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成大事者從失敗中走向輝煌(1 / 3)

第九章成大事者從失敗中走向輝煌

引言

成大事是每個人的夢想,然而綜觀曆史風雲、人生百態,平凡的人千千萬萬,成大事的人卻屈指可數。其實原因很簡單,很多人也都心知肚明,但就是成不了大事,因為他們從骨子裏缺乏這種在失敗的泥潭中仍然屹立不倒的精神。通俗一點說,這是一道人生的“坎兒”,要想邁過這道“坎兒”隻能靠自己,任何其他的人都無法幫助你。如果你是一個懦弱的人,即便你是皇親國戚、眾星捧月,最終仍然是一個“扶不起的阿鬥”,是一個失敗者。如果你是一個自立自強的人,即便你命途坎坷,無所憑借,也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築就人生的輝煌!

1.人生策劃——把劣勢變為優勢

人並不是完美的,有很多人天生就有著各種各樣的缺陷,或者說不利於自身發展的因素。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你終生都是個失敗者,從社會中我們看到,很多人就是把劣勢變成優勢,從失敗中爬起來走向輝煌的。

19世紀,作曲家帕格尼尼被讚譽為意大利小提琴之王,他的音樂素質已經達到了令人無法置信的程度,因此,被稱為音樂“魔鬼”。其實,帕格尼尼早年患了馬凡氏綜合症,這種病人的四肢的遠端部分細長,像蜘蛛腳一樣的手指、足趾。所以,帕格尼尼在生理上也是一個“魔鬼”。

M.申費利特指出,就是因為生理上的畸形,使得帕格尼尼的手具有特殊的靈活性與柔韌性,為帕格尼尼在音樂藝術上取得不朽的成功提供了重要的條件。帕格尼尼沒有為這種生理“魔鬼”所幹擾,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終於把生理的“劣勢”轉化成藝術的“優勢”,使生理“魔鬼”為音樂“魔鬼”服務,這屬於一種十分特殊的人生策劃。另外,還有許多種把“魔鬼”轉化為“天使”的特殊人生策劃,總結起來就是:

第一種——獄中策劃。縱觀文學史,很多著名作品是在監獄中寫成的,約翰白岩就是其中之一。約翰白岩因為傳教遭諱而被捕入獄,坐了幾年的牢,他在監獄裏辛勤地編製花邊兒掙些錢以貼補家用。可是,後來他的腦子裏湧現出一個十分偉大的思想,他無法控製自己,於是開始在監獄中寫作,並且完成了舉世矚目的著作《天路曆程》。

還有,被讚譽為短篇小說聖手的歐亨利自幼放牧,在一家銀行擔任會計的時候,因為銀幣短少而含冤入獄,這真是太不幸了,可是卻使他成為了一名作家。

著名的花花公子瓦爾特瑞雷,因為政治上的原因被判處十四年徒刑,他忍受著巨大的痛楚,在監獄裏寫成了一部世界史。

還有,伏爾泰、王爾德、尤金尼和代博斯等人,都在監獄中寫過著作。其中,理查羅維雷斯在監獄裏寫了一首不朽的詩作,甚至連那座監獄都跟著出名了。

有人曾經開玩笑說,如果你想寫成一部傑作,最好在大街上打傷一位路人。

第二種——殘疾策劃。殘疾是人生的巨大痛苦,但是殘疾僅僅是生理機能上的某些缺陷,並不能就證明你的人生就有缺陷,而且人的生理機能是此消彼長。大家都知道,人失去了視覺以後,聽覺和觸覺會變得十分靈敏。下肢殘廢的人,手十分靈敏。手失去了,腳的技能會大大增長。可見,隻需要注意揚長避短,從不利的因素中尋找有利的因素,或者變不利的因素為有利的因素,就能有所作為。例如,盲人甘柏林是我國著名的二胡演奏家,盲人按摩師李芳洲被讚譽為“濟世活佛”,被稱為“征服黑暗的人”的埃及文學家、教育家塔哈侯賽因也是盲人,世界著名的女作家海倫凱勒出生19個月以後,就因病喪失了視覺和聽覺。

所以,人應該“看菜吃飯,量體裁衣”,你應該參照自己的情況,策劃你的成才目標。

第三種——病中策劃。生病是人生一大痛楚,但是許多人卻因此而得福,從而名垂青史。

例如,文學家韋爾斯小時候在嬉戲的時候摔傷了一條腿,在床上躺了數個月,但是韋爾斯卻堅持認為,小時候摔傷是他最幸運的一件事,與他的一生有很大的關係。因為,自從摔傷了以後,韋爾斯有一年的時間無法出門,為了排遣寂寞之苦,隻能讀書。這使韋爾斯對書本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文學有了很大的興趣,一生寫成了80多部著作,可見摔傷腳是韋爾斯一生的重大轉機。

俄國人魯裏耶因病在家療養,因為無事可做,於是坐在窗前看街景,幾天以後,他看到從街上走過的很多馬都是白腳,甚至連黑馬的腳幾乎都是白色的。因此,魯裏耶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得出了結論,動物身上的白斑分布,與生存的條件有關,常常摩擦的部位極易出現白斑。為此,魯裏耶發表了一篇科學論文叫做“由於無事可做”,提出了生物進化的思想。

另外,魏格納也是由於病臥在床,看到地圖上非洲大陸與南美大陸像是整體,結果提出了轟動世界的大陸漂移說。

第四種——低能策劃。低能者被人們普遍認為是廢物,怎麼是人才呢?但是,一位美國作家卻寫了一部名為《異人》的書,記載了幾十個智障同時又是天才的人的軼事。

比如,法國有一個名為法拉利的智障人,他不僅先天失明,並且神經錯亂,他整天在地上爬行,但是他卻擁有驚人的速算能力。一天,12位歐洲學者和數學家給法拉利出了一個題目:有64個木箱,如果在一個木箱中放入兩倍於前一箱的小麥,到了最後一個箱子,應該有多少粒小麥?法拉利僅用了30秒鍾的時間就算出來了。

再如,18世紀末期,瑞典有一個名為葛非曼特的智障人,智力比三四歲的小孩還低,生活不能自理,可是他卻擁有驚人的繪畫天才。30歲的時候,葛非曼特已經成為享譽歐洲的畫家,英國皇帝喬治四世都曾經珍藏過他的作品。

還有,我國明代的阿留、日本的吉彥山本都是智障,他們在繪畫方麵有非凡的天賦。

看來,低智能的人,隻需找到他的特長,同樣能夠成才。

第五種——笨人策劃。成才的人好像都是聰明人,成大才的人幾乎都是絕頂聰明的天才。可是,笨人隻要下大力氣策劃自己,並且勤奮努力,也能夠成才。

例如,我國著名的陶器藝術家韋其伍,在陶器場當小工的時候,被戲稱為“小笨蛋”。韋其伍的確非常笨,其他人用兩個小時能夠學會的技藝,他學了兩周都沒學會。師傅無奈地說:“到你能夠把這些陶坯做好時,瞎子都能看得到東西了,聾子都能夠欣賞華爾茲樂曲了!”但是,韋其伍沒有失望,用其他人休息、閑逛的時間繼續努力,終於比別人做得又快又好,他憑借著這股衝勁,學會了從上釉到配色,由描繪圖到描繪工筆花紋,甚至外國的陶器製造方法都精通了。

再如,1922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玻爾,思想反應十分遲鈍,看電影的時候思路總是無法跟上情節的發展,經常向別人提問,結果身旁的觀眾煩透了。玻爾在科學上也是一樣。一次,一個年輕的科學家向人們講述對某個量子論的新觀點,在場的人都聽懂了,可是玻爾卻仍然沒有聽懂。年輕的科學家隻好又解釋了一遍。慶幸的是,玻爾用勤學好問來彌補自己的愚蠢,對於沒有弄清的問題,無法理解的問題,他一點都不遮掩,不斷地提問,經常使人感到厭煩,可他自己卻一點都不介意。

第六種——失足策劃。失足的人能夠成為人才嗎?能。在古今中外的名人中,有很多是曾經失足的人。失足的人成才其實是負強化的作用,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負強化能夠產生強大的心理壓力,而且在特定的條件下,壓力能夠轉化成動力。

僅僅在諾貝爾獎獲得者之中,就有三位失足浪子,他們分別是1906年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桑迪雅哥拉孟伊卡哈;1912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格杯尼亞;1932年諾貝爾生理學獎獲得者謝靈頓。

桑迪雅哥年幼時常常逃課,沒有一門功課及格,因為調皮搗蛋被學校開除了,和社會上的流氓地痞勾結在一起,經常做壞事,甚至父親都被他氣死了。但是,後來桑迪雅哥從迷途中醒悟了,刻苦攻讀,25歲的時候成為母校的首席醫學教授。

著名的心理學家阿德勒有一個論斷:“補償自卑感的能量是人類行為動力的基礎。”不論你是殘疾者、失足者、低能者、身體有疾患者,還是一個人生失意者,隻要你能做好人生策劃,同樣能夠有所作為。

2.跌倒不可怕,不能爬起來才可怕

一個人,如果在失敗之後,不去挖掘自己潛在的力量,不去重新奮戰,那麼等待他的還會是失敗——真正的失敗。隻有在失敗之後,發現自己真正能量的人,才能夠獲得成功。

美國著名成功學家溫特菲力說:“失敗,是走向更高地位的開始。”許多人之所以獲得最後的勝利,隻是受恩於他們的屢敗屢戰。通常來說,失敗會給勇敢者以果斷和決心,逆境可以激勵人心,幫助你戰勝生活之路上的“恐怖地帶”。

奧裏森馬登說過:“我們的身邊有許多人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做什麼,隻會羨慕別人的成功;還有一些人是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但就是做不好。這些人都共同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他們還沒有找到自己身上真正的力量。”所以,逆境會像惡魔一樣纏繞在你身邊,引起你的恐慌。但是對逆境存有一種恐慌心理,是沒有用的,對於那些成功者而言,所有的逆境都不是恐怖地帶,而戰勝逆境是在展現自己真正的力量。

除非遭到巨大的打擊和刺激,人類有幾種本性是永遠不會顯露出來的。這種神秘力量深藏在人體的最深層,非一般的刺激所能激發,但是每當人們受了譏諷、淩辱、欺侮以後,便會產生出一種新的力量來,一旦這種力量發揮出來,就能做從前所不能做的事。

如果拿破侖在年輕時沒有遇到什麼窘迫、絕望,那麼他決不會如此多謀、如此鎮定、如此剛勇。巨大的危機和事變,往往能激發人的無限潛能。

有位家境非常貧寒的大學生,在他四年的大學過程中,常被那些家境富裕的同學嘲笑,他們不是取笑他衣衫襤褸,便是譏笑他窮相畢露。受著同學們這樣的譏笑,這名大學生竟然不為所動,立誌要做一個偉人。後來,他果然取得了驚人的成功。他說,自己在學生時代所受的種種譏笑,反倒成了對他雄心的最好激勵。

在絕望境地的奮鬥,最能啟發人潛伏著的內在力量,沒有這種奮鬥,便永遠不會發現自己真正的力量。如果林肯是生長在一個莊園裏,進過大學,也許他一輩子都不會做到美國總統,更不會成為曆史上的偉人。因為一個人如果一直處在安逸舒適的生活中,便不需要自己的多少努力,不需要自己的奮鬥。林肯之所以這般偉大,正是因為他在不斷地與逆境苦鬥著。

當巨大的壓力、非常的變故和重大責任壓在一個人身上時,隱伏在他生命最深處的種種能力,才會突然湧現出來,而能夠無堅不摧地做出種種大事來。

曆史上有無數這樣的例子。為了要補救身體上的缺陷,許多人因此養成了可貴的品格,造就了一番豐功偉績。一些相貌極平凡的女子、甚至長相醜陋的女子,往往能在學業和事業上進行不懈的努力,最後竟能做出意想不到的事業來。

據說有一個英國人,生來就沒有手和腳,竟能如常人一般。有一個人因為好奇心的驅使,特地拜訪他,看他怎樣行動,怎樣吃東西。誰知那個英國人睿智的思想、動人的談吐,竟叫那個客人十分驚異,完全忘掉了他是個殘疾人。

愛默生說:“偉大高貴人物最明顯的標誌,就是他堅定的意誌,不管環境變化到何種地步,他的初衷與希望,仍然不會有絲毫的改變,而終至克服障礙,以達到所企望的目的。”

“跌倒了再爬起來,在失敗中求勝利。”這是曆代偉人的成功秘訣。行人問一個孩子,他是怎樣學會溜冰的?那孩子回答道:“哦,跌倒了爬起來,爬起來再跌倒,就學會了。”其實,使得個人成功,使得軍隊勝利的,實際上就是這樣的一種精神。跌倒不算失敗,跌倒了站不起來,才是真正的失敗。

很多人回頭看過去,總覺得一事無成,想到自己在衷心希望成功的事情上失敗了,曾經至愛的人,竟然離他而去,也許他們曾經失掉了職位,或是事業失敗,或是因為種種原因而不能使自己的家庭得以聯係。於是,他們覺得自己的前途似乎是十分的慘淡。而事實卻不是這樣的,隻要你不甘屈服,其實勝利就在遠方,就在向你招手。

有許多人,雖然他們已經喪失了他們所擁有的一切東西,然而還不能把他們叫做失敗者,因為他們心中仍然有一種不可屈服的意誌,有著一種堅韌不拔的精神。

真正偉大的人,無論麵對多麼大的失望,也不失去鎮靜,這樣的人終能獲得最後的勝利。在狂風暴雨的洗禮中,那些心靈脆弱的人惟有束手待斃,但有些人的自信精神,卻依然存在,而正是這種精神使得他們能夠克服外在的一切困難,從而獲得成功。

3.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成功需要冒險

俗話說: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當今社會,無論做什麼事,不冒一點風險是做不成的。不要做躲在溫室裏的花朵,勇敢的走出來,經過陽光雨露,你才能夠成長為一株驕人的鮮花。

失敗者總是有太多顧慮,麵對未來的許多不確定因素,他不去想一萬,而總去想萬一,越想越可怕,結果無數的可能性就在這種猶豫和等待中化為烏有。其實,對於那些害怕危險的人,危險反而無處不在。有一則寓言故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有一天,寄居蟹與龍蝦在深海中相遇,寄居蟹看見龍蝦正在把自己的硬殼脫掉,隻露出弱小嬌嫩的身軀。寄居蟹非常緊張地對龍蝦說:“龍蝦弟弟,你怎麼可以把惟一保護自己身軀的硬殼脫掉呢?難道你不怕大魚一口把你吃掉嗎?以你現在的情況來看,連急流也會把你衝到岩石上去,到時你不撞死才怪呢!”

不料,龍蝦氣定神閑地回答道:“謝謝你的關心,但是你並不了解,我們龍蝦的每次成長,都必須先脫掉舊殼,才能生長出更加堅固的外殼。現在我們所麵臨的危險,隻是為將來發展得更好而做出的準備。”

寄居蟹細心思量一下,覺得很慚愧,因為自己整天隻是尋找可以避居的地方,而沒有想過如何令自己成長得更加強壯。每天隻想著活在別人的保護之下,難怪自己永遠也無法有更大的發展。

確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安全區。如果你想跨越自己目前的成就,就請不要劃地自限,要勇於突破自我,要接受挑戰,要去冒險。

人在應付生活中的各種危險時,常常憑著經驗和本能。比如,你不會去站在不穩的石頭上,也不會把手伸進火裏。之所以這樣,就因為你有過痛苦的經曆與血的教訓。所以,失敗是一種寶貴的經曆,它會讓人得到經驗,變得聰明。

其實,犯錯誤不可怕,可怕的是對犯錯誤的恐懼。

很多人總是擔心創業失敗,又失去了現有的穩定收入,落得個偷雞不成倒蝕一把米。所謂的穩定收入是很多人行動的障礙,猶如人生的雞肋,說到底還是缺乏自信。對絕大多數平庸者來說,靠薪水永遠隻能滿足生活的基本要求。老板之所以雇你,不是要讓你發大財的,也不是要和你共同富裕。所以,最終要創造自己的幸福,還得靠你自己。

俗話說,舍不得孩子套不著狼,要想做大事必定要承擔一定的風險。當然,孩子舍出去了,也不是就一定套得著狼,失手的事也可能會發生。舍去了雞肋也許最終並沒有幹成大事,甚至真的連骨頭都沒得啃了。不過隻要你相信人的能力是在實踐中鍛煉出來的,多一些經曆,無論如何總是好的,那麼你就會覺得你在向目標接近,而不是原地踏步。

世上沒有萬無一失的成功之路,世界是變幻莫測、難以捉摸的。所以,要想在波濤洶湧的人生中自由遨遊,又非得有冒險的勇氣不可。甚至有人認為,成功的主要因素便是冒險。

在成功者的眼中,生意本身對於經商者就是一種挑戰,一種想戰勝他人贏得勝利的挑戰。所以,在生意場上,人人都應具有強烈的冒險意識。“一旦看準,就大膽行動”已成為許多商界成功人士的經驗之談。

電影界的驕子“華納四兄弟”就是敢於冒險、不怕失敗的典範。作為補鍋匠的兒子,他們從做小生意起家。1904年,兄弟合夥搞了一架電影放映機,從此開始與電影結緣。1912年,遷居美國之後,雖然幾經失敗,大起大落,但仍不灰心。1927年,終於成功地攝製了電影史上的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手》,華納兄弟影片公司從此蜚聲全球。

商家成功的法則就是冒險越大,賺錢越多,特別是對於一個前人尚未涉足的市場領域,作為開拓者就更要冒風險。成大事的人往往都是這樣的冒險家,當然,稱冒險家不太時髦了,應該叫“風險管理者”。當機會來臨時,他們會毫不猶豫。因為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而當一次風險管理者,說不定就會一鳴驚人!

很多時候,一個很小的機會就會改變命運。抓住這個機會也許成功,也可能失敗,成功與失敗都不是可以預見的。動手去做就意味著冒險,而當失敗與成功都不可把握時,就更意味著風險。那麼,如果遇到這樣的機會,我們該怎麼辦?我們必須要像世界上最能忍辱負重的民族——猶太人那樣抵上身家性命,成與不成在此一搏。贏了,我們的人生就此改變;輸了,同樣也可以東山再起。一般的人,往往會望而卻步,甘願放棄機會,而勇敢者就會知難而上,激流勇進。俗話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隻要我們在充分估計了自己的能力和各方麵狀況的情況下,不盲目冒進,大膽地去嚐試,就一定能夠取得令我們滿意的結果。

現在人們認識到,促成一件事情成功的因素在嚴格意義上是無窮盡的,依靠人的力量隻能對其中的一部分加以控製,所以風險永遠都是客觀存在的,做任何事情都有成功和失敗的可能,隻是風險大小不同罷了。現代社會中充斥著各種冒險遊戲,尤其在經濟領域,投資意味著風險,特別是炒股票風險更大。不過,我們要知道:風險越大,收益的絕對值也就越大。

險中有夷,危中有利,要想有豐碩的結果,就要敢冒風險。冒險與收獲常常是結伴而行的。有成功的欲望,卻不敢冒險,怎麼能夠實現偉大目標?希望成功又怕擔風險,往往就會在關鍵時刻失去良機。可以說,風險有多大,成功的機會就有多大。由成敗走向成功需要的是把握機遇,而機遇是平等地鋪展在人們麵前的一條通道。不敢冒險的人常常會失掉一次次發財的機會。

4.不要陷入絕望的俗套

一個人最大的破產是絕望,最大的資產是希望。世上沒有絕望的處境,隻有對處境絕望的人。哀歎和抱怨從來是弱者的專利,絕望者是俗物。

對於人類來說,困境是強者產生的土壤。但在生活中,很多人卻隻會抱怨環境的惡劣,把逆境當成魔鬼,內心絕望,不知道該如何做。

相對而言,處於順境中是幸運的,陷於逆境中是不幸的,是一種厄運。逆境確實容易使人消沉、絕望,順境有利於人在良好的環境和心態下正常發揮自己的水平。但是,許多奇跡卻都是在厄運中出現的,逆境能磨煉一個人堅強的意誌,也許能夠使他的能力得到超常發揮,獲得大的成就。

如何麵對逆境,從財商角度來說,就是富人與窮人的分水嶺。窮人為什麼是窮人?富人為什麼是富人?原因就在於富人從不絕望,而窮人非常輕易就絕望。

窮人在能混下去的時候,不會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更不會看看自己所走過的路,隻會對生活絕望。於是就任由自己窮下去。

相反,富人無論在能混下去的時候還是混不下去的時候,都會對前程充滿信心。無非是馬上停下來,調整前進的方向,追回浪費掉的時間,重新活一把。

沒有一個人願意遭遇挫折,但是卻沒有人可以從不遇到挫折。既然無法逃避,那就挺身相迎,和挫折一較高下吧!

強者把握命運,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會勇往直前。在他們眼中,挫折是一種動力,這種動力是無價之寶,無論誰都不會奪走。

有一名推銷員,屢次去拜訪一位客戶,跑了十幾趟,可這位固執的客人始終不肯點頭。

有人問這位推銷員:“他一直不肯答應,你為什麼還不放棄,抓緊時間去拜訪其他客戶吧!”

然而,這個推銷員卻緩緩地說:“因為他還沒有說‘不’。”

一般我們所遇到的挫折,其實都隻是一種考驗,既然生命還沒對你說“不”,你又何必未戰先降呢?但很多時候,我們是因為害怕聽到別人的“不”,所以先對自己說“不”,不給自己機會的其實一直都是你自己。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成功者是一帆風順,不經曆失敗和挫折就成功。正如美國成功學宗師拿破侖希爾所說:“幸運之神要贈給你成功的冠冕之前,往往會用逆境嚴峻地考驗你,看看你的耐力與勇氣是否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