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永遠激情下去
引言
情商理論的第三個方麵就是激勵自我的能力。激勵自我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自強能力,這種能力決定了一個人一生的成長,它會成為人生不竭的動力。自強的人並不需要有別人一旁不斷地推動,他們自己能夠很好地控製情緒,激發出自身的動力。他們不會滿足現狀,他們知道為誰學習為誰成功。他們知道為了自己的奮鬥目標,該用什麼方法,怎麼樣去做。
作為孩子,我們不能時刻在老師和父母的監督下才能好好學習,我們應該有為自己讀書和奮鬥的想法。我們每個人都是天才,我們應當為了自己的人生而奮鬥。
作為父母,對孩子進行必要的監督激勵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應當培養孩子的主動性,不能讓孩子養成依賴的壞習慣。
本章從激勵自我的角度選取了一些經典的小故事,這些小故事同樣在哈佛大學廣為流傳,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哈佛學子,它在字裏行間都在向我們傳遞著一個閃光的信息:每個孩子都是天才。
1.我的未來我做主
一位有名的作家,這樣回憶起他童年的經曆,小學的時候,我考試得了第一名,老師送我一本世界地圖,我好高興,跑回家就開始看這本世界地圖。
由於家庭條件十分艱苦,所以我需要做繁重的家務活。可是那本地圖讓我愛不釋手,於是我就在一邊給家人燒洗澡水的時候,一邊在灶邊看地圖。看到地圖上的埃及的時候,我浮想聯翩,我覺得埃及是那麼一個神奇的所在,那兒有金字塔,有埃及豔後,有尼羅河,有法老王,有很多神秘的東西,我對自己說,等自己長大以後,一定要去埃及,親自去看看那兒的神秘與美麗!
看得入神的時候,突然爸爸衝到了我的麵前,我看到了他的那張怒氣衝衝的臉,可是我還是沒有放下地圖。爸爸生氣的問我:“你在幹什麼?”我指著地圖說:“我在看地圖,我看到了埃及。”爸爸很生氣,說:“放下地圖,趕緊燒火吧。”我固執地說:“我在看埃及的地圖,我長大了還要去埃及呢,我還沒看完呢。”
父親的火氣終於讓我給點燃了,他暴怒了,抬起手給我兩個耳光,然後說:“趕快生火,看什麼埃及地圖。”打完後,踢我屁股一腳,把我踢到火爐旁邊去,用很嚴肅的表情跟我講:“打你是為你好,怎麼能有那麼不切實際的想法,我保證,你這輩子不可能到那麼遙遠的地方,趕快生火。”
我當時看著我爸爸,呆住了,心想:“我的未來,爸爸怎麼能保證呢,真的嗎?如果有一天,我一定要到埃及去看看!”20年後,我第一次出國就去埃及,我的朋友都問我到埃及幹什麼,我說:“因為我的生命不能被別人設定。我要知道我的未來我自己可以做主。”
那一天,我坐在金字塔前麵的台階上,買了張明信片寄給我爸爸。我寫道:“親愛的爸爸:我現在在埃及的金字塔前麵給你寫信,記得小時候,你打我兩個耳光,踢我一腳,說我不能到這麼遠的地方來,現在我就坐在這裏給你寫信。”
寫的時候,我並不恨我的爸爸,相反,我感激我爸爸刺激了我,讓我更好地朝著自己向往的方向努力。想象著爸爸收到明信片時的情景,我笑了,也許親愛的爸爸,你也會為我的長大而欣慰吧!
你的未來你做主,你就是自己的預言家。沒有人能夠左右你的命運,除了你自己。故事中的主人公,從小就樹立了遠大的誌向,即使遭到了父親的奚落和打擊也不改初衷,始終向著自己的目標努力奮鬥,最終果然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相信你自己,你就是最優秀的。當你樹立了一個遠大的目標,而且為了這個目標始終努力奮鬥的時候,成功就離你不遠了。
2.夢想就是最好的禮物
大衛·布倫納是美國一位眾所周知的喜劇明星。
可是,他出身貧寒,既沒有顯赫的家族,也沒有良好的教育條件,甚至他小時候的生活,比一般的孩子都要辛苦很多。
對於他而言,他很少得到禮物,當別的孩子為沒有小汽車、沒有好玩具向父母糾纏不休的時候,他卻在為一頓飯、一雙鞋子發愁。10歲那年的聖誕節,他的同學幾乎每個人都得到了家長贈送的精美禮品,唯獨他的父親沒有給他任何東西。
那年的聖誕節,大衛·布倫納其實非常傷心,雖然,他知道家裏情況非常不好,但是還隻是一個孩子的他,終於忍不住,對父親說:“爸爸,您能給我一件聖誕禮物嗎?”
聽到孩子的話,父親的眼睛也濕潤了,但是他實在不知道給孩子買點什麼,後來,大衛·布倫納的父親把手伸進口袋摸呀摸,終於摸出了出了一枚硬幣。
他看著孩子的眼睛,認真地說:“孩子,這是我送給你的禮物,我希望你去買一樣和別人不同的東西。”正在這時,一個賣報人從他們家門口經過,父親說:“去買份報紙吧,或許那上麵有你喜歡的故事。”
大衛拿著父親給的錢,馬上去買了一份報紙。他認真地看報紙上的故事,突然,有一篇故事深深地吸引了他,這個故事講的是一位喜劇演員的奮鬥的人生,大衛·布倫納覺得喜劇演員的故事就像是講給自己聽的一樣,自己也一定能像喜劇演員那樣取得成功的。在放下報紙的那一刻,大衛非常感激父親,他想,也許,讓自己重新撿回夢想,懂得自己相信自己,就是父親給自己最好的禮物吧!
父親給了他一份人生的夢想,父親給了他一份人生的自信,而這源自於一枚硬幣。
此後,通過多年的努力,大衛·布倫納終於成功了,每當要和觀眾們見麵的時候,他常常都要提醒那些身處逆境的人們“請一定記住,相信自己,就是最好的禮物!”
你可以貧窮,但不能沒有夢想。夢想是一個人成功的方向,夢想是一個人成功的動力,夢想還可以幫助一個人建立自信。大衛·布倫納出身貧寒,他甚至不能從父親那裏得到一份像樣的禮物,在他10歲那年的聖誕節父親送給他一份與眾不同的禮物——一枚硬幣,他用這枚硬幣購買了一份報紙,這份報紙給了他人生的夢想和自信,從而讓他登上成功的聖壇。
3.高斯的正17邊形
1796年的一天晚上,在德國哥廷根大學學生宿舍,一個19歲的青年吃完晚飯正在專心致誌地做三道數學題。青年很有數學天賦,這三道數學題是導師單獨布置給他的,每天如此。
前兩道題他很快就做完了。第三道題目要求隻用圓規和一把沒有刻度的直尺,畫出一個正17邊形。可是青年左思右想,費盡周折,仍然毫無進展。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這位青年絞盡腦汁,還是不得其解。他幾乎用盡了自己學過的數學知識,依然解不開這道題。
困難沒有嚇倒他,反而激起了他的鬥誌,他暗下決心:我一定要把它做出來!青年並沒有被原有的知識所束縛,他嚐試著用一些超常規的思路去尋求答案。他拿起圓規和直尺,他一邊思索一邊在紙上不斷地畫著……
功夫不負有心人,當窗口露出曙光時,他終於找到了問題的答案。青年長舒了一口氣,然後去見他的導師,青年有些內疚和自責。他對導師說:“您給我布置的第三道題,我竟然做了整整一個晚上,我辜負了您對我的期望……”
導師看過青年的答案,當即驚呆了。“這是你自己做出來的嗎?”導師的聲音顯然有些顫抖。青年望著導師的目光,有些疑惑,回答道:“是我做的。可是,我卻花了整整一晚上的時間。”
導師拍拍他的肩膀,示意他坐下,然後迅速從抽屜裏取出圓規和直尺,在書桌上鋪開一張紙,讓他當著自己的麵再做出一個正17邊形來。
青年利用圓規和直尺很快做出了一個正17邊形。
導師激動地對他說:“你知不知道?你解開了一樁有兩千多年曆史的數學懸案!阿基米德沒有解決,牛頓也沒有解決,你竟然一個晚上就解出來了。你是一個真正的天才!”
原來,這確實是一道兩千多年未解的數學難題,導師也一直都想解開這道難題。那天,是因為失誤,他才將寫有這道題目的紙條交給了學生。
事後,每當這位青年回憶起這一幕時,總是說:“如果有人告訴我,這是一道有兩千多年曆史的數學難題,我可能永遠也沒有信心把它解出來。”
這位青年就是著名的德國數學家高斯。
一個美麗的錯誤,加速了一個數學王子的誕生。每個孩子都是天才,每個人的潛能都是不可估量的,除非你給自己設限。當你認為自己不能夠做到的時候,那麼你已經失去了一多半的成功機會。
4.跳蚤的潛能
在昆蟲中,跳蚤可能是最善跳的了,它有兩條強壯的後腿,可以跳自己身高350倍的高度,因此跳蚤可以稱得上是動物界的跳高冠軍。為什麼會如此神奇呢?帶著這個疑問,一位資深的大學教授開始了他的研究。遺憾的是他研究了整整一天,也沒有找到答案。
教授無奈,為了防止跳蚤逃跑,下班的時候他就拿來一個高一米的玻璃罩罩住了這隻不安分的跳蚤。跳蚤使出全身的力氣,“嘣”地一聲,它重重地撞在玻璃罩上,被反彈了回來。跳蚤百思不得其解,然而習慣成自然,反複幾次之後,跳蚤有了經驗,它變得“聰明”起來,它開始根據玻璃罩的高度來調整自己所跳的高度,終於不再“碰壁”了。
第二天,教授上班後取下玻璃罩,讓他大跌眼鏡的是,這隻跳蚤隻能跳到一米左右的高度了。他感覺很有意思,下班時,教授特意拿來一個50厘米高的玻璃罩罩著跳蚤。
第三天,教授發現跳蚤隻能跳50厘米的高度,他越來越有興趣了;繼續做實驗,晚上,教授又用20厘米的玻璃罩罩著跳蚤。
第四天,跳蚤跳的高度果然降到了20厘米。到了第四天下班時,教授幹脆直接用一塊玻璃板壓著跳蚤,這樣跳蚤就隻能在玻璃板下麵爬行。
意料之中,到了第五天,教授撤了玻璃板之後,跳蚤再也跳不起來了,它隻能像螞蟻一樣在桌麵上慢慢地爬。
可就在這個時候,教授一不小心把桌上的酒精燈打翻了,酒精灑到了桌子上,火焰伸著藍色的舌頭逐漸向跳蚤爬的地方蔓延。然而就在火苗快要燒著跳蚤的一瞬間,原本以為已經聽天由命的跳蚤竟然猛地一跳,逃之夭夭了。經過這險境,這隻跳蚤又跳到了超過它身體350倍的高度。
跳蚤可以說是昆蟲界的跳高冠軍,它具有無與倫比的跳躍潛能。但是它的潛能的發揮也會受到環境的限製,離開了這個自由發揮的環境,它就會變得無能為力。我們每個孩子也具備無限的潛能,但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也會受到各種環境的製約和方方麵麵的限製。當出現這種限製時我們一定要想辦法去衝破它,不能讓些“玻璃罩”罩住我們的潛能。
5.你不用跑在任何人後麵
一位賽車手初次參加完比賽,對自己的成績很滿意,馬上就回家來向母親報告比賽的結果。他興高采烈地衝進家門,大聲叫道:“媽媽,今天一共有35輛車參加比賽,我得了第二名呢!”他以為母親會好好地表揚自己一番,可沒想到得到的卻是母親的批評。
“你認為值得這麼高興嗎?要我說——你輸了!”母親嚴厲地回答道。
的確,不管有多少輛車參加比賽,隻有第一名才是真正的贏家。
“媽媽,第一次就得到第二名已經是很了不起的成績了,並且有這麼多輛車參加比賽。”他抗議著,沒有得到想象中的獎勵,感到有些委屈。
“你用不著跑在任何人後麵。”母親語重心長地看著他說,“孩子,既然別人能跑第一,那麼你也能!絕不可以滿足於現狀,否則你永遠不會是第一名。”
這位賽車手的腦海中深深地刻下了母親的這句話。
接下來的20年中,他稱霸賽車界,跑在所有人的最前頭,成為運動史上贏得獎杯最多的賽車選手。他就是理查·派迪。
20多年來,他一直未忘記母親的激勵——你用不著跑在任何人後麵!因此,他的許多項紀錄到現在還沒人能夠打破。
的確,你不用跑在任何人的後麵。故事中的賽車手,完全可以跑第一,他有這種潛力。如果他沉浸在爭得第二名的喜悅與滿足中,那麼他有可能永遠拿不了第一,因為他在潛意識中已經對自己設了限。作為孩子,我們可能在學習各方麵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那未必是第一。隻要我們還沒有做到最好,就沒有理由滿足於現有的成績,我們沒有必要跑在任何人的後麵。
6.最高的獎賞
一個小女孩寫信給一家報紙的總編,她在信裏敘述了自己的經曆和疑惑:她和弟弟一起幫媽媽摘草莓,回家的時候,她拎著一籃草莓走在後麵,媽媽給了兩手空空、調皮貪玩的弟弟一個大蘋果,看到她的時候,媽媽隻是誇了她一句“好孩子”。
小女孩的內心非常委屈,她想問總編先生一個問題:這個世界是公平的嗎?難道作為一個好孩子,她應該得到的更少嗎?
總編收到小女孩的來信,看了以後心裏十分難過。他並不知道怎樣回答這個可愛的女孩,就在第二天,一位朋友邀請他參加了一場婚禮。就在這場婚禮上,總編找到了問題的答案。
總編看到,牧師主持訂婚儀式的時候,新娘和新郎開始互贈戒指,或許是他們太激動了,兩人都陰差陽錯地把戒指戴在了對方的右手上。旁邊的牧師看見了,幽默地插了一句:“右手已經夠完美了,我想你們還是用它來裝扮左手吧。”
牧師的話讓總編覺得眼前一亮,他想:“右手本來已經非常完美了,沒有必要再用飾物裝點右手了。同樣,那些有美德的人,之所以常常被大家忽略,不就是因為他們已經非常完美了嗎?”
總編終於找到了小女孩要的答案:上帝讓右手成為右手,就是對右手的最高獎賞;同樣,上帝讓好孩子成為好孩子,也就是對好孩子的最高獎賞。
總編發現這一真理後,興奮不已,當天晚上立即給小女孩回了一封信。
他在信中安慰小女孩說:“請你相信每個好孩子都有糖吃,上帝給你的糖就是讓你成為一個勤勞的、可愛的小女孩。”
“上帝會給每個好孩子糖吃”。即使你感覺到你周圍所有的事都不公平,那麼也還是有一樣是公平的,那就是上天是公平的。上天會給你公平的機會,給你公平的獎賞。
生活中,我們常常抱怨父母不公平、老師不公平,甚至夥伴們也對自己不公平。其實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上天對你是公平的,當你努力付出的時候,你就會得到相應的回報。
7.成功的動力源於自己
某天晚上,天氣很差,刮著很大的風,並且下著暴雨。有個人下了夜班之後,決定抄近道穿過一片墓地回家。黑暗中他不幸忽然掉進了一個新掘的墓穴中。重重地摔下去之後,他渾身上下都濕透了,並沾滿了黏糊糊的泥漿,他對自己的遭遇感到非常惱火。他身體很棒,決定從墓穴中上來。他試著跳了幾次,發現不行;接著,他想借著跑幾步的慣性衝上來,結果依然沒有成功;最後他試圖慢慢地爬上來,但墓穴的四壁都是黏土,根本抓不住。無奈之下,他隻好決定蜷作一團蹲在一個角落,盡力保持自己身上的熱量,等天亮後喊人幫助。他慢慢地靜下心來,又困又累,筋疲力盡,不經意間睡著了。
很巧的是,20分鍾後,另—個下了夜班的人也走同樣的近道,不小心跌進了同一個墓穴。他也先是想跳出去,然後是爬上去,也都沒有成功。他折騰了大約15分鍾想擺脫困境,但都是徒勞。在黑暗的雨夜之中,他感到有些力不從心,就在此時,他忽然聽到來自墓穴某個角落中陰森的聲音:“別費勁了,你一個人永遠不能從這裏出去。”
但是,那個人一聽到這個詭異的聲音,不祥的恐懼頓時占滿了整個心房,慌忙中他卻一下子就跳出了這個墓穴,飛似的跑得無影無蹤了……
人的潛能是巨大的,就腦潛能而言一般人僅僅用了不到10%,而身體的潛能絕大部分也沒有被開發出來。除了一些客觀的條件之外,關鍵是我們沒有有效地去開發它。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這些潛能借助外界的刺激可能會超常發揮。故事中第二個掉進墓穴的那個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有時候我們之所以沒有做得更出色,主要是我們思想上沒有足夠的壓力和動力。就像爭奪短跑冠軍一樣,如果身後有一條餓狼在追趕,那麼第一非你莫屬。
8.神奇的紅絲帶
紐約的北郊住著一個名叫艾米麗的女孩,她相貌平凡,於是和人們在一起的時候,總有一種被人忽視的感覺,她十分羨慕那些漂亮的女孩有那種被人矚目的幸福,自己卻永遠被幸福拒之於千裏之外。
一個雨天的下午,不幸的艾米麗去找一位有名的心理學家,因為據說他能解除所有人的痛苦。她被請進了心理學家的辦公室,握手的時候,她冰涼的手讓心理學家的心都顫抖了。他打量著這個憂鬱的女孩,她的眼神呆滯而絕望,聲音仿佛來自墓地。她的整個身心都好像在對心理學家哭泣著:“我長得太平凡了,沒有人會注意到我!”
心理學家請艾米麗坐下,跟她談話,心裏漸漸有了底。最後他對艾米麗說:“艾米麗,我會有辦法的,但你得按我說的去做。”他給了艾米麗一條紅絲帶,告訴她星期二他家有個晚會,他要請她來參加。艾米麗對心理學家說:“就是參加晚會我也不會快樂。誰會注意到我呢?”心理學家告訴她:“你現在手上的這條紅絲帶,非常神奇,係在頭上,人們就會注意到你!”
星期二這天,艾米麗束著紅絲帶來到了晚會上,想到這是一條有神奇力量的紅絲帶,她眼神活潑,笑容可掬,成了晚會上的一道彩虹,而人們也在紛紛議論,大家都說艾米麗和以前不一樣了,她是那麼的美麗動人!
晚會結束後,艾米麗對這位心理學家說:“你創造了奇跡。”“不,”心理學家說,“是自己為自己創造了奇跡。”說完,他伸出手來,手心裏攥著的就是那條紅絲帶,艾米麗這才懂得,原來心理學家早已在自己不注意的時候把紅絲帶解了下來。
艾米麗也要告訴大家——每一個自信的女孩都是一道亮麗的風景,隻要你想,你就能讓自己變得美麗。
我們的相貌是與生俱來的,這是改變不了的,我們可以改變的隻有自己,隻有自己的那份信心。艾米麗在晚會上受到了眾人的矚目,關鍵的不是係在她頭上的那條美麗的紅絲帶,而是那條紅絲帶給她帶來的自信。因為在晚會上她頭上的那條紅絲帶根本就不存在。自信會讓一個人變得更美麗,自信會讓一個人變得更出色。沒有人瞧不起你,除非你自己。當你麵對這樣的困惑的時候,請在你的心裏係上一根美麗的紅絲帶。
9.女兒你像什麼
一個女兒對她的父親抱怨,說她的生活痛苦、無助,她是多麼想要健康地走下去,但是她已失去方向,生活中接二連三的不如意已經快讓自己崩潰。
父親聽完,二話不說,拉起心愛女兒的手,走向廚房。
他燒了三鍋水,當水滾了之後,他在第一個鍋子裏放進蘿卜,第二個鍋子裏放了一顆蛋,第三個鍋子中則放進了咖啡。
女兒望著父親,不知所以,而父親則隻是溫柔地握著她的手,示意她不要說話,靜靜地看著鍋裏的蘿卜、蛋、和咖啡。
一段時間過後,父親把鍋裏的蘿卜、蛋撈起來各放進碗中,把咖啡過濾倒進杯子,問:“寶貝,你看到了什麼?”女兒說:“蘿卜、蛋和咖啡。”
父親把女兒拉近,要女兒摸摸經過沸水燒煮的蘿卜,蘿卜已被煮得軟爛;他要女兒拿起一顆蛋,敲碎蛋殼,細心觀察著這顆水煮蛋;然後,他要女兒嚐嚐咖啡,女兒笑起來,喝著咖啡,聞到濃濃的香味。
女兒謙虛恭敬地問:“爸,您這是?”
父親說:“寶貝兒,這三樣東西麵對相同的逆境——也就是滾燙的水——反應卻各不相同,原本粗硬、堅實的蘿卜,在滾水中卻變軟了、倒下了;這個蛋原本非常脆弱,但經過滾水的沸騰之後,蛋殼裏的液體變硬了;而粉末似的咖啡卻非常特別,在滾燙的熱水中,它竟然改變了水。”
“你呢?我的女兒,你是什麼?”
父親慈愛地摸著思想還沒有成熟,剛踏入社會一時失去勇氣的女兒的頭:“當逆境來到你的麵前,你做何反應呢?你是看似堅強的蘿卜,但痛苦與逆境到來時卻變得軟弱,失去力量嗎?或者你原本是一顆蛋,在經曆死亡、分離、困境之後,心就變得又冷又硬,不知道理解和同情別人的苦難,又或者,你就像是咖啡,咖啡將那帶來痛苦的沸水改變了,當它的溫度升高時,水變成了美味的咖啡,當水沸騰到最高點時,它就愈加美味,這就是一種強悍如水的韌性!”
這時,女兒的眼睛裏已經越來越光亮,父親接著安慰她:“如果你像咖啡,當逆境到來,一切不如意時,你就會變得更好,而且將外在的一切轉變得更加令人歡喜,懂嗎?我的寶貝,你要讓逆境摧折你,還是你來轉變,讓身邊的一切人、事、物感覺更美好、更良善?”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遇到各種坎坷、困難和挫折,有的人愈挫愈勇,有的人卻愈挫愈弱。其實無論何種結果都是我們自己的選擇。就像故事中父親給女兒講的道理一樣,麵對沸水的煮燙,你可以選擇做一個蘿卜,也可以選擇做一個雞蛋,還可以選擇做一杯咖啡。你選擇了什麼你就是什麼。但是當你選擇做咖啡的時候,那麼你已經超越了困境,而變得愈加堅韌起來。
10.愛迪生的讀書方法
發明家愛迪生,家境貧寒,他8歲上學,但在學校裏僅僅讀了三個月的書,被老師以“愚鈍”為名勒令退學。12歲那年他在火車上賣報,火車每天在底特律停留幾小時,他就抓緊時間到市內最大的圖書館裏讀書,不管刮風下雨,沒有間斷過。當時,他隨著興致所至,盡情地在書海裏遨遊,看到一本就讀一本。
有一次,一位教師模樣的人一直仔細地打量埋頭苦讀的愛迪生,後來走到愛迪生身邊,親切地問:“我經常在這兒看見你,我想你一定讀了不少的書吧?”
愛迪生回答:“我已經讀了15英寸厚的書了。”
“哪有這樣計算讀書量的?”那人聽後笑了,“你剛才讀的那本書,和現在讀的這本完全不同,那麼,你是根據什麼原則選擇書籍的呢?”
愛迪生又十分認真地回答:“我是按照書架的次序來讀書的,因為我想把圖書館裏所有的書全部讀完。”
那人聽了以後對愛迪生說:“你這種刻苦讀書的精神讓人很感動,誌向也很遠大。可是,書海浩瀚,學海無涯,世界上所有的科學知識你能全部掌握嗎?你就是天天讀,用盡一生的精力也讀不完啊!你應該先列出一個讀書計劃,有目的地選擇一二類書籍,把它們讀精、讀透,如果有時間再讀其他的書。這樣讀書你才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愛迪生聽了這一番教誨,心中幡然醒悟,從此之後他改變了這種不加選擇的讀書方式。專讀機械、物理方麵的書籍。定向讀書,讓他掌握了係統而紮實的知識,最終也使他成為一名偉大的發明家和科學家。
愛迪生之所以能夠成為發明家,除了他過人的勤奮之外,與他的讀書方法也不無關係。一個人的成就大小與他所掌握的知識是分不開的,但是知識的攝取也要講究一定的方法,因為一個人不可能把天下所有的知識都學完,隻有在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的基礎上才能事半功倍地學習。如果愛迪生是一個天才,那麼我們每個人也都是一個天才,我們與他相差的隻不過是勤奮和方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