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普及程度越來越高的今天,我們的校友形成的網絡已經成為一張覆蓋麵越來越廣、對人生至關重要的社會關係網。成功人士的人際資源,按其重要性來說,當首推校友資源。“一個好漢三個幫”,一些企業團隊,甚至是合作者當中,都不乏校友的身影。可以說,在那些成功人士的周圍,是一個個以校友關係相聯係的事業圈。
圖020,CD132,左441a,說:白白同學四年,忙都不幫!,右445a,裁掉左邊的人,說:哼,有事才想起我,早幹嘛了?
誰沒有幾位昔日的同窗?說不定我們的音容笑貌還存留在他們的記憶中。千萬不要把這種寶貴的人際關係白白浪費掉,否則,我們會留下很多遺憾的。
劉浩已經畢業四年多了,在三年的東奔西跑之後,終於在上海某公司做了一名業務員。今年七月,他奉命去廣州聯係一項業務,到了那兒以後,他找到了自己大學時一個同學,讓他幫忙介紹自己和對方公司的客戶經理認識。
當時劉浩還很高興,老同學會看在當年的情份上幫助自己,那麼,認識對方公司的經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讓他想不到的是,他的這個同學對他並不熱情,根本沒有一點幫助他的意思。這讓劉浩又怨又氣。兩周後,劉浩回到了上海,逢人就說同學關係靠不上,他不知道他的那個同學也在對別人說“就是一個大學同學,畢業以後從來都沒跟我聯係過,要辦事時想到我了!我又不是墊腳石,用得著時搬過來,用不著時就踢過去!”
有很多人都經曆過劉浩的這種尷尬,畢業之後,本來很親密的同學關係因為各種原因而淡漠了,當再想拾起的時候,才發覺已經晚了。因此,我們要維護好與同學的關係,以他們為中心去認識更多的人。
同學之間,沒有根本的利益衝突,同學關係親近、純真。將來,不管到什麼年歲,不管在什麼場合,同學之間都是很親密的,無話不談。尤其在將來遇到困難問題的時候,同學會給我們最無私的支持與幫助。
從老鄉入手打開交友新局麵
俗話說:“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中國人對故鄉有一種很特殊的感情。俗話說“愛屋及烏”。愛故鄉,自然也愛那裏的人。於是,同鄉之間就有著一種特殊的緣分。尤其在社會人口流動很大的今天,身在陌生的環境裏,我們結交陌生人有一定的難度,那就不妨從老鄉關係入手,打開局麵。
把目標轉移到我們的家鄉,一些父老兄弟由於同鄉的關係,也能夠順利地結成朋友;然後在我們現在的住所附近,看看有沒有能成為朋友的人物。
中國的老鄉關係是很特殊的,也是一種很重要的人際關係。在涉及某些實際利益時,“肥水不流外人田”,隻讓老鄉圈子裏的人“近水樓台先得月”。既然同鄉觀念在人們頭腦中根深蒂固,足以影響一個人的發展前途,那麼為什麼不利用同鄉關係多交幾個朋友,拓寬自己的路子呢?
在外地的某一區域,能與眾多同鄉取得聯係的最佳方式是“同鄉會”,在同鄉會中站穩了腳跟,跟其他老鄉處得不錯,那就等於結交了一個朋友網絡。也許,有一天,你就會發現這個朋友網的作用有多大。
朱治是個早年離開家鄉出外闖蕩的遊子,現在已在異鄉開辦了自己的公司,並在當地定居。朱治的生活是美滿的。但他一直為沒回家鄉感到遺憾,每當遇到老鄉,都十分高興。
恰在這時,同在這個城市的幾位老鄉,深感有必要成立一個老鄉會,定期聚會,加深感情,有什麼事大家可以相互照應。
一接到邀請,朱治毫不猶豫地加入到其中,積極籌劃,聯絡老鄉,把這個老鄉會當成了自己的“家”,並成為“家”中領導之一。
經過三年的時間,同鄉會終於發展到了具有近600人的規模。朱治也等於多認識了近600人,並與其中很多人成為朋友。這些老鄉朋友,各行各業的都有,用朱治自己的話來說:“我現在辦什麼事非常方便,隻需一個電話,或打聲招呼,我的老鄉都會為我幫忙。”
正因為朱治在老鄉中建了個朋友網,他做起事來才會有那麼多的方便。所以,與老鄉交朋友是非常重要的。與老鄉交朋友其實並不難。
首先,既然是老鄉,就必然有共同的特點存在於雙方之間,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鄉音”。
清朝末代的大太監李蓮英的發跡可以說是運用了此種技巧。
李蓮英出身貧苦,個子瘦小,若以當時清朝宮廷太監的標準來衡量,他是根本不夠資格的。可一次偶然的機會,李蓮英聽說在宮廷中有一個太監是他老鄉,且是同一村的。於是李蓮英大膽地去找了這個老鄉。
李蓮英先用一口地道的家鄉話說出了自己的姓名與籍貫。李蓮英的這位老鄉聽了這聲音,身體不由得抖了一下,遂抬頭看了看眼前的這位小老鄉,心裏暗暗記了下來。
後來,這位老鄉就介紹了一個重要人物給李蓮英,李蓮英在那個人的幫助下做了慈禧太後梳頭屋裏的太監,以梳得一頭好發型深得慈禧寵愛,最後成了慈禧太後麵前的紅人。
李蓮英隻說了幾句話,就博取了對方的注意與好感,但要注意的是,這幾句話是家鄉話,是鄉音,而對方也恰巧是同鄉人,且又同處異鄉,在這種情況下,李蓮英輕而易舉地爭到了一個名額就不足為奇了。
其次,我們可以利用鄉產作為拉關係的契機。在與老鄉打交道時,一般人都會有這樣一種想法:既為同鄉,理應幫忙,如還用禮物送之,這不太俗了嗎?這種想法在某種特定意義上來說,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就廣義來說,則是謬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