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花錢不一定能買到最好的教育
引言
窮養不能抹掉孩子的自信,養窄了孩子的胸懷;富養也不能無限擴大孩子的欲望,讓他忘了量入為主的基本。最重要的是富養其精神,富其知識和內涵,僅僅把關注的目光投向物質生活上的“窮養”或者“富養”,那就過於表麵。歸根結底,窮養富養不如用愛養。
1.從“再窮也不能窮孩子”到“再富也不能富孩子”
如果一個人連起碼的獨立生存能力都沒有,連對父母的感恩之情都沒有,即便才華橫溢、成就斐然,都不算是一個健全的人。
“可憐天下父母心。”過去中國人說:“再窮也不能窮孩子。”而今,中國的經濟條件越來越好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家長們可以為孩子提供的物質條件也越來越豐富了。但是優越的物質似乎也給孩子們帶來了更多的羈絆。
於是,中國的父母開始反思,究竟該給孩子什麼樣的生活?在此背景下,到底是“再窮也不能窮孩子”,還是“再富也不能富孩子”,我們陷入了困惑。曾經看過著名作家葉傾城的《父親的小女兒》一文。
故事講的是日本著名作家森歐外的女兒森茉莉,童年時是父親的公主,受到百般寵愛,玩具、食品均從外國進口,過著奢華的童年生活。可是,在她18歲時,父親永遠地離她而去。於是,森茉莉從公主變成了灰姑娘,精神支柱、物質生活均陷入窘境。更糟糕的是,她不會生活-“住了10年的房間都從不打掃,孩子出生後亦不會照料,對清掃、洗衣、裁縫等家務皆無能,同時還犯了奢侈的毛病。”
終於被迫兩次離婚,潦倒終生,淪為一個孤寂的老太婆。
我之所以引用這個故事,實是緣於“再窮也不能窮孩子”的理念已經異化,正誤導著眾多家長。的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經濟條件越來越好了,家長們有能力為孩子提供越來越豐裕的物質生活,加之實施了幾十年的計劃生育國策,形成了諸多“4-2-1”的獨特家庭模式。孩子成了寶貝,受到外公外婆、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共同關愛,集6位長輩萬般寵愛於一身,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特別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更是由於當年生活困難,覺得子女受了苦,心中總是懷著愧疚之情,因而自覺或不自覺地對孫輩進行物質補償,千方百計地寵愛甚至溺愛孫輩,無原則地滿足其物質需求。
但是,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森茉莉的潦倒人生,在很大程度上是森歐外溺愛造成的苦果。由於長輩的溺愛,使孩子形成了錯誤的人生理念。他們追求名牌、不珍惜金錢、不懂得節儉、不尊重長輩、以自我為中心,沒有基本的生活常識,缺乏起碼的生存能力……成千上萬的“森茉莉”們,如果離開了長輩的嗬護,是否還能健康成長,將來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實在令人擔心。千萬不要“富養”孩子,溺愛兒女,而要教會他們做人、生活,照顧自己及他人。否則,愛他就變成了害他。
在美國費城納爾遜中學門口有兩尊雕塑,左邊是一隻蒼鷹,右邊是一匹奔馬。雕塑所要表達的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鵬程萬裏和馬到成功,而是象征一隻餓死的鷹和一匹被剝了皮的馬。原來,那隻蒼鷹為了加速實現飛遍七大洲了學習覓食,隻飛了4天就餓死了。那匹奔馬嫌第一位主人-磨坊老板給的活多,就乞求上帝把它換到農夫家,而後又嫌農夫喂的飼料少,要求再換主人,最後到了皮匠家-不必幹活,飼料又多,好不愜意。然而沒過多少天,它的皮就被皮匠剝下來做了皮革。終於被迫兩次離婚,潦倒終生,淪為一個孤寂的老太婆。
我之所以引用這個故事,實是緣於“再窮也不能窮孩子”的理念已經異化,正誤導著眾多家長。的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經濟條件越來越好了,家長們有能力為孩子提供越來越豐裕的物質生活,加之實施了幾十年的計劃生育國策,形成了諸多“4-2-1”的獨特家庭模式。孩子成了寶貝,受到外公外婆、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共同關愛,集6位長輩萬般寵愛於一身,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特別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更是由於當年生活困難,覺得子女受了苦,心中總是懷著愧疚之情,因而自覺或不自覺地對孫輩進行物質補償,千方百計地寵愛甚至溺愛孫輩,無原則地滿足其物質需求。
但是,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森茉莉的潦倒人生,在很大程度上是森歐外溺愛造成的苦果。由於長輩的溺愛,使孩子形成了錯誤的人生理念。他們追求名牌、不珍惜金錢、不懂得節儉、不尊重長輩、以自我為中心,沒有基本的生活常識,缺乏起碼的生存能力……成千上萬的“森茉莉”們,如果離開了長輩的嗬護,是否還能健康成長,將來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實在令人擔心。千萬不要“富養”孩子,溺愛兒女,而要教會他們做人、生活,照顧自己及他人。否則,愛他就變成了害他。
在美國費城納爾遜中學門口有兩尊雕塑,左邊是一隻蒼鷹,右邊是一匹奔馬。雕塑所要表達的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鵬程萬裏和馬到成功,而是象征一隻餓死的鷹和一匹被剝了皮的馬。原來,那隻蒼鷹為了加速實現飛遍七大洲四大洋的偉大理想,練就了高超優雅的飛行本領,結果忘了學習覓食,隻飛了4天就餓死了。那匹奔馬嫌第一位主人-磨坊老板給的活多,就乞求上帝把它換到農夫家,而後又嫌農夫喂的飼料少,要求再換主人,最後到了皮匠家-不必幹活,飼料又多,好不愜意。然而沒過多少天,它的皮就被皮匠剝下來做了皮革。
現在,很多孩子的成長條件之優越遠非上一代人所能企及,為孩子營造一個豐裕的環境,滿足孩子的所有願望,是父母的夢想和夙願。但是如果一個人連基本的獨立生存能力都沒有,連對父母的感恩之情都沒有,即便才華橫溢、成就斐然,都不算是一個健全的人。
對孩子不管是窮養還是富養都應該量體裁衣,適可而止。
窮養還是富養,這要根據家庭條件而定,家庭條件好的,當然可以在物質上給予孩子多一點,但並不是說給孩子很多的零花錢,或是買很多高檔的奢侈品,這樣會嬌慣孩子,且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對於那些條件不是很好的家庭而言,也不能讓孩子在物質上感覺太匱乏。不管家庭條件如何,給予孩子較多的不是物質上的投入,而是精神上的投入,應該從小培養他們正確的金錢觀和價值觀。
在物質上,不管家庭條件如何,對待孩子都應該有個度,這個度的把握就需要家長的正確引導,不能孩子要什麼就買什麼,不能對孩子過分的溺愛,對家長而言,應該把物質上的投入花在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的方麵,比如說教育,隻要教育方法得當,無論是窮養還是富養,都會得到理想的結果。
窮和富都是大人們的遊戲,孩子並沒有非常清晰的概念,例如,孩子們接到禮物後的快樂程度並不會因為禮物的貴賤而不同,所以我覺得最重要的是給孩子快樂,給孩子充滿愛的成長環境,讓孩子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發展,這就是我們的目標了。
至於是窮養還是富養,隻是體現了父母們要達到為孩子營造不同成長環境的目標,窮和富是物質上的區別,寵和不寵是教育方式上的區別,是很難一概而論的。所以,其實如何正確地養,才是我們做父母的最大挑戰。
如果經濟許可,那麼想給孩子提供良好的外在物質支持並不為過,沒必要刻意地要求孩子“穿草鞋”、“吃窩頭”。
當然也沒必要“什麼好的都給孩子,滿足孩子的任何需求”。
最重要的應該是富養其精神,富其知識和內涵,僅僅把關注的目光投向物質生活上的“窮養”或者“富養”,那就太過於表麵了。
“再窮不能窮孩子”這是一句名言,“再富不能富孩子”這也是一句名言。不管如何說,窮孩子富孩子都要養,且要養好,一直養到他們長大成人,至於成蟲成龍就看他們自己的努力程度。
2.不是什麼都要用金錢助跑
我們不能用財富埋葬心愛的孩子,愚蠢地讓孩子成為不思進取、隻知依賴父母的無能者。
隨著中國國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物質條件比以前大大改善,所以孩子得到了父母更多的投入,這是過去那種一家有好幾個孩子的家庭不能比的。現在中國四五十歲的父母小時候生活很苦,那時候社會動蕩、物質匱乏,作為一種心理上的安慰和補償,這代人對孩子比較溺愛,生怕他們像自己年輕時那樣吃苦。現在二三十歲的父母所處的大多是“4-2-1”的家庭模式,加上經濟條件好,就更容易溺愛孩子,用錢為孩子實現一切。
一切都用錢來助跑,這就在無形中誇大了錢的作用,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孩子。對金錢作用的誇大忽視了其他諸如愛、寬容、理想等寶貴的東西,同時,孩子看到家長為自己盲目地花錢達成目的,會認為錢來得很容易而不珍惜,性格上驕橫跋扈,漸漸地還會通過各種手段威脅父母滿足自己的各種願望。
曾經看過《洛克菲勒家書》,這本書集結了洛克菲勒與兒子的私人信劄,在信中他告訴兒子家族的榮耀與成功的曆史,但這不能保證其子孫後代的將來會美好。這種物質上的優勢在早期確實大有幫助,但不能保證可以贏得最後的勝利。洛克菲勒也多次思考這個對富家子弟而言帶有悲哀性的問題,富家子弟在開始承擔了優勢,卻缺少機會去學習和發展生存所需要的技巧。而出身窮困的人因迫切需要改變自身命運,便會積極發揮創意和能力,且珍視和搶占各種機會。生活過於優裕的孩子缺乏窮困之人的那種要拯救自己的野心和雄心,也隻得祈禱上帝賜予他成就了。
所以,洛克菲勒在他子女很小的時候,就有意識地不讓他們知道他們的父親是個富人,並向他們灌輸諸如節儉、個人奮鬥等價值觀念,因為想要毀掉一個孩子,就用金錢為他助跑,它可以讓人腐化墮落、飛揚跋扈、不可一世,失去最美好的快樂。我們不能用財富埋葬心愛的孩子,愚蠢地讓孩子成為不思進取、隻知依賴父母的無能者。
“我要給我的孩子最好的”這句話幾乎是所有家長的座右銘和奮鬥目標,然而過猶不及,用錢為孩子助跑,不是不行而是要掌握尺度。
孩子往往是家長未來希望的美好寄托,是延續家族血脈的載體。天下的父母哪一個不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期望著孩子將來能有所成就,即使做不到光宗耀祖,至少也要人前顯貴。中國從古至今特別重視教育,父母為了能讓孩子在早期競爭中就具有優勢,往往給孩子報各種課外補習班、興趣班,看到同事孩子成績好,趕快問你的孩子報的是哪個班,從什麼時候開始學的。隻要能夠幫助孩子進步,家境稍好的父母會不惜成本,家境一般的,也會盡其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