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1 / 3)

前 言

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能夠把你打敗,隻有它能夠使你一敗塗地;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能夠阻擋你登上天堂的步伐,隻有它能夠使你下地獄;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能夠剝奪你的快樂幸福,隻有它能夠使你傷心哭泣,它是什麼?

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力量,能夠把全人類打敗,隻有它能夠使人類死無葬身之地。它是什麼?

拿破侖被什麼打敗?

我研究拿破侖、斯大林等不是主要研究他們的軍事謀略,而主要研究他們的心路曆程。在對於成百上千的傑出人物的研究中,我發現,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最終走出自己,能夠最終走出自己的想象力。即使再偉大再智慧的人也不例外。

拿破侖最大的失敗是什麼?不是兵敗滑鐵盧,而是敗在聖赫勒拿島上。

滑鐵盧失敗後,拿破侖被終生流放到聖赫勒拿島,過著十分艱苦而又無聊的生活。一位密友秘密贈給他一件珍貴的禮物——一副象棋。這是一副用象牙和軟玉製成的國際象棋,拿破侖對它愛不釋手。在非常寂寞時,他就一個人默默地下棋,借以打發時光,直到死去。

拿破侖死後,那副象棋被多次以高價轉手拍賣。後來,一個驚人的秘密被發現了:棋子裏藏有一張手繪的地圖,上麵詳細標注著如何從聖赫勒拿島逃出的路徑。可惜的是,拿破侖自始至終都沒有想到過逃跑,所以也沒有領悟到朋友的良苦用心,也就沒有在玩樂中發現這一秘密。這恐怕是拿破侖一生中最大的失敗。

哀莫大於心死。當一個人心死了的時候,縱使有天大的本領,也一無所用了。而最令人可悲的是,拿破侖曾經說:“在我的字典裏沒有‘不’字。”這樣一個精神與天公比高的大英雄竟敗在自己的心理上,可見人人都是肉身凡胎,人人都有局限性。今天的心理學的確可以使人更清晰地認識到精神因素的巨大作用,不僅硬的武器可以殺人,“軟刀子”更可以殺人,並且不露痕跡,兵不血刃。也就是說,心、思想就可以直接用作武器。一個人要置對手於死地,其實並不用消滅其肉體,最厲害的辦法是消滅其心,使其絕望,並進一步使其進行意念自殺。這種方法叫以心克心。哀莫大於心死。一個人心如死灰了,想必即使活著,也是行屍走肉,如同死人一般。

可惜,戰神拿破侖對於兵法運用得出神入化,而對於心兵法的運用最終卻是不行。

讓我們進一步詳細剖析拿破侖的失敗。

拿破侖為什麼兵敗滑鐵盧?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是路濕泥濘,大炮難行,而拿破侖起家於炮兵,鍾愛大炮,致使這個果敢的軍事家難以忍痛割愛,沒有棄炮,結果部隊行軍緩慢,貽誤了戰機。

為什麼一向能謀善斷的拿破侖竟對於是丟還是不丟大炮而猶豫不決呢?因為以炮而勝、炮是至愛的想象、心像主宰了他,使他隻能作出了錯誤的選擇與決定。

所謂想象,就是思想成像,而心像是心靈的真正主宰。

一旦人們作了某種選擇,就好比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慣性的力量會使這一選擇不斷自我強化,使人不能輕易走出去,生活中的這種現象被稱為“路徑依賴”。

路徑為什麼成為“依賴”?是因為我們在做某一事情時,所思所想,所作所為,所產生的結果,就會形成一種“像”,進而形成一種“場”,並形成一個無形的“軌道”,存在於大腦,存在於客觀世界中,使我們身不由己地沿著這一“軌道”前行。

拿破侖曾經是百戰百勝的戰神,是什麼使他兵敗呢?如果不從戰略上講,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是“路徑依賴”。

拿破侖之所以能夠屢戰屢勝,是因為他打破路徑依賴的能力遠遠超出了敵人,常常能夠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而他的失敗是因為敵人打破路徑依賴的能力出乎意料地提高了。如俄國統帥庫圖佐夫發明了一個焦土戰略,麵對法軍就一直撤退,並把所有他們認為有可能落入法軍手中的房屋和補給品全部燒毀。

法軍窮追不舍,而俄軍一退再退,當法軍追到莫斯科時,他們發現這個城市大部分在燃燒,連克裏姆林宮也不例外。這時,正值嚴冬,法軍饑寒交迫,補給上不來,在風雪中無處棲身,結果失敗。

在這個戰例中,庫圖佐夫是打破了路徑依賴,而拿破侖是栽在了路徑依賴上。

路徑依賴理論被總結出來以後,人們把它廣泛應用在選擇和習慣的各個方麵。在一定程度上,人們的每一個選擇都會受到路徑依賴的可怕影響,人們過去作出的選擇決定了他們現在的選擇。

沿著既定的路徑,不管是經濟、政治還是個人的選擇都可能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迅速優化;也可能順著原來錯誤的路徑往下滑,甚至被“鎖定”在某種無效率的狀態下而導致停滯。而這些選擇一旦進入鎖定狀態,想要脫身就會變得十分困難。正所謂“一步順了步步順、一步蹭了百步歪”。

第一個使“路徑依賴”理論名聲遠播的是道格拉斯?諾思,他用“路徑依賴”理論成功地闡釋了經濟製度的演進,並於1993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用想象力來解釋“路徑依賴”的優勢在於,能夠立即把握形成“路徑依賴”的根本原因,且通過想象訓練,盡快地形成優化的“路徑依賴”,打破不好的“路徑依賴”。

腦科學最新揭示,右腦的心像就是意誌力,可以直接貫徹到行動上,這將會使人的行動力來一個大的飛躍。

失敗,那是因為敗相早已顯露

我關注過很多國際國內大事,留心觀察過周圍很多人,鑽研過很多古今中外的成敗案例,得出結論:失敗,其實並不是最終的結局,敗相很早就已經顯露了。

過去的並未過去,未來的已經發生,這是我在提出一體全息思維概念中,闡明的認識事物的一個重要法則,用於察識人的成敗得失,十分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