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的武舉製度創始於唐代,貞觀三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詔“白屋之內,閭閻之人,但有文武才能,灼然可取。”顯慶至調露年間,唐高宗李治先後詔令五品以上官員及諸州牧守薦舉武勇之才。長安二年,武則天又下詔“天下諸州宣教武藝”,令兵部主持,每年為天下武士舉行一次考試,考試合格者授予武職。

武則天雖然設立了武舉,但是考試卻有一定的局限性,考生必須為六品以下文武官,三品以下五品以上勳官子弟,年滿十八歲並且已經交納十三年“品子課錢”者,凡觸犯令者、工商之子、州縣衙門小吏等人,皆不得參加考試。

唐代武舉偏重於技勇,武舉及第以後,即會得到兵部“告身”,取得做官的資格,它的整個製度還不夠完備,後來忽廢忽停,直到五代,都處於停廢階段。而從劉娥和趙禎開始,又恢複了武舉,並且把武舉正式納入了整個科舉體係之中,確定了三組考試的程序和外場考武藝、內場考策論兵書的考試辦法,武舉製度至此已經臻於規整。

趙禎看奏章,見有人上書說自至道三年廢理檢院,朝廷得失、天下冤枉浸不能自達,他讀唐史的時候,又看到匭函故事,便與近臣談論起此事來。

夏竦見皇帝關注此事,就順勢請皇上複置使領,趙禎便從其議,設置理檢使。

工部侍郎、知永興軍王曙已經被劉娥召回京城晉封為禦史中丞,趙禎便又命王曙兼任理檢使,將登聞檢院匭函改為檢匣,如指陳軍國大事、時政得失,並投檢匣,令畫時進入,常事五日一進。co其稱冤濫枉屈而檢院、鼓院不為進者,並許詣理檢使審問以聞。

河北轉運使上書說契丹今年大饑,百姓已經流過界河,紛紛逃到宋境來了。

趙禎看了奏章以後,對輔臣們說道:“雖是境外,皆吾赤子,可不賑救之!”於是便下詔安撫契丹饑民,讓轉運司將契丹百姓分送到唐州、鄧州、襄州、汝州,並且分給他們閑田安置,所過州縣都要給食。

趙禎如此處理契丹饑民之事,劉娥感覺到很欣慰,問林惢道:“皇上最近都喜歡讀什麼書?”

林惢道:“回皇太後,皇上近來喜歡讀漢書,他還特別叮囑王相公,說‘先朝美政甚多,可諭史官詳細記載。’並且還說兩漢書文辭溫雅,唐書殆不能及。”

寇珠笑道:“王相公可是連中三元的狀元,太後讓他監修國史,絕對錯不了。”

林惢鄭重其事地說道:“王相公對皇上很是心悅誠服呢!他說皇上日省四方封奏,間閱經史,見前代述作之體,且能善評,自昔好文之主,亦未嚐留意及此。言語間對皇上頗為敬佩。”

寇珠又道:“交趾李公蘊去世以後,諸子爭位,李德政勝出,派人來報告,皇上將他冊封為交趾郡王,也是聖明之舉。”

劉娥笑道:“好了,皇上都是讓你們這些人給慣壞了,整天變著法的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