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篇獻給處處積累成大事資本的你
第一章懂得積累“無形資本”
成大事者一般都是先有一個小目標,向它挑戰,把它解決之後,再集中全力向大一點兒的目標前進。把它完全征服之後,再進一步建立更大的目標。有信用的人,專業能力就算稍差,別人也願意給他機會;專業能力強但沒信用,別人一次就怕了,這種人的成就有個限度。人的資產有有形的和無形的,有形的資產就是包括動產和不動產的財產,無形的資產就是對你的正麵意義的本身條件和別人及社會對你的評價等等。有形的資產需要累積才會增加,無形的資產也需要累積,才會對你產生效益。有形的資產和無形的資產看起來是兩回事,其實無形的資產將決定你是否能有有形的資產。那麼“積累無形資產”是怎麼一回事?前麵說過,無形的資產就是對你有正麵意義的本身條件和別人及社會對你的評價,包括:(1)專業經驗專業知識很容易就可得到,但經驗卻需要累積,“師父”和“徒弟”不同之處即在於師父有徒弟所沒有的經驗。你經驗越豐富,在專業領域就越有地位。(2)個人信用古人說“人無信不立”,強調的就是信用,你做事有信用,做人有信用,別人自然會相信你,敢和你來往,敢和你合作。有信用的人,專業能力就算稍差,別人也願意給他機會;專業能力強但沒信用,別人一次就怕了,這種人的成就有個限度。你有信用,這種評價在人與人之間傳播,將帶給你無限的好處。(3)負責盡職沒有人會喜歡不負責不盡職的人,因此你對任何事的負責盡職,必給人信賴,敢把重要的事托付給你。我曾經和一位美術設計合作,姑且不論他的作品好壞,但他的負責盡職卻令我感動,後來一有事情,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他!要累積這種“資產”並不難,看你願不願意而已。(4)個人榮譽這裏所指的是你所處的單位或其他團體給你的榮譽,這種榮譽不一定有獎金,但這是對你的肯定,也許在別人眼中這是微不足道的榮譽,但若要認真考慮你這個人時,這些榮譽便產生了力量。(5)平易謙和沒有人會喜歡狂傲自大,咄咄逼人的人,因為這種態度會使對方有壓迫感,而平易謙和卻讓人如坐春風,同時這也是人際關係最好的觸媒,人緣好,朋友就多,當然也就左右逢源了。在社會上做事,單打獨鬥不易成功,也不可能一入社會就能有輝煌的事業,因此累積無形的資產是很重要的一件事,而有了無形的資產,哪怕沒有有形的資產呢?這一點,仔細觀察社會上的成功人士就可以明白。
第二章訓練自己的競爭力
天才人物不是天生的強者,他們的競爭意識並非與人生俱來,而是在後天的奮鬥中逐漸形成的。通過學習,你也能有膽有識,敢於競爭。市場經濟中的核心內容是競爭,這是世人皆知的道理。人們所欣賞的那些天才人物都是通過競爭而逐漸脫穎而出,成為各個領域的佼佼者的。他們具有常人所不具備的堅韌毅力,勇於拚搏,不斷進取。世界級的天才企業家,無一不具有強烈的競爭意識。比爾·蓋茨具有賽車手的競爭心態,新聞電視網之父特納是“一個百折不撓的競爭者”。索尼公司的創始人盛田昭夫說:“盡管競爭有一些較為黑暗的東西,但在我看來,它是工業和工業技術發展的關鍵。”可見,競爭意識是成功人士的特質之一。天才人物不是天生的強者,他們的競爭意識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在後天的奮鬥中逐漸形成的。通過學習,你也能有膽有識,敢於競爭。有以下幾點需要提醒你:(1)弱者不敗不要因為弱小而不敢與人競爭,弱者有自己生存的方式,隻要相信弱者不敗,勇敢麵對困難,你同樣能培養出競爭意識。(2)永不滿足有些人在事業上小有成就後,就不思進取,認為自己已經算得上是一個生活的強者。有些企業已發展到相當規模,但因此失去了前進的動力,不是進一步壯大自己,而是滿足現狀,停滯不前。(3)從小事做起先有一個小目標,向它挑戰,把它解決之後,再集中全力向大一點的目標前進。把它完全征服之後,再進一步建立更大的目標,然後再向它展開激烈的攻擊。這樣苦苦搏擊數十年,這樣辛辛苦苦從山腳一步一步堅實而穩穩地攀登,我們就會成為人中豪傑,自然我們的銀行戶頭會急劇擴大。
第三章抓住自己擇業的“興趣點”
“我喜歡做什麼?”“我最擅長什麼?”一個人如果能根據自己的愛好去選擇事業的目標,他的主動性將會得到充分發揮。即使十分疲倦和辛勞,也總是興致勃勃,心情愉快;即使困難重重也絕不灰心喪氣。善於根據興趣確定自己的職業,並以此推銷自己的優勢,是你擇業成功的起點。要確定你的終生奮鬥目標,首先要問問你自己的興趣所在。所謂興趣,是指一個人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這種心理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聯係著的。“我喜歡做什麼?”“我最擅長什麼?”一個人如果能根據自己的愛好去選擇事業的目標,他的主動性將會得到充分發揮。即使十分疲倦和辛勞,也總是興致勃勃,心情愉快;即使困難重重也絕不灰心喪氣,而能想盡辦法,百折不撓地克服它,甚至廢寢忘食,如醉如癡。愛迪生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他幾乎每天都在實驗室裏辛苦工作十幾個小時,在那裏吃飯、睡覺,但他絲毫不以為苦,“我一生中從未做過一天工作。”他宣稱:“我每天其樂無窮。”難怪他會成大事。很多人往往一時很難弄清楚自己的興趣所在或擅長什麼,這就需要你在實踐中善於發現自己、認識自己,不斷地了解自己能幹什麼,不能幹什麼,如此才能取之所長、避之所短,進而取得成功。作家斯貝克一開始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會成為作家,曾幾次改行。開始,因為他身高一米九多,愛上了籃球運動,成為市男子籃球隊員。因為球技一般,年齡漸長,又改行當了專業畫家。他的畫技也無過人之處,當他給報刊繪畫時,偶爾也寫點短文,終於發現自己的寫作才能,從此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發現和準確判斷自己的興趣所在,可以通過對自己經曆的回顧。在此基礎上,將自己的興趣歸於某種興趣類型,並與相應的職業對比,可以幫助你選擇適合自己興趣的職業。對於興趣和各種職業之間的關係,國內學者根據《加拿大職業分類詞典》作了如下分類(僅共參考):興趣類型A:願與事物打交道——喜歡同具體事物打交道,默默無聞,埋頭苦幹。相應的職業諸如製圖、地質勘探、建築設計、機械製造、計算機操作、會計、出納等。興趣類型B:願與人接觸——喜歡同人交往,結交朋友,對銷售、公共關係、采訪、信息傳遞一類活動感興趣,相應的職業如推銷員、公關人員、記者、谘詢人員、教師、導遊、服務員等。興趣類型C:願幹規律性工作——喜歡常規性、重複的、有規則的活動,習慣在預先安排好的程序下工作。相應的職業如圖書管理員、文秘、統計、打字、公務員、郵遞員、檔案管理等。興趣類型D:喜歡從事幫助人的工作——樂於助人,試圖改善他人狀況,幫助他人排憂解難,相應的職業如福利工作、慈善事業、醫生、律師、保險業、護士、警察等。興趣類型E:願做領導和組織工作——喜歡掌管一些事情,希望受人尊敬並獲得聲望,在活動中時常起骨幹作用。相應的職業如政治家、企業家、社會活動家、行政管理、學校輔導員等。興趣類型F:喜歡研究人的行為——對人的行為舉止和心理狀態感興趣,喜歡談論人的問題,相應的職業如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組織行為學、教育學、政治學等方麵的研究和調查分析。興趣類型C:喜歡鑽研科學技術——對分析的、推理的、測試的活動感興趣,長於理論分析,喜歡獨立工作並解決問題,也喜歡通過試驗作出新發現。相應的職業如氣象學、生物學、天文學、物理學、化學、地質學等研究和實驗。興趣類型H:喜歡抽象的和創造性的工作——對需要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工作感興趣,喜歡獨立工作,樂於解決抽象問題,具有探索精神,相應的職業如哲學研究、科技發明、經濟分析、文學創作、數理研究等。興趣類型I:喜歡操作機器——對運用一定技術、操作各種機械去創造產品或完成任務感興趣。喜歡使用工具,尤其是大型的馬力強的先進機械。相應的職業如飛機、火車、輪船、汽車的駕駛,機械裝卸、建築施工、石油、煤炭的開采等。興趣類型J:喜歡具體的工作——希望能很快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願從事製作有形產品的工作。相應的職業如室內裝飾、時裝設計、攝影師、雕刻家、畫家、美容美發、烹飪、機械維修、手工製作、證券經紀人等。興趣類型K:喜歡表現和變化的工作——對表演、運動、驚險、刺激的事情感興趣,喜歡經常變動、無規律的但具挑戰性的工作。相應的職業如演員、運動員、作曲家、旅行家、探險家、特技人、海員、職業軍人、警察等。求職者在了解了興趣與各種職業之間的關係之後,如何完成對自己興趣的估價是十分重要的。有條件的話,你不妨參加一次標準化興趣測試,以此準確把握你的興趣所在,尋找一份可以滿足你已查明興趣的工作,千萬不可遷就,隨便找一份工作!
第四章大膽地施展自己的專長!
境遇是自己開創的,成功乃是自己造就的。你不必看輕自己,你要相信你的能力是獨一無二的,你也許正在完成一件了不起的事,有朝一日,你或許真的可以變得“很不平凡”,而成為大家羨慕的成大事者。對很多人來說,發現自己擅長做什麼事,是一個比較困難的問題,因為他們寧可相信別人,也不相信自己。其實,不必看輕自己,要相信你的能力是獨一無二的。社會上大多數的人,隻會羨慕別人,或者模仿別人做的事,很少有人去認清自己的專長,了解自己的能力,然後鎖定目標,全力以赴,所以不能夠成大事。這種人隻能怪罪自己。據調查,有28%的人正是因為找到了自己最擅長的職業,才徹底地掌握了自己的命運,並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到淋漓盡致的程度。這些人自然都跨越了弱者的門檻,而邁進了成功者之列;相反,有72%的人正是因為不知道自己的“對口職業”,而總是別別扭扭地做著不擅長的事,因此,不能脫穎而出,更談不上成大事了。實際上世界上大多數人都是平凡人,但大多數平凡人都希望自己成為不平凡的——成大事者,夢想成大事,才華獲得賞識,能力獲得肯定,擁有名譽、地位、財富。不過,遺憾的是,真正能做到的人,似乎總是不多。如果你用心去觀察那些成大事的成功者,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不論聰明才智高低與否,也不論他們從事哪一種行業、擔任何種職務,他們都在做自己最擅長的事。從很多例子可以發現,一個人的“成就”要來自他對自己擅長的工作專注和投入,無怨無悔地付出努力的代價,才能享受甘美的果實。一位知名的經濟學教授曾經引用三個經濟原則做了貼切的比喻。他指出,正如一個國家選擇經濟發展策略一樣,每個人應該選擇自己最擅長的工作,做自己專長的事,才會勝任愉快。換句話說,當你在與別人相比時,不必羨慕別人,你自己的專長對你才是最有利的,這就是經濟學強調的“比較利益”。這是第一。第二個是“機會成本”原則。一旦自己做了選擇之後,就得放棄其他的選擇,兩者之間的取舍就反映出這一工作的機會成本,於是你了解到必須全力以赴,增加對工作的認真度。第三是“效率原則”。工作的成果不在於你工作時間有多長,而是在於成效有多少,附加值有多高,如此,自己的努力才不會白費,才能得到適當的報償與鼓舞。境遇是自己開創的,成功乃是自己造就的。你不必看輕自己,你要相信你的能力是獨一無二的,你也許正在完成一件了不起的事,有朝一日,你或許真的可以變得“很不平凡”,而成為大家羨慕的成功者。一個人做自己擅長的事,腳踏實地是獲取成功的另一法寶。每個人在年輕的時候都會立誌,有的人想當科學家、發明家或者大文豪,個個看起來誌向遠大,皆為成大事者之夢。年輕人難免都會“崇拜偶像”,希望找到學習的典型,但不是每個人都能當科學家、發明家。培養一技之長,一步一步去累積自己的個人資源,才是邁向成大事的成功之路的要素之一。也就是說,一個人成大事的工作方法在於:該花的心血一定要投入,該有的過程一定要經過。人生充滿變數,一個人的成敗與否,不單看他的資質,而是毅力。人應該要有夢想,否則就失去了奮鬥的目標與方向,但成大事者的條件必須日積月累地做好準備,你可以立誌做大老板,做大文學家,但絕對不要躺在那裏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