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1、唐代傳奇中的狄仁傑

唐代是我國傳奇小說獲得重大發展的曆史時期,湧現了一大批具有比較完備的藝術形式和比較廣闊的社會生活內容的優秀作品唐代又是民間神靈崇拜十分興盛的一個時代,這種崇拜構成了唐代民俗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在這類文學作品中,主人公往往實有其人,有出身來曆,以生動的、逼真的文學形象而出現。這類作品大致可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某些作品原本是流傳於民間的奇聞異事,後來經文人們整理並記錄下來;另一種是在民間神靈崇拜故事的啟發一「,利用這些素材由文人再創作出的傳奇小說作品。有關狄仁傑的傳奇小說即屬前一種情況,以他的事跡為題材的完全意義的文學創作,那還是明清時期的事情。

這種情況的出現,是唐代民間廣泛流傳狄仁傑奇聞異事的真實反映。由於狄仁傑為官清正,愛民如子,娠濟災荒,減免賦稅,發展生產,為百姓做了大量的好事,且不畏鬼神,焚毀淫祠,反對弊俗害人,他的這些行為都深為廣大人民所敬仰,當流傳著的他的事跡和當時的民俗文化相融合時,便產生了有關他的帶有神異色彩的傳奇故事。從流傳下來的有關狄仁傑的傳奇看,大體上可分為四類情況:第一類情況是反映他任地方官時,為百姓愛戴與敬仰之事。第二類情況,反映的是他不畏鬼神、焚毀淫祠等事第三類是有關宿命論題材的故事。第四類是有關狄仁傑後世子孫的傳奇故事。現分將這些作品介紹如下:

王仁裕的《玉堂閑話》載:魏州南郭狄仁傑廟,即生祠堂也。天後朝,仁傑為魏州刺史,有善政,吏民為之立生祠。及入朝,魏之士女,每至月首,皆詣祠奠酸。仁傑方朝,是日亦有醉色。則天素知仁傑初不飲酒,潔之,具以事對。天後使驗問,乃信這是一個背景完全真實的傳奇故事,狄仁傑任魏州刺史、魏州人為其修建生祠,這座祠堂位於魏州城南,這一切都是真實的。唐製,每月朔(初一)望(十五日)要舉行大朝會,凡九品以上在京文武職事官都要人官朝參,狄仁傑作為朝廷重臣自然不能例外。敵事說每月首(初一)祭奠時,狄仁傑麵帶醉色,被武則天發現,從時間上看兩者是相吻合的,說明故事的創作者是熟悉朝廷製度的,這都是文人整理加工的結果。敵事的主要情節神異色彩頗濃,在今天看來不可相信,在當時人來看卻是真實可信的。這個故事是對狄仁傑不凡政績的讚頌,反映了廣大百姓對這位治世賢臣的懷念之情。

有關狄仁傑的傳奇作品最多的還是反映他不畏鬼神,反對淫祠陋俗的故事,盡管情節各不相同,背景頗有差異,但它們所反映的主題思想卻是完全一致。下麵試舉幾例:

則天時,狄仁傑為寧州刺史。其宅素凶,先時刺史死者十餘輩。(仁)傑初至,吏白官舍久凶,先後無敢居者,且棒荒棘毀,已不可居,請舍他所。(仁)傑曰:“刺史不舍本宅,何別舍乎裏”命去封鎖葺治,居之不疑。數夕,詭醫奇異,不可勝紀。(仁)傑怒謂日:“吾是刺史,此即吾宅,汝曲吾直,何為不識分理,反乃以邪憐正!汝若是神,速聽明教;若是鬼魅,何敢相幹!吾無懼汝之心,徒為千變萬化耳。必理要相見,何不以禮出耶?”斯須,有一人具衣冠麵前日:“某是某朝官,葬堂階西樹下,體魄為樹根所穿,楚痛不堪忍。頃前數公,多欲自陳,其人輒死,幽途不達,以至於今。使君誠能改葬,何敢遷延至此。”言訖不見。明日,(仁傑)令發之,果如是言,乃為改葬,自此絕也。

這也是一篇背景真實的故事。狄仁傑在武則天統治初期,從度支郎中任上被派往寧州任刺史。在這裏他安撫諸族,約束官吏,革除積弊,發展生產,當地百姓立碑文,以頌其德。

這個故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它反映的實際是古代的喪葬習俗問題。中國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葬地的選擇,唐人認為墓葬之地選擇得是否得當,直接關係到後世子孫的禍福安危,因而對這個問題卜分重視。當時已經有了專門為人們相地脈、看風水、定墓向的所謂葬師,高官貴人之家有喪葬之事時,往往也請葬師選擇墓地。寧州官舍作祟的鬼魂,因葬地不當,被樹根所穿,自然不得安寧,鬧得官舍也成為凶宅。關於凶宅的觀念,早在唐以前就已產生了,在唐代更加普及,這一點從《太平廣記》所收錄的大量有關凶宅的故事中可以得到證實。這種觀念不僅中國有,世界許多國家也同樣存在。在中國有關凶宅的說法非常多,除了鬼魂神靈引起的外,宅址不當,門向不對,修建無方,不講禁忌等,都可能形成凶宅。這一切在今天看來毫無道理,在當時卻有它存在的特殊理由和合理性,並為人們虔誠地信奉和順從,說到底這些都是曆史時期民俗生活的表現,不能簡單地予以全盤否定。這個故事對狄仁傑不畏鬼神的形象給予了十分生動的刻畫,著重強調了邪不壓正的道理,實際土是對現實官場中不向邪惡勢力妥協的狄仁傑的讚頌。這個故事出自《廣異記》,撰者戴孚為肅宗、代宗時期人,這時距狄仁傑去世已七八十年時間,他不畏鬼神,焚毀淫祠的事跡也已為天下人所熟知,因此這個故事以他為主人公也就不難理解了。

《廣異記》還記述了一個有關狄仁傑的故事,全文如下高宗時,狄仁傑為監察禦史,江嶺神祠,焚燒略盡。

至端州,有蠻神,仁傑欲燒之。使人入廟者立死,仁傑募能焚之者,賞錢百千。時有二人出應募,仁傑問往複何用?人雲:“願得款碟”仁傑以與之,其人持往,至廟,便雲有款,因開以入,宣之,神不複動,遂焚毀之。其後仁傑還至汁州,遇見鬼者曰:“侍禦後有一蠻神,雲被焚舍,常欲報複”仁傑問:“事竟如何屍見鬼者雲:“侍禦方須台輔,還有鬼神二十餘人隨從,彼亦何所能為。久之,其神還嶺南矣”。

這個故事描寫的是垂拱四年(688)狄仁傑奉命南下撫南巡察,焚毀大批淫祠時的一次經曆,因此故事說此事發生在高宗時是不對的,應在武則天時期。當時狄仁傑的官職是江南巡撫大使,而不是監察禦史,地位比監察禦史高得多。《廣異記》。

的撰者戴孚是科舉出身,對本朝製度和曆史不會不熟悉,他之所以仍然這樣記述,是因為這不過是奇聞異事,並非信史,不必著意加以糾正。

還有一則故;唐代州西十餘裏,有大槐,震雷所擊,中裂數丈,雷公夾於樹間,吼如震。時狄仁傑為都督,賓從往觀,欲至其所,眾皆披靡,無敢進者。仁傑單騎勁進,迫而問之。乃雲:“樹有乖龍,所由令我逐之,落勢不堪,為樹所夾。若相救者,當厚報德。”仁傑命鋸匠破樹,方得出。其後吉凶先報命。代州,治今山西代縣。查狄仁傑生平,並未見到他在這裏任都科的記載,大約因為他是河東(山西)人,又以不畏鬼神而著稱於世,故當時的人們遂將這個故事加在了他的頭上。風雨雷電之神都是我國古代人民最崇拜的自然神,唐人也不例外,但他們對雷公(神)似乎更為青睞,也更加敬,除了他的自然屬性外,唐人認為雷公嫉惡如仇,富有正義感,能夠懲戒惡人或不孝之人,這些品格都是人們敬畏雷公的根本原因因而在唐代小說中有大量的雷公擊斃惡人、奸人的故事,對弓-跋的藩鎮也不放過,《宣室誌》就記載了乎盧節度使李師道謀圖不軌,興建宮室,被雷震擊傾屺,“了無遺燼”,李師道最終難逃誅戮而死的命運的故事。

由十當時人賦子了雷公這此品格,所以雷公在人們看來自然是正義之神,是所謂正神、好神。這樣的神遇難需要有人去救,那麼什麼樣的人能夠充任這個角色?奸候之人顯然不行,必須是為人剛正、嫉惡如仇、具有和雷公相似品格且有較高的聲譽的人,這樣才能和雷公這樣的正義之神般配。又由於雷公性格剛烈,為人們所敬畏,所以承擔這個角色者又必須膽略過人,不畏神靈,狄仁傑正好具有這兩個條件,所以故事的創製者便選中了他。從這一點可以看到古代的人們在創造文化過程中的心理活動狀況,同時也可以看出狄仁傑在唐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以及人們對他的敬仰之情。

唐人呂道生的《定命錄》記載了狄仁傑的一則故事,宿命論色彩頗為濃厚,為了全麵地反映狄仁傑在唐代傳奇中的形象,還是將其全文錄之如下:

唐狄仁傑之貶也,路經汁州,欲留半口醫疾,開封縣令霍獻可追逐當日出界。狄公甚街之。及回為宰相,霍已為郎中,狄欲中傷之而未果。則天命擇禦史中,,凡兩度承旨,皆忘。後則天又問之,狄公卒對,無以應命,惟記得霍獻可,遂奏之,恩製除禦史中垂。後狄公謂霍日:“某初恨公,今卻薦公,乃知命也,豈由於人耶?”。

霍獻可與狄仁傑結怨,完全是出於政治原因。狄仁傑為官剛正,不與武氏諸王為伍,深為諸武所忌,霍獻可投靠武承嗣,自然對狄仁傑不會客氣。長壽元年(692)狄仁傑受酷吏陷害,從宰相位上被貶為彭澤縣令,當時霍獻可已任禦史,受武承嗣指使上殿叩首苦爭,要求一定將狄仁傑處死,沒有得逞。所以兩人關係如同水火,且霍獻可為人鄙劣,生性殘暴,是武則天時期的著名酷吏之一,殺人無數,這樣的人狄仁傑如何會推薦他任要職?何況禦史中承是執法之官,權任頗重,狄仁傑推薦他任此要職,豈非為虎添翼?以狄仁傑的性格寧肯憐旨,也不會做此為正人君子所不齒之事。狄仁傑一生兩次擔任宰相,第一次在天授二年(691),次年被貶,這期間霍獻可任殿中侍禦史。第二次拜相在神功元年(697),這時霍獻可已經是禦史中了。故霍獻可任此官與狄仁傑無關,很可能是武承嗣等人從中推薦的結果,《定命錄》的記述並不可信宿命論的觀念在中國由來已久,並非產生於唐代,但是在唐代流行更為廣泛。

《定命錄》所收故事全都是宣揚這種觀念的,原書共1卷,已佚,後由呂道生輯補為3卷,僅《太平廣記》就收錄該書故事62則,對後世影響不小。《定命錄》宣揚人生曆程中所遇的一切都是命運所注定的,非人力可以改變的,即使像狄仁傑與霍獻可這對政敵,當命中注定霍獻可要當禦史中承時,狄仁傑盡管高居相位,位高權重,也無法阻止,甚至還要充當促成此事的推薦者。因此,這種觀念的消極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對社會和人們的思想都產生了很不好的影響,不利於社會的發展與鼓勵人們奮發向上的精神唐代傳奇中關於狄仁傑後世子孫活動情況的記述,見之於康驕的《劇談錄》,篇幅較長,情節曲折、生動,是一篇難得的佳作,全文如下:

唐會昌中,北都晉陽令狄惟謙,仁傑之後,守官清,不畏強禦。屬邑境亢陽,自春祖夏,數百裏田,皆耗,禱於晉祠,略無其應。時有郭天師,即並州女巫,少攻符術,多行厭勝。監軍使攜至京國,因緣中貴,出入宮掖,遂賜天師號、旋歸本土。全日:“若得天師一至晉祠,則不足憂矣。”惟謙請於主帥,初甚難之,既而敦請,主帥遂親往迂焉。巫者惟惟,乃具車輿,列旅蓋,準謙躬為控馬。既至祠所,盛設供帳,馨折庭中。翌日,語惟謙曰:“我為爾飛符上界請雨,己奉天帝命,必在至誠,三日雨當足矣,由是四郊士庶雲集。

期滿無徽。又日:“災診所興,良由縣令無德。我為爾再告天,七日方合有雨。”惟謙引罪,奉之愈謹。竟無其效,乃驟欲入州。複拜留日:“天師已為萬姓來,更乞至心祈請”俘然而看日:庸瑣官人,不知天道,天時未肯下雨,留我將複奚為?”乃謝日:“非敢更煩天師,埃明相餞耳”於是宿戒左右“我為巫者所辱,豈可複言為官耶!話旦有所指揮,汝等鹹須相案。是非好惡,予自當之”追,時門來開,郭已嚴飾歸騎,而狄酒般供設,一無所施。郭乃坐堂中,大態訶貴,惟謙遂日“左道女巫,妖惑日久,當須斃在此日焉敢言歸”。

叱左右,於神前鞭背二十,投於漂水。祠後有山,高可十丈,逮命設席焚香,從吏悉皆放還,答芳立其上。於是闔城駭愕,雲邑長杖殺天師。馳走紛紜,觀者如堵。時沙石流爍,忽起片雲,大如車蓋,先覆惟謙立所,四郊雲物會之,雷數聲,甘雨大浙,原野無不房流。士庶數千,自山擁惟謙而下。州將以殺巫者,初亦怒之,既而精誠感應,深加歎異,表列其事。詔書褒異雲:“惟謙劇邑良才,忠臣華宵,睹茲天厲,將瘴下民,當請禱於晉祠,類投巫於鄴縣。曝山椒之畏景,事等焚軀;起天際之油雲,情同剪爪。遂使早風潛息,甘澤旋流。昊天猶監克誠,予意豈忘褒善。特頒朱線,傅耀銅章。勿替令名,更昭殊績乃賜錢五十萬”。

唐人對巫術、方士之類還是比較相信的,連皇帝也不例外,《舊唐書·德宗紀》記載了貞元十五年(799)四月,德宗令巫師施法術祈雨。狄惟謙盡管為官清正廉明,也不能擺脫這種觀念的影響,當他看到早情嚴重時,先是到晉祠禱告,無效,又聽說郭天師巫術靈驗,便親赴節度使處敦請,經再三請求,節度使才同意出麵請天師赴晉祠祈雨。接著又寫狄惟謙如何虔誠,如何殷勤。當第一次祈雨失敗後,他竟引罪自咎,“奉之愈謹。”直到女巫析雨徹底失敗後,並急於溜之大吉時,狄惟謙才完全醒悟,決心將騙人的女巫置之死地。作品在前麵花如此之多的筆墨渲染狄惟謙如何虔誠地求雨,一方麵是表現狄惟謙憂民之所憂的良吏形象,另一方麵也起到了對後麵處死女巫行動的鋪墊作用,使整個故事顯得更加起伏跌宕。狄惟謙雖和當時的絕大多數人一樣相信巫術,但他的與眾不同之處,就在於一旦發現上當受騙時,能夠很快地覺悟,並立即采取斷然措施。

這則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巫術的不可靠、不靈驗,歌頌了狄惟謙憂國憂民的光輝形象。同時又對狄仁傑進行了讚揚,故事的首句就點明了狄惟謙是狄仁傑之後,在最後又利用皇帝的詔書再次提到狄惟謙是“忠臣華胃,睹茲天厲,將瘴下民”雲雲,是說狄惟謙繼承其祖關心民生之風,因而才能采取斷然措施,在表彰狄惟謙的同時又對狄仁傑進行了讚頌從民俗文化的角度看,這則故事有兩點意義值得注意。其一是從故事的主要內容看,顯然是受了戰國時西門豹“治鄴,故事的影響。對於這一點皇帝褒獎狄惟謙的詔書中,就明確地將他的這次行動與西門豹的業績進行了類比,“類投巫於鄴縣”。

一句即指此。皇帝詔書的本意是將狄惟謙與古賢酉門豹相提並論,意在讚揚狄惟謙,卻無意間指出了這則故事的文化淵源。

平心麵論,西門豹所遇的是土巫,無政治背景,西門豹又是當地最高長官,他處死巫師不冒任何風險。麵狄惟謙這次卻不同了,他麵對的女巫有皇帝賜予的天師稱號,又有在朝中擁有很大權勢的宦官的支持,在地方上有節度使的支持,故狄惟謙此舉風險很大,沒有一定的膽略是不敢有所舉動的。其二,這則故事與原始的“犧牲,觀念有關。卜引阜帝詔書中“爪”的典故,是指上古時代,商湯求雨時曾剪(斬截)甲爪親禱丁桑林的故事。詔書把狄惟謙鞭撻女巫並投於水中比喻為商湯剪爪,實際卜也就是承認把女巫充作了供奉上天的犧牲。表明唐人以巫術求雨的活動,與上古神話傳說有淵源卜的潛通,使我們感受到古代民俗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以及它同傳奇文學難以分割的因緣關係。

通過以上介紹,可以明顯地看出唐代傳奇中的狄仁傑形象與社會生活中的狄仁傑並不相悖,由於文學手法的運用,使狄仁傑的性格更加鮮明,形象更為完美。這是唐人在尊重人物原型基礎上,從民俗文化的角度對其敬仰的名人進行的文學再創作。盡管這些創作還是初步的,沒有擺脫異事奇聞記事形式的影響,但必定為後世尤其是明清時期以狄仁傑為題材的文學創作開創了道路。

2、明代戲曲中的狄仁傑

明代雖然出現了湯顯祖這樣傑出的劇作家,作家和作品的數量也不算少,但就其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來看,還趕不上兒代雜劇。《蛋大明律》“禁止搬做雜劇律令”條規定:“凡樂人搬做雜劇戲文,不許妝扮曆代帝工後妃,忠臣節烈,先聖先賢像,違者杖一百。”這樣就嚴重製約明代戲曲的正常發展。

到明朝中後期,隨著文禁的鬆弛,戲曲創作才繁榮起來。這一時期朝中政治鬥爭愈米愈激烈,權臣專權,宦官跋息,社會矛盾也趨激化,一批劇作家開始關注國家與社會的命運,在作品中越來越多地表現出優國憂民的思想傾向,鞭撻奸候與邪惡勢力,歌頌忠臣義士,影射朝廷政治。以狄仁傑事跡為題材的戲曲作品,就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誕生的。現能知道的這類題材的作品僅一部,這就是署名金懷玉輯的丈狄梁公返周望《雲忠孝記》,簡稱《忠孝記》,共38出,是一部比較長的戲曲作品,。作品從家門始末寫起,到金榜題名,最後為返周為唐,完名全節,基本概括了狄仁傑一生的主要事跡,比較集中地反映了明人對狄仁傑達一曆史人物的評價與觀點。下麵分兒個方麵對這部作品作一介紹和評述:

一情節梗概

第一出家門始末

(何陋子)(末卜)景仰先賢模範,無非激勸人情。詞豔不關風化體,有聲曾似無聲。惟有忠良孝友,知音人耳堪聽。

內班子弟聽著,今日搬演哪朝故事?(內應介)《狄梁公忠孝記》。

劇演唐臣故事,河陽狄氏懷英。千古口碑傳政績,流風遺愛何深。試看瞻雲轉日,委然殊絕完人際明良君臣一德,圖家慶父子同科。

作師保宮牆春滿,居輔相鼎調和。

按:以上全文抄錄了第一出的全部文字,目的使讀者能完整地看到明代南戲(傳奇)的基本形式。其特點是在音樂上雜用北曲和南曲的牌調以至於大量吸收民歌和另創新調,在語言上使用方言、口語以至於驕儷經史之文,開場采用末色作報幕的形式,每出結束皆有4句七言詩。以下各出隻作情節梗概介紹。

第二出天恩存問

介紹了狄仁傑全家人的情況,父親進士出身,累官至節度使,致仕在家閑賦;母親為浩命夫人,依然健在;狄仁傑的妻子陳氏,德容兼美;兒子狄光嗣,學識過人,在鄉試中已奪秋魁。狄仁傑,字懷英,河陽人氏,已為舉人,尚未參加朝廷會試。這一天正值狄老爺與夫人壽誕,皇帝降詔撫慰,全家人歡聚一堂,共享天倫之樂第三出義方庭訓京兆人鄭宗質,父親曾任為刺史,不幸早亡。其母矢誌守節,曆盡艱辛將鄭宗質撫養成人,並考中舉人。由於鄭母年老,鄭妻已亡,隻有一女尚未嫁人,家境貧寒,鄭宗質不忍拋離老母孤女,不願進京赴考。鄭母教訓兒子立誌四方,赴京參加會試。莫要辜負高堂之心。

第四出與聖賢對

仙女素娥赴蟠桃大會,從狄府花園上空經過,見月白風清,風景幽雅,遂下來賞玩片時,不料誤闖狄仁傑書房。狄仁傑以為是花妖前來調情,大聲嗬斥,素娥說明情況後,贈12字真言,然後飛上雲頭離去。這一夜河陽城中小偷何小子被官府捕吏追趕.見狄仁傑書房門未關,逃人躲藏。捕吏追來詢問,狄仁傑讀書興頭正濃,無暇接待俗吏,捕吏不敢打擾遂離去。何小子感謝狄仁傑救命之恩,表示願意聽從仁傑勸告,改邪歸正,仁傑贈銀數兩,要他做些小生意度日。

第五出催赴春鬧

會試臨近,狄仁傑為了盡孝,不願拋卻雙親人京赴試。經過父母的苦心教誨,妻子的勸告,狄仁傑父子遂赴京求取功名。何小改名戚廉史,前來送行,未得趕上,卻撿到他們遺失的順袋,為報恩長途跋涉尾追送.第六出他鄉遇故狄仁傑、狄光嗣父子在赴京途中偶遇鄭宗質,交談甚為投機,遂結伴而行。晚上投宿時發現順袋丟失,狄府家人以為店家偷去,正在爭吵時,戚廉史趕到,化解了一場誤會。狄仁傑遂留他多住數日,待會試結束再返回河陽第七出力主燕縈自從丈夫、兒子離家赴京後,仁傑之妻陳氏每日雞鳴下床,親自操持家務,侍候公婆。同時又思念丈夫、兒子,盼望他們順利考取功名,早日回家團聚第八出金榜題名。

皇帝命已經退歸林下的閻立本和閑仁基主持這次會試。狄仁傑、狄光嗣、鄭宗質三人,都順利地通過考試,靜候佳音。

第九出二部分顏

會試後,閻立本因不滿武則天與唐高宗並稱二聖,遂勸閑仁基不要貪戀富貴,與他一起仍然同歸林下。仁基表爾早有此意。誰知皇帝下詔任命閣仁基為春官司成,仁基大喜,不與閻立本招呼,便急急人朝謝恩去了。閻立本大為惱火,遂與閱仁基絕交,正好皇帝任命他為天官家宰,地位比仁基還高,便不再推辭,欣然任去了。

第十出畢露肝朋

在等候金榜公布之際,鄭宗質向狄仁傑講述了自己幼年喪父,中年喪妻,家中隻有老母孤女相依為命的家庭情況,狄仁傑深表同情。不久,傳來消息狄光嗣高中狀元,仁傑、宗質皆中進士,光嗣與仁傑留京城任官,鄭宗質受命出使遠方。鄭宗質因老母無人奉養,不便遠行,決意辭官返家。狄仁傑父子見狀,打算上書為鄭宗質請命第十一出曲全友義。

閻立本自充任吏部尚傳後,由十對闊仁基心口不一的不滿,多次拒絕了他的求見。這天狄仁傑前來求見,表小願意代替鄭宗質出使遠方,以便使他能奉養老母。狄仁傑的行為深深感動了閻立本,他主動反省了自己因小忿與閨仁基不和的行為,答應不派鄭宗質出使,要狄仁傑仍居舊職。這時閨仁纂又一次求見,閻立本以酒相待,二人和好如初第十二出采族供親。

自從鄭宗質赴京趕考以來,鄭家生活更加困苦,鄭小姐每口拾采供養奶奶,勉強度日,日外出采時,碰到鄭宗質派來的送信人,得知父親高中,鄭小姐欣喜異常,急忙回家告知奶奶,鄭母十分高興。

第十三出陽關錢別

鄭宗質離京赴任所,狄仁傑父子置酒相送。鄭宗質為感謝狄仁傑,提出願將女兒嫁給狄光嗣為妻,狄仁傑也早有此意,遂命狄光嗣脫下錦袍作為聘禮,然後依依不舍,相別而去第十四出泥金捷報在狄府上下盼望佳音早傳之際,狄仁傑派回送信的人趕到河陽,帶來父子雙雙高中的消息。狄府一片歡笑,設宴相慶。

第十五出望雲思親

不久,狄仁傑因得罪朝中權貴,被派往外地任官。途經太行山時,他徒步登上峰頂,遙望白雲下麵的家鄉,懷念父母、妻子,不覺淚沽衣襟,發出了“忠與孝原非一遍,子和臣情難兩全”的感慨。

第十六出貌似蓮花

武則天要群臣各舉薦一名堪任殿中侍禦史的人才,左相錢嬌,右承相婁師德以及閻立本、閣仁基等人,共同舉薦了狄仁傑。武則大遂命將狄仁傑召回朝中。退朝後,武則天宣國師薛懷義到沉香亭講經,命張易之、張昌宗與武三思到則天樓侍宴。武則天與眾人飲酒觀賞蓮花。武則天稱讚張昌宗貌似蓮花、豐采逼人,武二思獻媚地說:“六郎比玉香尤勝,比花語更真,還是蓮花似六郎,”並讓宮人摘取一枝比試。武則天大悅,眾人暢飲,大醉而罷第十七出與民除害。

狄仁傑在並州任法曹參軍,掌管刑罰,他清正廉明,執法公平,為百姓所稱道。有人告訴他離城數裏有一神,甚是靈驗,新官到任,都要前去祭奠,不然則降災禍。狄仁傑認為直者為神,強迫人祭祀者為私,判斷定是妖。眾人苦勸,狄仁傑不得已隻好前去祭祀,暗中卻在酒壇裏放人了雄黃,然後帶了祭品前往神廟。原來是條蛇精作怪,它吃了祭品,喝了雄黃酒後,藥力發作,現出原形,被狄仁傑一劍斬斷,為民除了一害。接著下令把境內淫祠全部燒光。這時聖旨到,宣狄仁傑回朝任殿中侍禦史。

第十八出抗節不阿

左永相錢嬌與狄光嗣在通明殿值班,碰到國師薛懷義從這裏經過,錢嬌認為皇家禁地並非寺廟梵宇,豈容淫僧隨意往來.遂土前揪住薛懷義一頓痛打。薛懷義不服,二人麵見武則天評理。武則天遂召集群臣商議如何處理此事。眾人皆不敢言,惟禦史狄仁傑認為錢嬌忠直,薛懷義妖僧應當重罰。武則天不聽,命薛懷義出居汾陽宮演習法事,命武三思整修道路,準備前往行香。武三思因車駕要經過拓女祠,此神利害,準備另開一道繞開此祠,狄仁傑擔心擾民,認為天子出行拓女何懼之有,不必另開道,並推薦將軍權善才負責整修道路。

第十九出力救無辜

將軍權善才在整修道路時,誤砍了禁苑的柏樹,被宦官告發,武則天命狄仁傑監斬。狄仁傑認為權善才砍樹是武三思指使,且為一株樹麵斬一將軍,用法不當,力諫不殺。武則天接受狄仁傑的勸諫,從輕發落了權善才。

第二十出南越起兵

南越王因不滿武則天大封武氏子弟為王,幽禁唐高宗之子,起兵勤王,欲“斬長鯨掃除官禁之灰”,率大軍東征。

第二十一出奉救招安

南越王起兵的消息傳到京城,武則天召集群臣商議對策。

宰相張輔國主張發兵征討,狄仁傑認為如出動大軍征討則江南百姓必遭兵火摧殘,主張遣使招安。武則天決定雙管齊下,一麵任狄仁傑為江南巡撫前往招安,又命張輔為元帥率軍守禦各關隘,招安不成則征討。

第二十二出乞恩歸養

鄭宗質老母患病初愈,鄭小姐孤身支撐度日如年。忽聽敲門聲,開門一看,見一位青年官長送來書信和銀兩。拆信一閱,原來是夫婿狄光嗣到門前,鄭小姐嬌羞挽,老夫人喜歡無限。

第二十三出巡撫江南

狄仁傑奉救巡撫江南,百姓歸心,紛紛革食壺漿迎接朝廷使臣,南越王見人心向化,知道大勢已去,逃往海島藏身。狄仁傑見江南局勢已經平穩,遣人送文書給張輔國通報情況。

第二十四出埔屠城

張輔國收到狄仁傑的文書後,認為自己擁兵十萬卻無寸功,下令逢人則殺,遇城即屠,以為自己戰功第二十五出麵叱奸邪?狄仁傑得知張輔國濫殺無辜的消息,十分氣憤,遂趕去攔住大軍去路,阻止繼續殺戮百姓。他當麵痛斥張輔國禍國殃民,天地不容,恨不能碎其首,裂其身,為被殺百姓申冤第二十六出洞房花燭。

狄光49回到河陽,拜見祖父、祖母及母親,告知已聘鄭氏之女的消息,全家十分高興。鄭宗質老母攜帶孫女送親到狄府,府人出迎,當天舉辦婚禮,將佳兒佳婦送人洞房。

第二十七出削心例領

張輔國為狄仁傑痛斥,懷恨在心。回到京城,謊奏征討南越王大勝,賊首逃遁,逆民不服,故派兵鎮壓,又誣陷狄仁傑假招安,私放縱。這時鄭宗質在朝任拾遺,出麵極力為狄仁傑辯護,於是武則天從輕將狄仁傑貶到昌平任官。

第二十八出欽取回朝

狄仁傑在昌平任刺史,遇一老婦申冤,經詢問,方知當地有虎危害百姓,老婦兒子進山砍柴被虎咬死。狄仁傑認為老虎傷人,是上地神放縱的結果,下令毀像焚廟。土地神恐懼,遂牽虎到州衙投案,讓狄仁傑殺虎償命。狄仁傑饒恕了老虎,告誡它不許再傷人,要其每天捕一獸,供養老婦,老虎點頭同意。狄仁傑的仁政傳到京師,武則大賜予錦袍,以彰其德,並召回京師另委重任。

第二十九出九月梨花

重陽節武則天在披香殿設宴,與群臣同樂。這時禦苑梨花盛開,眾人皆稱祥瑞,紛紛進賀。獨狄仁傑不賀。武則天詢問緣故,狄仁傑認為深秋季節不是梨花開放的時節,這是陰陽反常,氣序逆行,故不敢賀。武則天認為狄仁傑持守剛正,言辭懇切,乃宰輔之器,遂拜為左,相。武則天十分高興,認為宰相已得其人,惟侍中沒有稱職者。武三思告說太子監國時已仃韋玄暉為待中了,武則天認為外戚不應任此職,武三思乘機從中挑唆,使武則天把太子貶為廬陵工,囚禁於房州,命武三思監送第三十出帝在房州太子恐武三思在前往房州的途中加害,求救於狄仁傑。狄仁傑派權善才沿路護駕,使武三思無法下手。到房州後權善才告別太了返回京城,武三思又想乘機加害,天帝命仙女素娥下界保護。素娥化作美女戲弄三思,使他整天昏天黑地。

第三十一出妖不勝德

武則天放逐太子後,建立武氏七廟,改唐為周。麵對這種局麵狄仁傑憂心似焚,為了摸清武氏家族的下一步打算,遂假借祝賀武三思新獲美妾之機,到其府上以探虛實。狄仁傑的到來,使武於思喜出望外,盛情款待狄仁傑,並請新獲小妾出來相陪。這位美妾就是素娥,她為了出武三思的,敵意不出來見客。武三思親自去請也不能如意,狄仁傑見武三思連一位侍妾都無法對付,知道他無能為,遂放心地告辭而去。

第三十二出賓王傳檄

眉州節度使李敬業不滿武則天囚禁太子,建立大周,令鑫軍駱賓王傳撇於諸州,共舉義兵,討伐武周。

第三十三出敬業孤忠

大將軍李孝逸接到傳檄,心想李敬業不嫻軍事,難以成大事,決定按兵不動,待李敬業大軍到來時,乘其不備,一鼓擒獲。李敬業不聽駱賓王的勸告,貿然進兵,被李孝逸戰敗,屍積如山,片甲無還第三十四出桃李公門狄仁傑見李敬業起兵失敗,不勝悲痛。他召集敬暉、張柬之、袁恕己、崔玄暉、桓彥範等人,到狄府共商扶助唐室的大計。正好有中使到狄府宣仁傑人宮,見眾人齊集於此,說天下桃豐盡在公門。狄仁傑見狀,趕緊用話遮掩過去,以免引起懷疑第三十五出夢詳鸚鵡。

武則天夜夢一隻鸚鵡兩翅折斷,獨立危枝,不知主何吉祥,遂命大請狄仁傑人宮解夢。狄仁傑解釋說:“鸚鵡指子母武姓,子乃母之翼,母失其子,如鳥失其翼。”並乘機勸武則天召回廬陵王,認為武三思不可靠,不能立為太子,且子與侄哪個更親,武則天認為狄傑所言有理,命宣張昌宗、武三思人宮與狄仁傑雙陸,賭輸贏以決天意。結果,狄仁傑連勝昌宗、丫思。武則天見大意如此,遂秘密派人星夜赴房州接廬陵王回京第三十六出複召廬陵。

廬陵王在房州提心吊膽,不知何日大禍將至,突然母後派人來接,喜出外,星夜趕回京師,人宮晉見母後第三十七出返周為唐。

武則大見到廬淩土後,對他說你知道因何要召回你?這都是宰相狄仁傑力諫的結果。一會兒狄仁傑人宮求見,武則天故意對他說:我七廟已立,九鼎告成,卿再苦諫也無益。狄仁傑不知廬陵王已經召回,以為武則天又變卦,遂苦苦進諫,表示臣裂膽碎首也不敢從命,如以臣言為逆,請賜臣一死。武則天見狄仁傑動了真氣,深為感動,叫出廬陵王與狄仁傑相見。武則天頒詔,中宗複位,封狄仁傑為梁公,食邑萬戶,子狄光嗣為相,母妻皆封夫人。狄仁傑不為利祿所動,要求致仕歸田,奉養雙親。武則天準奏,中宗親自將狄仁傑送出京城第三十八出完名全節,在大雪紛飛、天寒地凍時節,狄仁傑在鄭宗質的陪同下回到了闊別已久的故鄉。狄府內外片歡欣的氣氛,狄仁傑與親人一相見,並將鄭宗質介紹給父母、妻子,闔府歡聚,從此歸隱林下,安度餘年。

二藝術評價

而論,《忠孝記》的藝術水準的確很一般,在明代戲曲作品中它的藝術成就不僅無法和湯顯祖的《牡丹亭》、《紫釵記》等相比,就是和稍次一些的作品也不大好相提並論,如孫抽的《琴心記》、朱鼎的《玉鏡台記》、木石山人的《金環記》。

在思想性與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忠孝記》也有不少局限性,作品的思想主要是宣揚忠孝觀,基本上是按照史料的記來表現狄仁傑的思想活動;對主人公形象的塑造過分拘泥於忠與孝兩個方麵,對於夫妻感情、父子關係的處理太簡單化,著墨太少,致使狄仁傑的形象缺乏血肉,不夠豐滿,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整部作品的藝術感染力。烏然這部作品也不是一無是處,它還有不少成功的地方,卜麵分幾個方麵探討這些問題:

《忠孝記》在文采方麵固然比不上《牡丹亭》等明代戲曲作品中的佳作,但也有不少曲子寫得頗為傳神,如第五出催赴春鬧中,狄仁傑的父母督促狄仁傑與狄光嗣赴京參加科舉考試,求取功名,而狄仁傑因父母年老不願遠行,狄仁傑的妻子為了丈夫與兒子的前程,也動員他們赴試,但又不忍夫妻、母子分離,有兩支曲子將她這種心理刻畫得非常透徹:

(前腔)晨昏定省,我自為看承。當奮發莫巡,杏花零落,馬蹄馨踐,瓊林十裏,紅塵換荷衣,瞥身報泥金。早附平安信,向頭泣表陳情,始能全子職臣倫)(前腔)我終朝引領,倘成名歸鞭須整。燈陪離婦影,漏滴斷腸聲.我豈忍分鶯鏡。宮花祈並采,雁塔望聯登,您客路形單.我香閨夢冷。

這兩支曲子采用直述的寫法,坦露狄仁傑妻在這個問題」的態度,它的特點並不全在於文采,而在於對人物心理活動的準確把握和細致刻畫。自占以來大貴妻榮的觀念對人們影響很深,狄仁傑妻自然也不能超脫十這種觀念之外,所以她既曲作品中它的藝術成就不僅無法和湯顯祖的《牡丹亭》、《紫釵記》等相比,就是和稍次一些的作品也不大好相提並論,如孫抽的《琴心記》、朱鼎的《玉鏡台記》、木石山人的《金環記》。

等。在思想性與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忠孝記》也有不少局限性,作品的思想主要是宣揚忠孝觀,基本上是按照史料的記來表現狄仁傑的思想活動;對主人公形象的塑造過分拘泥於忠與孝兩個方麵,對於夫妻感情、父子關係的處理太簡單化,著墨太少,致使狄仁傑的形象缺乏血肉,不夠豐滿,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整部作品的藝術感染力。烏然這部作品也不是一無是處,它還有不少成功的地方,卜麵分幾個方麵探討這些問題:

《忠孝記》在文采方麵固然比不上《牡丹亭》等明代戲曲作品中的佳作,但也有不少曲子寫得頗為傳神,如第五出催赴春鬧中,狄仁傑的父母督促狄仁傑與狄光嗣赴京參加科舉考試,求取功名,而狄仁傑因父母年老不願遠行,狄仁傑的妻子為了丈夫與兒子的前程,也動員他們赴試,但又不忍夫妻、母子分離,有兩支曲子將她這種心理刻畫得非常透徹:

(前腔)晨昏定省,我自為看承。當奮發莫巡,杏花零落,馬蹄馨踐,瓊林十裏,紅塵換荷衣,瞥身報泥金。早附平安信,向頭泣表陳情,始能全子(職臣倫)(前腔)我終朝引領,倘成名歸鞭須整。燈陪離婦影,漏滴斷腸聲.我豈忍分鶯鏡。宮花祈並采,雁塔望聯登,您客路形單.我香閨夢冷。

這兩支曲子采用直述的寫法,坦露狄仁傑妻在這個問題」的態度,它的特點並不全在於文采,而在於對人物心理活動的準確把握和細致刻畫。自占以來大貴妻榮的觀念對人們影響很深,狄仁傑妻自然也不能超脫十這種觀念之外,所以她既染力。

第三十出帝在房州,也有一段寫得較好:

(普天樂)旅魂驚,鄉心老;鳥聲頻,人蹤少。回頭望,回頭望暗裏魂消,把龍樓鳳閣,鳳閣輕拋這一支曲子將中宗李顯前往房州的途中那種驚魂不定,憂心忡忡的心情,表現得細致真切。失去帝位的李顯,在發配途中惟恐發生不測之禍,膽顫心驚,隻求能保住性命,什麼宗廟社授、權力帝位全都顧不得了,這一切都在這短短的曲子中得到了真實表現,這種描寫與人物在當時環境中的心理活動是相吻合的。

在語言與音律上,《忠孝記》也有自己的一些特點。這部作品並不一味地拘於音律,更多地關注對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的描繪,隻要能更好地滿足劇情的要求或者有句子時,也不惜犧牲音律,這樣就突破了明代吳江派劇作家一味迫求音律整齊,不欲令一字乖律的樊籬,有利於劇作家自由思想的發揮在語言上更多地采用口語,極少使用四六句,顯得比較自由活潑,也有利於大眾的接受。這種平易近人的文風,盡管並非始於這部作品,但《忠孝記》的作者能堅持這樣做,也是難能可貴的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忠孝記》盡管存在著前麵所說的局限性,但是和史書所記載的人物原型相比較,還是有相當的提高。以主人公狄仁傑為例,為了突出其形象,作者從忠孝仁義四個方麵進行了塑造,力圖樹立一個具有傳統倫理綱常的完美的忠臣賢士藝術形象。作品從第二出起到第五出,花了大量的筆墨描述狄仁傑不願赴京參加科舉考試,主要是因為雙親年老,需要侍奉,突出的就是一個“孝”字。最後兩出寫狄仁喘疲雇,堪憐他暮景垂年,盼子兩眸穿。根據史實狄仁傑晚年時,其父母早已雙亡,《忠孝記》之所以這樣寫,就是為突出“孝”,而服務的。以孝子的形象開頭,又以盡孝於雙親結束,前後呼應,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狄仁傑更多的還是被作為忠臣形象而著意塑造的,所謂“忠”在作品中主要體現在忠於唐朝、反對武周土。第二_十出南越王起兵時宣稱:頗奈則天無道,穢德彰聞,賊之宗盟,委之重任,君之愛子,幽之別宮。續狗尾以命宮,爛羊頭而拜爵,流毒赤子,酞賜宗藩,我不先聲,禍必待斃。第三十出又借李敬業之,大罵武則天無道,惡極貫盈。吾欲援舉義旗,以清妖孽廠為了更進一步證明武則天的荒淫無道,還專門寫了“馬貌似蓮花”一出戲。總之作者運用一切手段來表現武則天的荒淫無道,這樣就為狄仁傑反對武周統治、恢複唐室,作了很好的鋪墊。武周統治既然無道,狄仁傑反對它自然就是正義的行動。

為了表現狄仁傑的忠臣形象,寫了他與張輔國、武三思的鬥爭,保護太子免遭暗害,最重要的還是他力諫則天,迎回太子,返周為唐。根據史實中宗恢複帝位是在狄仁傑死後,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才促成的,作者將此事改寫在狄仁傑生前,並由他一手促成,就是為了更好地突出他的忠臣形象,從文學藝術的角度看,這一改變是合理的,有利於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狄仁傑的“月仁”主要體現在如下兒件事上:第一件事是在並州法曹參軍任上,為民除害、智斬蛇妖、焚毀淫祠。在這出戲中狄仁傑對神宣稱:“尊神我與你職分陰教、陽教不同。所以為國為民則一。我若曠職,汝當擊之,神若無道,吾當毀之戶這一段話既體現了狄仁傑不畏鬼神的精神,又表現了他為國優民的高尚思想。”下令焚毀淫祠時,狄仁傑說:孔顏以道垂,明教惟德存,可見作者把狄仁傑這一切行動都視為推行“孔顏之道”,即大行仁政。對為官者而言,能在境內推行仁政,就是最大的“仁”。第二件事是南越王起兵時,狄仁傑擔心百姓遭受兵火摧殘,力主招安,並奉命巡撫江南,使大批白姓免受塗炭之苦。第三件事是狄仁傑為使被猛虎咬死兒子的老婦能夠老有所養,免去老虎的死罪,讓它每日銜一獸侍奉老人。

這種描寫固然頗具神異色彩,但在明代戲曲中卻是常見的手法,在科學技術十分落後的古代社會,其社會影響也是不可低估的對“義”的鼓吹在這部作品中占了相當的篇幅,作者通過一係列事件去塑造狄仁傑輕利重義的形象,如對河陽城中的慣偷何小子,狄仁傑沒有采取將他抓起來送官了事的簡單態度,而是苦日婆心池進行耐心勸導,使其改邪歸正。由於何小子家貧,為了防止他因無法生活而舊病複發,狄仁傑慷慨贈銀,讓他作為本錢去做生意。後來何小子果然改邪歸正,狄仁傑的義舉也得到報答,何小子千裏送順袋,使狄仁傑不至於因順袋丟失而喪失參加科舉考試的資格。狄仁傑最大的義舉就是幫助鄭宗質,此舉不僅使鄭宗質解脫了危難,而且也教育了閻立本與閨仁基,使兩人關係和好如初。

這件事本是有史實根據的,隻是作者為了情節和人物塑造的需要,將時間與相關人物略作調整,使情節更加緊湊,人物性格更加鮮明。對將軍權善才的營救,也是狄仁傑又一義舉。對權善才的拯救,使他成為狄仁傑手下的得力助手,在保護太順利抵達房州,防止武三思的陷害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總之,作者圍繞著以上四個方麵調動一切藝術手段來塑造狄仁傑的形象,力求完美高大,還是比較成功的,這是明代人對狄爪_傑尊崇和敬仰的表現,也是塑造狄仁傑藝術形象的一個初步嚐試這部戲曲中的其他人物大都是實有其人,如武則天、武三思、閻立本、閻仁基、唐中宗、權善才、李(徐勺敬業以及狄仁傑家庭中人。有些人物如鄭宗質原型是鄭崇質,張輔國原型是張光輔,南越王原型是唐宗室越王李貞等,真正虛構的人物極少,隻有鄭宗質女、何小子、仙人素娥等幾個人。這些人物盡管都是配角,也有塑造得比較好的形象。如狄仁傑妻和鄭宗質女,均各有一出戲專門表現她們的內心活動,第七出力主縈,專門寫狄仁傑妻在丈夫外出求官時如何操持家務、侍候公婆,又如何思念丈夫的情況。整出戲共用六支曲子來塑造她賢妻良母的形象,其中也不乏寫得好的曲子,如(院溪沙):“目斷雲山去路迢,煙波收盡少歸撓,安能期信似江潮。好景無多春欲去,殘紅成陣逐風飄,此時魂與落花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