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過了信,蔡邕也不急著看,而是要設宴款待崔州平。崔州平卻說:“我還有事要跟張太守商議,待事情處理妥當,再來拜會先生。”
隨即與張邈衛茲離開了。
蔡邕這才展信而觀,不知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時而驚,時而喜,時而疑惑,時而釋然......
“先生別來無恙,小子呂林敬問!先生待我不薄,我卻有二事愧於先生。
第一愧,是先生賜我馬車趕路,然而我卻將馬累死了,甚至將馬屍贈給了食不果腹的農人,未能讓老馬入土為安。”
蔡邕卻很欣慰:君子愛人,也需推己及人,由親至疏,若有餘力,再推及禽獸。比起馬,當然是人更重要。此事做得極好,不必有愧!
“第二愧,是我冒充先生弟子!”
蔡邕眉頭一皺:難道是冒我的名義招搖撞騙牟取私利?呂小友應該不是這種人啊......
“當時洛陽驚變,陛下與陳留王逃至邙山下,機緣巧合被我遇見,便送他們回宮。半路遇見盧尚書,盧公見了馬車問我與先生是何關係,當時我正想著如何解釋,盧公卻問我是不是先生弟子,我擔心耽誤護駕之事,便冒認了。路上又遇到王子師,他對先生有不敬之語,我一時不忿,便針鋒相對,僥幸勝他一籌;後來更遇上董卓率西涼軍洶洶而來,我觀他有劫駕之嫌,便用言語拖延,直至並州軍及時趕來,才逼得董卓退卻。”
蔡邕釋然:事有輕重緩急,便宜行事無可厚非。呂小友的機變智勇,比我想象的還有更加驚才絕豔!
“自從此夜後,陛下及百官等便認定我是先生弟子。我有心說明,卻憂心被攻詰罪犯欺君。倒不是擔心自身安危,隻是現今朝政由董卓把持,其人目無君上,甚至當廷摜殺大臣,故而想留此有用之軀,為製衡董卓添磚加瓦。”
蔡邕暗暗點頭:名聲如浮雲,若能擋一擋似火驕陽,才算是物有所用。若是為了江山社稷,莫說是我的名聲,便是我的性命也在所不惜!呂小友隻管拿去用,我定然為你遮掩。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蔡邕隻覺心曠神怡:此語甚得我心,呂小友不愧是我知音!
“以先生胸懷,定不會見怪於我!然而如此一來,卻使我愈發愧疚!思前想後,隻有拜先生為師,撰杖捧屨,彌耳受教,才能報答先生。隻望先生莫嫌我粗鄙任性,收入門牆,傳道授業解惑,則我三生有幸,感激不盡。呂林拜具!”
蔡邕先一愣,隨即朗聲大笑。
蔡琰好奇道:“朝廷征辟都不能讓爹爹歡喜,卻是何事令爹爹如此開懷?”
蔡邕笑道:“人生有兩大幸事,一是得遇知音;二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如今竟都叫我遇上了,如何不歡喜,如何不開懷!”
蔡琰好奇更甚:“這話從何說起?”
蔡邕把信遞給她:“你看看便知!”
蔡琰看完也是一喜:“看來女兒要有個師弟了!”然後又感歎道:“呂公子說報答父親,其實應該咱們蔡家報答他才是。對女兒救命之恩暫且不題,今日危局,也是幸虧他才得以解除。他雖然隻字未提,但既然護駕有功,想必得陛下親近,再有聖旨裏所謂‘竊聞’,想來便是從他那裏聽來的吧。所以,這道聖旨也是因他而來,而且來得如此及時。或許,冥冥中注定爹爹與呂公子有師徒之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