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莊子在中國古典哲學史上絕對是個獨特的存在。同儒家“治國平天下”的入世思想和佛家“四大皆空”的思想不同,莊子思想和學說秉承老子的“無為”之道,主張“無為而無不為”。而集其大成之作《莊子》一書,更是令道家在中國乃至世界的思想史上大放光彩。
或許許多人剛開始接觸莊子時,僅僅被他那華麗的文采和天馬行空的思維所吸引。但如果我們對莊子的思想再進行深層挖掘,便會發現在莊子華麗的文采背後,其實還蘊藏著天地間最為玄妙的智慧和最高遠的境界。
那麼,莊子這位道家的化身,為什麼會擁有這麼高的境界和智慧,並在他死後的兩千多年裏,仍然活在我們的心中,做到如老子所說的“死而不亡”呢?下麵這兩則關於莊子的故事,相信一定會給你帶來一些啟發。
有一次,莊子雲遊來到梁國,他的好朋友惠施當時正在梁國當宰相。惠施本來是十分歡迎莊子到來的,但他的手下卻跑去跟他說:“莊周這家夥的口才、雄辯能力遠遠在你之上,你別看他平時不喜歡說話,但他要說起來,你根本就不是他的對手。”雖然惠施在當時以他著名的《堅白論》而著稱,是天下有名的雄辯家,但惠施一聽,還是害怕了,因為他覺得一旦莊子去見梁王,自己的這個宰相職位就完了。於是他立即發動自己的手下,開始搜捕莊子。當莊子聽說惠施正在派人到處抓自己之後,就直接找到惠施,惠施一見到莊子,便不懷好意地問道:“你到梁國來到底是什麼目的?”莊子一聽,並沒有正麵回答,隻是說:“南方有一種鳥叫鵷雛(一種類似於鳳凰的鳥),它從南海飛到北海時,雖然很遙遠,但它非梧桐樹不棲,非竹實不食,非甘泉不喝。有一天,鵷雛飛過一隻鴞鳥(貓頭鷹之類的猛禽)的頭上,當時這隻鴞鳥正在吃一隻腐爛的老鼠,鴞鳥害怕鵷雛搶它的爛老鼠,便仰頭大叫一聲,想用這個方法來嚇唬鵷雛。你現在是不是也想‘嘎’地向我大叫一聲呢?”惠施聽罷,隻好尷尬地低下頭來。
或許有人會說,梁國隻不過是一個小國,以莊子的才幹,當然不會放在心上,所以對於梁國的相位,他當然不會放在眼裏,如果換個大一點的國家,估計他就不客氣了。的確,當莊子再碰到更大的相位時,他還真不客氣,隻不過他是不客氣地拒絕罷了。我們都知道,楚國是戰國時期的三大諸侯國之一,當時,楚王派出兩位大臣找到莊子,希望把楚國的相位授給莊子。莊子當時正在河邊逍遙地釣魚呢。楚國的兩個大臣找到他之後,畢恭畢敬地說:“先生!我們國家的事,我們大王想勞煩勞煩您,請您出山做我們楚國的宰相吧!”莊子一聽,還是沒有正麵回答,而是又開始給兩位大臣講起故事:“我聽說楚國有一種神龜,死了三千年了,但它的骨頭還被放在宗廟裏,用做占卜。你說,這隻神龜是情願送了性命留下骨頭,讓人敬重呢,還是情願活在爛泥巴裏打滾呢?”兩位大臣聽後,立即回答說:“當然是願意在泥巴裏打滾了!”聽完兩位大臣的回答,莊子笑著說:“這就對了嘛,那對不起囉,二位請回吧,因為我也和它一樣,願意拖著尾巴在泥巴裏打滾。”
俗話說:“人過留名,雁過留聲。”有多少人不為利所惑,卻又為名所累。即使是一個高潔之士,也希望自己能夠名垂千史。但在莊子看來,這些功名還比不上在爛泥巴裏打滾呢。或許這正如老子所說的“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吧!要不然,不在乎功名的莊子,為什麼反倒能夠名垂千史呢?
其實,莊子之所以活得那樣逍遙、自在,是因為他把利益看得很輕,把功名看得很淡,所以他才能夠真正做到“乘物以遊心”,並達到了“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境界。如果我們也像莊子一樣,凡事也想開一些,那麼我們也可以讓自己在喧囂中擁有一份寧靜,在忙碌中擁有一份悠閑。
當然,莊子的思想遠遠不止這些,正如白居易在《讀莊子》這首詩中所寫的那樣:“莊生齊物同歸一,我道同中有不同。遂性逍遙雖一致,鸞凰終校勝蛇蟲。”每個人的心中,或許都有一個莊子。有人仰慕“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境界,有人秉持“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的處世態度,也有人心懷“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的灑脫性情。
總之,莊子的思想不僅僅是關於人生哲學的思想,更是關於人生境界的思想。因為他的這些思想,可以引導我們走向那條通往心靈自由和精神解脫的道路。隻要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你一定會發現,不管遇到什麼樣的挫折與煩惱,隻要想開點,一切都會因你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