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新能源”拯救人類
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而彪炳史冊,那麼,人的“新大陸”在哪裏呢?讓我們從一個嶄新的概念談起。
思想是人的精神的花朵,是大腦產生的最奇怪的運動形態。思想是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的提法,那麼,為什麼又要提出“思像”這一概念呢?思像的內涵究竟是什麼呢?這要從腦科學、從右腦理論的誕生和發展談起。
當前,全世界的科學界和教育界都越來越重視對腦科學及思維科學的研究,人類已進入了一個人腦認識自身、思維認識思維的科學時代。認識自我、認識大腦、認識思想(思維),已成為科學前沿中最具挑戰性的領域。
一些重要的國際組織和國家政府十分關注腦科學的發展並采取一些重大的戰略措施予以扶持。世界衛生組織於1995年在全球開展了“腦的十年”運動,旨在促進腦科學研究的發展,提高人類的生存質量。美國國會已將“腦研究十年”批準為法律執行,20世紀的最後十年成為其“腦的十年”。歐洲共同體也製定了“腦研究計劃”,日本、俄羅斯等科技發達的國家還專門組織人力加強對腦機能的研究。在開發人的右腦機能方麵,美國、日本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近年來,這一領域的研究正以空前的廣度和深度在世界範圍內展開。
微小的人腦構成龐大世界的中心
哈佛大學心理研究所的著名腦能專家詹姆斯?懷特先生的專著《現代人的思索:腦能革命的輻射與影響》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20世紀末在腦能開發方麵的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引起了巨大反響。懷特提出了一個令全世界震驚的觀點:“微小的人腦構成龐大世界的中心。”這個觀點是激勵人心的,為我們找到了人的中心、世界的中心。原來,人腦的智慧具有如此強大的魔力!
人腦是什麼?它是一個沒有工人的工廠,它創造人的思維、知覺、判斷、理性、感情、興奮和抑鬱。隻有健全的大腦,才能營造立體的成功的人生。
那麼,人腦又是怎樣運行的?運行的載體是什麼?人的突破、腦能的躍進的關鍵又是什麼呢?
21世紀是右腦開發的世紀
1981年,從事了近40年人腦研究的R.W.斯佩裏教授獲得了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後,引起了全球腦科學研究者的強烈共鳴和深入研究。現代人求知學習偏向左腦,而忽略了右腦的開發。
隨著世界日新月異的變化和科技的發展,人類將要用盡左腦。就像在地球能源快耗盡之際發現了無盡的新能源一樣,在左腦即將耗盡之際,卻發現了“新能源”——右腦。原來左腦可用的隻占5%~10%,還有90%~95%的潛能儲藏在右腦,右腦功能被發現是人類有史以來的一件大事。
人類潛在智商都有2000,但現代人一般是49~152的智商,一個人智商若在140以上,便可被稱為天才,所以200智商的人更被捧為超級天才,可是離潛在的2000智商也不過是一成而已。
一般人都有2000的潛在智商,可惜未被充分開發出來。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發揮出來的智商通常不過5%~10%,這意味著其餘90%~95%的潛能都在睡覺,真是太可惜了!
但是一般人隻要經過訓練便能發揮其應有的智商。如美國、日本專家對有智力障礙的孩子進行右腦開發訓練,不但使其恢複智力,而且學習成績還高於一般未受訓練的學生。
其實,右腦潛能的發現,不過短短二十幾年的時間而已。很多先進國家的學者認為,21世紀將是右腦的時代。
20世紀80年代人類發現右腦潛能後,越來越多的大企業,在尋求右腦發達的人才時比挖掘寶藏還積極。如今在西方國家,有些企業甚至專找“異想天開”類型的人才。
國內一些企業漸漸開始重視這一趨勢,求才傾向於右腦發達的人。
由此可見,在21世紀裏右腦未開發者顯然是落伍者。右腦開發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21世紀是開發右腦的世紀。
大腦是怎樣運行的呢?
“人腦是地球、宇宙的全息照片”,這是腦科學研究者作出的一個重要推論,引起了巨大反響。
根據全息論,人腦跟全息照片是同一原理。全息攝影能將整體的任何部分、任何片斷都攝下來,產生一種真正的三維空間效果。假如你拍攝一張桌子,然後把照片撕碎,每一個碎片顯示的不是這桌子的部分,而是顯示桌子的整體。科學研究者和心理學家們考慮,全息照片應當與人腦相似。他們堅持認為,人腦是作為一個整體在工作的——它的每個部分,甚至小到一個腦細胞,都可能反映整個大腦的活動。而且人腦是整個地球乃至整個宇宙的全息照片。約瑟夫?契爾頓?皮爾斯在《奇妙的幼兒》中寫道:“新生兒的大腦,作為一張全息照片的碎片,必須接受地球全息照片的感光,並與地球相互作用,以達到清晰化,或者說調整好人腦照片的焦距。如果把一個初生兒的大腦隔絕在屋子裏,不讓它與地球相互作用,那麼清晰化就不可能達到……人腦越是長大,越是精致,全息效果也越好,人腦與地球相互作用的智慧或能力也越大。”
另一位心理學家普裏伯姆(Karl Pribrun)把這種全息攝影的紀錄進一步引申,他認為:假如人腦中真有這種全息照片,那就意味著我們可以利用各種信息頻率在人腦中儲存事物。然後我們就可以用線性的或空間的方式把這些信息讀出來。線性的方式是在一段時間內陸續進行的,空間方式是在同一時間內進行的。空間和時間並不存在於大腦中,它們是從大腦中讀出來的……全息照片的每一部分包含著整體。這樣,全部信息都在其中了,隻是觀察的方法和觀點略有不同罷了。
既然我們的大腦是對地球、宇宙的全息攝影,底片就存於腦中,那麼,攝影、攝像就一定是大腦運行的重要方式了,也可以說,通過使大腦攝影、攝像、拍照,可以數以百倍地提高用腦效率。那麼,大腦的攝影、拍照功能又是怎樣運行的呢?
人腦的大部分記憶,是將情景以模糊的圖像存入右腦,就如同錄像帶的工作原理一樣。信息是以某種圖畫、形象,像電影膠片似的記入右腦的。所謂思考,就是左腦一邊觀察右腦所描繪的圖像,一邊把它符號化、語言化的過程。所以左腦具有很強的工具性質,它負責把右腦的形象思維轉換成語言。
被人們稱為天才的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我思考問題時,不是用語言進行思考,而是用活動的跳躍的形象進行思考。當這種思考完成以後,我要花大力氣把它們轉換成語言。”可見,我們在進行思考的時候,首先需要右腦非語言化的“信息錄音帶”(即記憶儲存)描繪出具體的形象。
左腦的功能可以為電腦取而代之,那麼人對大腦的開發的必然選擇就是開發右腦、啟動全腦了,而右腦的功能突出地表現為類型識別能力、圖形認識能力、空間認識能力、繪畫認識能力、形象認識能力,可以概括為一個字,就是“像”。有的心理學家稱為心像或心理圖像。
從電腦看,它的運動狀態主要是軟件上的信息,權且將其稱為“思想”吧,也就是左腦呈現的功能。那麼右腦的以呈“像”為主的功能,我們稱其為思像。思像主要指的是右腦的運行狀態。
如果說右腦有個軟件的話,那麼這個軟件就是思像,它區別於左腦的軟件——思想,雖然隻有一字之差,但二者相差何止十萬八千裏!
提出“思像”這一概念,還有一層意思,就是我們說思像是右腦的軟件、思想是左腦的軟件,並不是說思想與思像、左腦與右腦就毫不搭界,徹底區別開來,而是思想與思像、左腦與右腦是相通相連的,其邏輯語言功能也好,顯像功能也好,並非單獨左腦的運動或單獨右腦的運動,而是左右腦並用的全腦的啟動。如果把左腦、右腦割裂開來看,那就錯了。因而,“思像”這一概念的提出,一是考慮了右腦的“像”的功能,二是同時考慮了左腦的語言邏輯功能,其中以“像”為主,也就是說思像包含著“思”與“像”兩重意思。“思”指語言邏輯,“像”指思像。這樣,思像反映的就是以啟動、開發右腦為主而帶動、激活全腦的用腦過程。
這是有科學依據的。腦科學也是在不斷發展的,人們對大腦尤其是右腦的認識不斷深化。美國藝術家兼教育家奈德?赫曼提出了一種新全腦理論,同時開發出相應的全腦技術。這種全腦理論重視了腦部的邊緣係統。腦部的邊緣部位是個相當小而複雜的組織,分布在大腦的左右兩半邊。這部分組織在人腦上是看不見的,隻有將腦部細細解剖開,才可以發現。邊緣係統日益得到人們的重視,被稱為“大腦中的大腦”。這種新全腦理論不是將大腦分為左、右兩個半腦,而是分為左上腦、左下腦、右上腦、右下腦四個象限。這一研究成果得到了多項大獎,被譽為是“劃時代的貢獻之一”,同時相應的全腦訓練已在全球推廣。
思像可以改變曆史的軌跡
要給“思像”下個定義,讓我們首先追溯一下“直覺圖像”和“心像”這兩個概念的來曆。
關於右腦的心像,從1879年心理學家蓬德在萊比錫大學開設心理學實驗教室,到1910年前後,都是當時心理學研究的主題。
但是這項研究自1913年中斷,直到20世紀80年代,心像才重新被重視、研究。現在心像心理學的研究雖然出現了繁榮景象,但實際情況卻是各種研究還處於剛起步的階段。
目前的心像心理學,雖然認為產生逼真的心像(像相片一樣清晰可見的心像)是右腦的屬性,但卻又認為這種屬性不是所有人都具備的。
直覺圖像這一概念,起源於一堂生物課。
1917年,德國一位中學生物教師奧托?庫洛某天在教室黑板前讓一個學生解釋蜘蛛是如何結網的。學生的描述非常生動,仿佛在邊看邊說。老師覺得不可思議,就問:“黑板上有什麼東西嗎?”那個學生回答:“黑板上有蜘蛛。”其他學生也都說看見了。老師一檢查,發現40%的學生都能看到蜘蛛在動的栩栩如生的樣子。庫洛博士把這一發現報告給了自己的老師——愛爾裏希?伊恩休教授。真正的直覺圖像的研究由此開始。
直覺圖像這一概念就是伊恩休教授於1909年命名的。他發現60%的12歲以下的兒童都具有這種能力。
所謂直覺圖像,就是這樣一種現象:過去的經驗不是單純地被想起來,而是從感覺上明晰地再現,並按照其字麵意義出現在眼前的一定位置上。
心像與直覺圖像都是右腦的能力,但對於成年人來說,卻隻是少數人才擁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