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強化對方:恭維、認同、提問、傾聽中的要點(2 / 3)

“為什麼?”小劉問。

小楊解釋說,他自從到這個單位以來,就看到那個人不順眼。他跟別人說話時態度非常蠻橫,是一個沒有禮貌的家夥。

小劉看著那個人說:“看上去他沒有那樣討人厭煩啊,至少不像你說的那樣。或許你想錯了 ,”他接著說,“或許是你逃避他。你這樣做,隻因為你討厭他。而他可能也覺得你不喜歡他,因此他對你也就不那麼友善了。人們都喜歡那些喜歡自己的人,如果你對他表示好感,他就會以同樣的方式對待你,去跟他說說話吧。”

小楊半信半疑,想了一下後走到那個人麵前,微笑著問他:“你好,看你裝束,好像是剛休假回來?”那人看著小楊,表現出十分驚奇的樣子:“你好你好,是啊,假期一結束,我馬上趕回來了。”“假期過得還愉快嗎?做咱們這行的就是這樣,壓力很大,你應該在家休息兩天再過來也不遲啊。”“嗬嗬,壓力肯定有。聽說你這個月聯係到了一個大客戶?恭喜你啊!”……

小劉沒有想到的是,那個人完全不是他所想象的那樣,跟他交談很愉快。

小劉向小楊解釋原因:大部分年輕人都一樣,與人交際時總以自己的想法去衡量別人。每一次接觸,我們都擔心別人會如何看待自己,其實與此同時,別人也在擔心我們會如何看待他們。如果我們不去以自己的想法衡量對方,而是從對方角度考慮問題,認同對方,那麼,我們也會得到對方的認同。

哈佛大學校長查爾斯?伊裏特博士是一個傑出的大學校長。一天,一個名叫克蘭頓的大學生到校長室申請一筆學生貸款,被批準了,克蘭頓萬分感激地向伊裏特道謝。正要退出時,伊裏特說: “有時間嗎?請再坐一會兒。”接著,克蘭頻十分驚奇地聽到校長說:“你在自己的房間裏親手做飯吃嗎?我上大學時也做過。我做過牛肉獅子頭,你做過沒有?如果煮得很爛,這可是很好吃的菜呢!”接下去他又詳細地告訴克蘭頻怎樣挑選牛肉,怎樣用文火慢煮,怎樣切碎,然後放冷了再吃。“你吃的東西必須有足夠的分量,才能保證身體的成長發育。”校長最後說。

那一刻,克蘭頻的心情非常激動,原來校長也有這樣的經曆,真是太美妙了!

建構良好人際關係的重點就是提高對方的“希望被認同存在”的自我重要感, 因為任何人難免都會抱持著“希望自己被別人關心”的欲求。

讓對方接納我們的方法,就是給予對方“無條件的認同”。它是心理學中一個根本的原則。

適時提問,探知對方的興趣所在

和陌生人交談,最忌諱的是我們自己口若懸河而對方沉默不語。所以,我們不光要打開自己的話匣子,還應該巧妙地打開對方的話匣子。打開對方話匣子的最好方法是提問。光是自己不斷地說話,是無法了解對方關心的問題的,所以讓對方多說話非常重要。

我們要善於提出一些問題,然後用心地傾聽對方的答複。除了用心傾聽之外,還要不時地插入一些問題進一步詢問。掌握主導權,一步一步借題發揮,在詢問過程中漸漸了解對方關心的內容,而且以此為重點讓話題繼續進行。這樣一來,對方就會饒有興趣地侃侃而談,這是讓談話熱烈進行的秘訣。

有教養的頭腦的第一個標誌就是善於提問。 ——普列漢諾夫

比如說與我們想結識一個醫生,而我們對於醫學完全是門外漢,這時我們就可以用問的方法來打開局麵。“近來患流感的人好像很多,你們大概又忙於替人打預防針了吧?”一個和時令或新聞有關的問題,同時又切近對方的工作,這是最得體的。這樣一來,便可以與對方談下去。我們可談下去的內容很多,從流感談到環境衛生、談到SARS、談到免疫、談到中成藥……隻要他不厭煩,我們可以一直引他談下去。

如果碰到房地產經紀人,我們可以問他近來國家宏觀調控下的房價走向;碰到家電業的人,則可請教他國產電器和日本電器的性能價格比較;碰到教師,則問他學校的情形。總之,問話是打開對方話匣子的最好方法。

問話須注意的是,要問對方所知道的,問對方最內行的事情。如果我們不確知對方能否回答,那麼還是以不問為好。例如問一個醫生“去年本市患甲肝的病人有多少?”這是不容易回答的。要是對方的答語是“不大清楚”,這樣不僅使答者有傷體麵,而且會讓雙方都感到沒趣,因此,要盡量回避這樣提問。

其次,有關宗教及政治的觀點要慎重提問,除非對方是一個專家或權威人物。因為普通人對宗教與政治各有各的立場和見解,他也不知道我們有什麼用意,也不知道我們有無成見。聰明的人一般不會明確地答複這種問題,所以不問為好。

有些問題,在我們得不到圓滿的答複時,可以再繼續問下去,但有些問題問過以後就不宜再問。比方說,我們問對方住在哪裏,如果他說“在朝陽區”或者說“在海澱區”,那麼我們就不宜再問某街某號。如果他樂意讓我們知道,他一定會主動詳細地說出,而且最後還會補上請我們光臨的客氣話。舉一反三,其他諸如此類的問題也是一樣,適可而止,以免誤事。

此外,在日常交際中還要注意,不可問別人東西的價錢、不可問報紙刊物的銷售量(除非知道他的刊物是一流的,使對方說出而無愧),不可問女士的年齡(除非她是60歲左右的),不可問別人的收入多少,不可詳問別人的家庭情況,不可問別人用錢的方法,不可問別人工作上的秘密,如企業股票上市價格等一些商業機密等。

凡對方不知道或不願讓別人知道的事情都應避免發問。問話的目的是引起兩方談話的興趣,而不是使任何一方沒趣。如果我們的提問能使答者滔滔不絕、十分盡興,那便是問話的最高本領。

接下來我們來談談發問的技巧。

問話是表示虛心,表示謙遜,同時也是表示尊重對方。“幫我把信寄了”就遠不如說“能不能幫忙寄一封信?”後者使人聽了覺得舒服。

同樣,對某件事情不明白,就不妨請教別人,自作聰明是最吃虧的。一句坦白的、求教於人的問話,最能博得別人的歡心。

可是怎樣提問呢?問話的方法有很多種,收效各有高低。高明的問法使人心中喜悅,而愚蠢的問話則會使對方失笑甚至反感。

李文宇在一家大公司做客服,剛剛開始接受新的工作時,她的客戶主要是全球500強企業的人力資源總監,他們談到一些術語和概念,她一開始聽不懂,但她並不會急於向對方弄清楚這個詞的含義,而是很靈巧地向對方提問:您能否向我介紹一下貴公司talent pool是如何建設的? 於是對方的回答自然讓她明白了很多talent pool的含義。後來,她又在與其他客戶溝通過程中同樣聽到了這個詞,那時她不僅能迅速反應出talent pool的含義,而且她還發現這是一個共性話題,幾乎和所有客戶打交道時都能用。假如當初李文宇隻是硬生生地問talent pool是什麼意思,我想結果可能是:對方會解釋給她聽,但這樣一來他原先的表達邏輯就被她打斷了,而同時也意識到李文宇對這個行業不了解,於是他可能傾向於少說一些,或者隻說淺層的東西讓她知道,而這樣一來,她所能從他這裏學到的東西就很有限了。

由此看來,問話的方法是值得研究的。美國有些冷飲店因為一些客人喜歡在喝可樂時放個雞蛋,所以服務員在客人要可樂時必問一句:“要不要雞蛋?”某心理學家應邀到一家冰果店裏去研究如何發展營業時,他就建議不應問“要不要加雞蛋?”而應問“要一個還是兩個雞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