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嫉妒心,說明孩子有向上的欲望,隻是他無法實現這種欲望,無法接受對手比他強的現實而已。父母教育孩子,應該讓他們學會尊重對手,學習對手的長處,彌補自身的不足。有嫉妒心理的孩子,渴望自強,但內心缺乏自信,容易找那個比他強的對手發泄,甚至做出一些為難對手、詆毀對手的舉動。
小蔓的好朋友小文作文寫得特別好,幾乎篇篇都是大家學習的範文。小蔓很不高興,覺得自己很沒有麵子,就經常當麵叫小文“大作家”、“小魯迅”,弄得小文很尷尬。小蔓還在背後對大家說:“她的作文我好像在哪兒看到過似的。她爸爸花錢請家教,是家教老師輔導她做的。”由於小蔓的話毫無根據,同學們都很反感她。小蔓和同學們的關係也由此變得很緊張。
媽媽得知這一切後,就很坦率地告訴小蔓,嫉妒別人是很痛苦的,心裏憎恨別人,又無法說出憎恨的原因,靠諷刺、背後說壞話來發泄,既不能減輕妒意,又不能阻礙人家進步,不過是自己折磨自己罷了。小蔓很快認識到了自身的錯誤,就按照媽媽所說的,努力去欣賞別人的優點,學習別人的長處,將嫉妒轉化為進取的動力。慢慢地,小蔓學會了尊重和讚揚對手,並開始注意對手取得成績的方法和訣竅。不久以後,小蔓的作文也被老師當作範文給大家學習了。
小蔓深有感觸地說,我們應該有進取心,但不能嫉妒別人,生悶氣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應該尊重對手,向對手學習。寸有所長,尺有所短,我們隻有尊重對手,承認並欣賞對手的優點,才能使自己進步。
嫉妒是一種不服、不悅、自慚與怨恨交織的複雜情緒,埋在心裏會折磨自身,表現出來會貽害他人,必須早日掐斷孩子心中嫉妒的根苗。
106.心胸狹窄隻會讓孩子一生痛苦
為了能同所有的男男女女和睦相處,我們必須允許每個人保持其個性。
——叔本華
看過 《三國演義》
的人都熟悉周瑜這個人物。他長得英俊瀟灑,又有將帥之才,就是這樣一位才華蓋世的人物,卻在向輝煌事業的奮進中,吐血身亡,英年早逝,留下了無盡的遺憾。他的過早死亡就是因為他的心胸過於狹窄。
一個人能否成就一番大業,很大程度上決定於他的氣量和胸懷。大器之才,從不會因為小事而浪費時間和精力,對於沒有價值的事不會耿耿於懷,他會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小器之才,對事對人多以自我為中心,率性而為,遇事不滿就牢騷滿腹,譴責他人,不肯聽從他人的忠告,缺乏接納他人的雅量,很難把時間和精力全部投入到事業中去。
心胸狹窄是當今社會許多孩子身上存在著的弊病。社會的環境和錯誤的教育方式,讓越來越多的孩子變得“小氣”了。通過報紙、電視和互聯網,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許多孩子因為心胸狹窄而走向極端的案例。
某校初一學生黃某,在上學的路上帶著“隨身聽”邊聽邊走,被路上一名同學開玩笑搶了去。黃某感到自己很沒麵子,第二天就糾集了兩個社會上的“朋友”,將那名同學的鼻梁打成了粉碎性骨折。
廣州某學院一名剛入學的新生,因為無法容忍同宿舍同學的吵鬧,在入校兩天後墜樓身亡。
心胸狹窄會給孩子未來的生活帶來不盡的煩惱,容易讓他在一些事情麵前蒙蔽雙眼,在迷茫中失去自我。
任何人從兒童到成年,從結婚生子到事業有成,都需要走很長的路,但前進的路上很少是一帆風順的。心胸狹窄的人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會憤怒、焦躁、沮喪、懼怕、膽怯、憎恨等,不僅使自己陷入懊惱憂傷的惡劣心境中不能自拔,甚至還因不能冷靜地坦然處之,讓事情雪上加霜。寓言故事
《馬鹿爭食》 就非常深刻地說明了這一點。
一匹馬找到一片豐美的草地,茂盛的青草讓它過上了自由自在的生活,它每日來這裏美美地飽餐一頓,再也不用為餓肚子發愁了。可是後來,一隻鹿也發現了這片草地,趁馬不在時,也跑來吃些青草。
馬終於發現了這隻鹿,它覺得這隻鹿侵犯了自己的利益,打破了它的美好夢想。它的心情開始變得焦躁不安。它決定將鹿逐出草地,於是馬和鹿有了一場爭鬥。結果鹿靠著一對堅銳的角,戰勝了馬,成為了草地新的主人。
馬無力戰勝鹿,就隻得請人來幫忙。而人答應幫忙的條件是:給馬套上轡頭,騎上它。
人騎著馬,消滅了鹿,但是馬也從此失去了自由,被人拴在了槽頭。
心胸狹窄的人在人際關係中多是失敗者。因為心胸狹窄使他不能容忍別人,隻能看到別人的短處,無法用欣賞的目光看待別人的長處,結果使人際關係越來越僵,朋友越來越少,有苦無人訴,有難無人幫,致使情緒陷入消沉和悲觀之中,難以擺脫。
李曉在父母眼中是一個優秀的孩子,父母一直為他驕傲。在學校裏他深得老師的偏愛。從上小學他就是學校的“尖子”,處處都能感受到一種優越感,而在這種優越的環境裏,他逐漸養成了心胸狹窄的性格,他容不得其他學生比他強,不能忍受老師對他的一點批評。上小學的時候,有一次老師表揚了一名平時比他差的學生,下課之後他就打了那名同學。老師批評了他一番,他就逼著父母給自己轉學。
上了初中後,他一連轉了三所學校,都是因為他挨了老師的一次批評。剛轉到第四所學校沒多久,他又和同學發生口角,搞得同學關係很緊張。老師委婉地勸他改變一下自己,就為老師這句話,他一連幾天都吃不好,睡不著。後來他對父母說他不想上學了。他的父母都發了愁,因為不管轉到哪所學校,隻要孩子的性格不變,他都無法在那裏待久的。
107.驕傲自大就是井底之蛙
一切重大錯誤的底下,通常必有驕傲。
——羅斯金
侯雪是個聰明伶俐、討人喜愛的女孩。她的爸爸是一家大公司的經理,媽媽在一家醫院當醫生。侯雪從小就生活在這樣一個條件優越的環境中。在家裏,她要什麼有什麼,是爸爸媽媽的掌上明珠;在學校裏,她成績優秀,是老師心目中的“尖子生”;在同學當中,由於她長得漂亮,大家還給她起了個響亮的名字——“白雪公主”。良好的家庭環境,父母的疼愛,老師和同學們的讚譽,再加上自己的天賦,使侯雪產生了一種飄飄然的感覺,而且這種感覺一天比一天強烈。“我就是比別人優秀”,侯雪總是這樣想。侯雪的爸爸媽媽也經常在別人麵前誇獎自己的女兒,為有這樣一個聰明美麗的女兒而自豪。所有這些都助長了侯雪的自滿和自傲的情緒。漸漸地,侯雪變了。在家裏,她隻要稍稍不順心就對爸爸媽媽發睥氣;在學校裏,侯雪更愛表現和炫耀自己,取得好成績就自鳴得意、沾沾自喜,甚至不把老師的話放在心上;在生活中,她總是拿自己的長處同別人的短處相比,認為自己高人一等,看不起別人。
侯雪是驕傲自大的孩子的一個典型代表。在現代家庭中,獨生子女很容易產生驕傲自大的情緒。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驕傲自大、目中無人呢?
(1)成人對孩子的影響
有些父母由於自身條件比較優越,總是表現出一副洋洋得意、目中無人的神態,經常會流露出對他人的不屑。如他們經常議論同事的缺點,某某不如自己。孩子聽到這些話,也會仿效父母,隻看到自己的長處,而嘲笑別人的短處。
(2)家庭生活條件優越
優越的家庭條件容易滋長孩子虛榮自傲的心理,形成愛炫耀自己、嘲笑別人的毛病。如孩子經常穿漂亮的衣服,就會看不起那些穿舊衣服的孩子。
(3)過多的誇獎
孩子經常得到大人的誇獎,就會認為別人不如自己,導致看不起別人。如果爸爸媽媽經常在朋友麵前炫耀自己的孩子,孩子就會認為別人都不如自己,產生自傲心理。
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驕傲自大會對孩子的發展產生消極影響。驕傲自大的孩子常在自己的周圍樹起一道無形的城牆,形成與外界的隔膜,這使他們的心胸變得很狹窄。他們雖能取得一定的成績,但往往沒有遠大理想和誌向,而隻滿足於眼前取得的成績。而且,他們看不到別人的成績,隻會“坐井觀天”。驕傲自大的孩子很難和同學們友好相處,因為他們不能做到平等相待,總是以高人一等的態度對待人或喜歡指揮別人。驕傲自大的孩子情緒也不穩定,當人們不去理睬他時,他們就會感到沮喪;當他們遭到失敗和挫折時,又會從驕傲走向悲觀、自卑和自暴自棄,否定自己的一切,覺得自己什麼都不如別人。
當孩子出現驕傲自大的情緒時,父母應該怎麼辦呢?
孩子出現驕傲自大的壞習慣往往是過高地估計了自己,認為自己比誰都強,隻看到自己的長處,看不到自己的短處,拿自己的長處比他人的短處。因此,他們狂妄自大,大都以自我為中心,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不會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作為父母應耐心地教導孩子,讓孩子學會正確地評價自己,既認識到自己的優點,又看到自己的不足。家長還需要規範孩子的行為,督促他們改正驕傲自大的壞毛病,告訴孩子在交友中應該怎樣做和不應該怎樣做,並加以訓練和指導,使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樣,他才會受到大家的歡迎。
有些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孩子稍微有點進步就欣喜若狂,讚不絕口,久而久之,必然助長孩子的自滿情緒。正確的方法是:在表揚孩子時,高度重視感情的作用,盡量做到“濃淡”適度。有時對孩子輕輕的一個微笑,也會起到許多讚美之詞難以起到的作用。家長應盡量少在外人麵前誇獎孩子,因為小孩子的自我評價能力還很差,看到那麼多人肯定自己,會產生錯誤的認識,認為自己真的多麼優秀,從而產生驕傲情緒。
其實,一般情況下,孩子隻要能得到口頭表揚,心理上就會得到滿足。過多的物質獎勵,有時會強化孩子沾沾自喜、高傲自大、忘乎所以,甚至不思進取的心態。要防止他們被誇獎聲和讚許的目光所包圍,或獲得過多的物質獎勵而產生畸形的滿足感,懶於進取和努力,從而削弱進取意識。
父母要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榜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是孩子效仿的最直接的榜樣,父母對孩子的示範作用是巨大的。父母應該成為孩子高尚人格的榜樣,要謙虛友善,不要在孩子麵前表現出驕傲情緒,以免孩子受到不良影響。
108.依賴別人的人,自己永遠站不起來
依賴別人的人等於折斷了自己的翅膀,永遠也體會不到飛翔的快樂。
——佚名
現在的家庭多數隻有一個孩子,幾代人的關心與愛護都集中在一個孩子身上。所以在家裏,沒有成人一勺一勺地喂飯,孩子就不肯自己進食;沒有成人陪著、拍著睡覺,孩子就又哭又鬧不能入睡;就連和小朋友玩耍時也要求父母跟著;早晨起床後不疊被子,吃完飯不知道刷碗,上學忘了帶學習用具也要責怪是家長沒有提醒他們。如果孩子有這些類似的問題,家長就不得不思考孩子的依賴性是否太強了。依賴性強的孩子,大多數缺乏責任心,遇到一點困難就想到讓父母替他去做,這種依賴心理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
1989年7月10日,四川省的一位青年從6樓陽台跳下身亡,這位青年是某名牌大學計算機專業的學生賈彭。
在別人眼裏,他一直很優秀。從小學到高中,學習成績一直排在最前麵,每次考完試,他都會問老師:“這次考試誰是第二?”因為他堅信,第一名肯定是屬於他的。如此出眾的學生,自然深得老師的稱讚,父母的厚愛。為了賈彭能夠集中精力學習,父母可謂是操盡了心,除學習以外的任何事情,父母都會代替賈彭去幹。吃飯時,媽媽會及時地把飯端到賈彭的手邊;衣服髒了,當然也是媽媽的事;筆記本用沒了,也是媽媽去買。賈彭習慣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而且有時還為自己的這種生活而沾沾自喜。到了十七八歲,早應具備洗衣、做飯這些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但賈彭和別的孩子不一樣,他沒有具備這些能力。
1988年7月,賈彭參加高考,他以全縣第一,全省第二的優異成績,考取了北京某名牌大學,那是他夢寐以求的學校。這一喜訊,給家裏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歡樂,親朋好友們無不誇賈彭聰明。同年的9月,賈彭和其他剛入學的學生一樣,無比興奮地來到了首都北京。然而大學生活開始不久,賈彭就表現出了困惑,他不會買飯,不會洗衣,甚至經常找不到上課的教室,不知道該如何和同學相處。雖然好心的同學也在不斷地幫助賈彭,但還是難以解決他的適應問題,這令賈彭萬分苦惱。無奈之際,他隻好提出了休學,學校根據他入學以後的表現也同意了。
第二年的7月份,學校及時地寄去了複學通知。收到通知的賈彭,沒有絲毫的興奮,反而產生了無比恐懼,他害怕再次離開父母,也擔心自己依然不能適應學校的生活,在這種思想的驅使下,他便從6樓陽台跳下,結束了年輕的生命。
賈彭的事例不能不引起我們的反思,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是否也有意無意地包辦了孩子許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重視孩子學習成績的同時是否忽略了培養孩子的生活能力。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陳鶴琴先生曾說過:“凡兒童自己能夠做到的,應該讓他自己做;凡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該讓他自己去想。”這是一句符合教育規律的至理名言。
具體來說,在糾正孩子過強的依賴性方麵,建議家長從以下角度人手:
盡可能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培養孩子自己動手的習慣。家庭教育的目的不是讓孩子過上舒適安逸的生活,而是要培養孩子各方麵的能力。所以父母要轉變觀念,從小就開始培養孩子自立、自主的精神,孩子的生活起居,能放手的就不要包辦。家長們不妨嚐試一下美國家庭的做法:美國的嬰兒從一出生就單獨睡覺;孩子會捧奶瓶了,母親讓他自己捧奶瓶吃奶;吃完奶就把孩子放在大便椅上讓他自己大便;之後,讓孩子在有圍欄的床上自己玩;孩子學步的時候,也是他自己扶著學步車走;長大後,一切自我服務,還得幫忙幹一些家務活;孩子在7歲的時候就開始學著自己掙錢;13歲的女孩,包攬全家衣服的洗滌,按社會價格收費;18歲以後,就完全獨立。
提出的要求應該和孩子的能力相符合。在培養孩子動手能力的時候,要按孩子的年齡、能力的發展程度對孩子提出適當的要求。如果要求過高,難度過大,會使孩子產生畏難情緒、自卑心理,要求過低又不能激發孩子的興趣。事實上,在幼兒期,伴隨著孩子生理的發展,他們的肢體活動能力增強,相應地自主性也開始發展,獨立性逐漸增強,這時是父母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習慣的適當時期。父母要堅持給孩子提出一些要求,讓他們自己完成。當兒童看到自己雙手完成了許多事,他們的自信心和責任感便會增強,從而減少對父母的依賴心理。
運用一定的策略改變孩子已形成的依賴心理。父母一旦發現孩子有依賴性,就必須及時地給予糾治。首先要了解孩子依賴心理形成的原因,以此為基礎,使用一定的策略也是非常必要的。比如,許多孩子每天早上的起床問題讓父母費不少心思,一次又一次地叫孩子起床,可孩子總賴在床上不起,一旦遲到了,反而會責怪父母沒有及時把他們從床上拉起來。麵對這樣的情況,一位父親就對女兒說:“上學是你自己的事,晚上睡覺時上好鬧鍾,早晨自己起床,沒有人再叫你了,遲到了由自己來負責。”當然這位父親對女兒是很了解的。第二天,鬧鍾一響,女兒果然立即跳下了床。這位父親很了解自己的女兒,運用一個小技巧,就很輕鬆地改變了孩子的依賴心理,他的做法也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109.冷漠是善良的天敵
善良——這是天才的偉大品質之一。
——安格爾
北京一位專家曾做過一次調查,調查是在一家幼兒園中進行的,測試的題目是:“一個小妹妹發燒了,她冷得直哆嗦,你願意借給她你的外套嗎?”結果孩子們半天都不說話,當老師點名時,第一個孩子說:“病是會傳染的,她穿了我的衣服,那我也會生病的,我媽媽還得花錢”;第二個孩子說:“我媽媽不讓,她會打我的”;“給我把衣服弄髒了怎麼辦”;“我怕她給我把衣服丟了”……總之,有半數以上的孩子找到各種理由表示不願意把他們的衣服借給這個小妹妹。聽到孩子們讓人心寒的回答,一位幼兒園老師不甘心這樣的結果,叫來4歲的兒子,也問了這個問題,結果孩子竟然很幹脆地回答說:“我才不給呢!她是活該!”
在南方某城市,小學生放暑假了,有5名小學生結伴去河邊玩耍,過河時,其中一對上三年級的雙胞胎不慎摔倒,被河水衝走。其餘3個同伴有一個是六年級的學生,他們竟然目送著同伴被水流卷走而根本沒有呼救。其實,在不遠的道路上有不少行人,隻要他們呼喊,這一對雙胞胎肯定能得救。然而,事情的結果卻讓人心痛,這幾個孩子沿著河岸找了一會兒,沒找到就各自回家了,自始至終他們的表現都很平靜。其中有一個孩子是那對雙胞胎的鄰居,他回家後把這件事告訴了媽媽,媽媽沒有對孩子的行為震驚,反而對孩子說:“你可千萬不能說是你親眼看到的,如果有人問你,你就說今天沒有和他們在一起玩,否則他們也會把你扔到河裏的。”
就在鄰居四處找不到孩子,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抱著一絲希望前來打聽,結果這個孩子以母親所希望的方式回答了這個悲痛欲絕的母親。
上述事例中,孩子們如此缺乏愛心,缺乏同情心,幾乎到了殘酷的地步,簡直讓人難以置信。但是如果我們能在更廣闊的環境下,從社會和家庭的角度去分析,就不難解釋孩子們的行為。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說過:“同情行為在家庭裏,在社會裏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美德。若家庭裏沒有同情行為,那父不父,母不母,子不子,家庭就不成為家庭;若社會裏沒有同情行為,爾虞我詐,人人自私,社會也不成社會了。”所以家長有責任培養孩子的同情心。建議家長從以下方麵著手:
(1)發揮好榜樣的作用。孩子同情心的建立,在於榜樣的作用,尤其在日常生活中,家長的言行是孩子首選的模仿對象,孩子缺乏同情心,或多或少能從成人身上找到原因。比如,前麵提到的孩子不願意把自己的衣服借給生病的孩子,他們說出了種種理由,這肯定不是空想出來的,而是受到成人以往行為的深刻影響,或者是孩子曾經出現過的同情心被家長無意識地遏止了,有了過去的那些體驗,便不難理解“媽媽不讓我給”或“媽媽會打我的”種種理由。所以家長是孩子的一麵鏡子,要讓孩子能健康地成長,家長的榜樣作用是極為重要的。
(2)對孩子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童心是很柔軟的,稍不注意就會被歲月磨得粗糙而堅硬,做父母的有責任培養和保持孩子善良的心。可以通過各種教育手段激發兒童產生積極的心理,使他們從小能對符合社會道德的助人、幫困行為產生愉快、自豪並向往的情緒體驗。蘇霍姆林斯基說:“隻有當兒童不是從理智上,是從內心裏體會到別人的痛苦時,我們才能心安理得地說,我們在他們身上培養出了最重要的品質,那就是人們的愛。”對孩子表現的同情心,成人要及時鼓勵並予以引導。
(3)通過活動讓孩子去了解別人的困難。作為家長要為孩子創造與人交流的機會,在交往的過程中,孩子能親身體驗到別人的感受和想法,這有利於同情心的培養。如許多大城市組織的“手拉手”活動,是在城市和貧困地區的兒童間建立起來的互助合作,讓城市孩子真切體會農村孩子沒有書包、沒有本子、沒有橡皮的感覺,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多參與這樣的活動。
(4)支持孩子飼養小動物。有調查表明,小時候飼養過小動物的孩子長大以後更富有同情心。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支持孩子飼養小動物。馬克思的孩子曾經就在他們並不太寬敞的家中,養著各種小動物,每當孩子外出,馬克思還要當臨時的飼養員。如果孩子有飼養小動物的願望,家長應盡量幫助實現,千萬不能潑冷水,更不能扼殺,特別在城市高樓化的條件下,孩子們缺乏與同齡人的交往,飼養小動物就更有意義。
110.缺乏耐心難成才
如果有人問我,照顧孩子最需要哪一樣資格,我該說就是耐性。
——福隆
常聽到一些家長抱怨說:“我這孩子並不比別的孩子笨,可就是沒耐性,做事總是虎頭蛇尾,半途而廢”。針對這種情況,家長應該知道,孩子做事能否有頭有尾,善始善終,其實質是麵對困難能否克服的問題,是人的堅持性的體現。一個人的意誌是否堅強,對他以後的學習、工作的成敗有重要的決定作用。作為家長,從小就應該注意培養孩子的耐心,也就是孩子做事的堅持性。
婷婷小時候真的很聰明,很可愛,就連她的媽媽也總這麼誇獎婷婷。那還是在婷婷16個月的時候,媽媽本是無心地教婷婷學數數,沒想到有一天媽媽帶婷婷去商場,看到牆上掛著的價格牌子,婷婷竟自言自語地念出了“1、2”,媽媽這才發現孩子竟然記住了她平時在畫板上寫的1、2、3,欣喜之餘,她打算開始認認真真地教婷婷學數字。
於是,媽媽去書店為孩子買了數字圖,每個數字後麵配上杯子、花朵、車子,煞是好看。婷婷看了一眼就喜歡上了,並且仔細地看著每一項數字和圖案,摸了又摸,連吃飯的時候也不願意放下手中的數字圖。那天晚上數字沒認識幾個,倒把後麵的圖案,杯子、襪子、車子全認識了!經過媽媽的一再努力,孩子也僅僅記住了幾個數字,如8,9,當然能記住這兩個數字也是有原因的,其中8和爸爸的發音有點相近,而9對婷婷來說,就更不陌生了,因為她經常聽爸爸說要喝酒。對於其他的任何一個數字無論媽媽怎麼教,婷婷都不肯學了。
婷婷的新鮮勁還沒持續到第3天,她怎麼也不肯坐著去認識那些枯燥的數字了,提起圖案,她還能說出一些,但隻要提到數字,她就會心不在焉地岔開話題,再逼緊一點,索性就走了。
看到婷婷的表現,媽媽有些發愁了,怎麼辦呢?經過仔細的思考,媽媽認為孩子是厭煩了這個數字圖。於是,她決定給孩子買其他類型的,試圖以一種新的刺激來激發婷婷的興趣,結果還是沒有收到預想的效果,媽媽感到迷惑,感到有些不知所措了。
對於孩子而言,尤其是幼兒,做事不能堅持到底,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耐心是司空見慣的現象,這是幼兒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顯著特點。一般情況下,幼兒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是很短暫的,基本上在10分鍾左右,因此,父母大可不必為孩子缺乏耐心而煩惱不已。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可以對孩子精力不集中、沒有耐心這一特點放任不管,而應在掌握孩子身心特點的基礎上加以正確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