路、子貢、顏回在一起談論待人之道。 子路說:“別人以善意待我,我也用善意待他;別人用不善待我,我也用不善待他。”子貢說:“別人用善意待我,我也用善意待他;別人用不善待我,我就引導他向善。”顏回說:“別人以善意待我,我也用善意待他;別人用不善待我,我也以善意待他。”孔子很讚成顏回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