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輯軍事的力量
第一章為什麼武裝直升機的作戰能力特別強
很多小學生都對軍事很感興趣,這裏就收錄了一些有關軍事的“為什麼”。
在軍用直升機的大家族中,有一類以攻擊作戰為主要目的的直升機,就是武裝直升機。
現代武裝直升機裝備了強大的攻擊武器。以AH-64“阿帕奇”武裝直升機為例,它裝有一門30毫米的鏈式反坦克炮,能掛載16枚反坦克導彈,4具19聯裝的火箭發射器可加掛76枚航空火箭,還可以攜帶各種炸彈。“阿帕奇”有如此強大的火力裝備,難怪被稱為“坦克天敵”。除此之外,有些武裝直升機還載有空對空導彈,能進行近距離空中格鬥。
目前的武裝直升機飛行速度已超過了每小時300千米,這比地麵的坦克和裝甲車快很多倍。武裝直升機在發起攻擊時,通常在中、低空飛行,甚至能穿行在山穀和高樓之間。由於它能適應各種地形,隱蔽性極強,因此比普通戰鬥機更加靈活機動,能迅速、突然地向目標發起攻擊。另外,武裝直升機還裝備了先進的電子設備,能大範圍地捕捉目標,並進行晝夜全天候作戰。
武裝直升機的優越性還體現在戰場生存能力方麵。它的飛行高度已達到6000米,能有效地躲避敵方的防空炮火。而且,機身采用的複合材料具有隱身和防彈能力,有些直升機還裝有防墜落和彈射救生係統等。
第二章為什麼導彈能自動跟蹤活動的目標
導彈和普通炮彈的最大區別,就是導彈本身裝有發動機和製導係統。製導係統就好像是導彈的眼睛,它能引導導彈準確地搜尋、跟蹤和命中活動的目標。導彈的用途不同,製導方式也大不一樣。就拿能自動尋找目標的導彈來說,製導方式就有三大類。
導彈發射後,導彈上的雷達發出電磁波,遇到目標時會發生反射,導彈上的製導係統根據反射波來進行跟蹤。由於是導彈主動發射電磁波的,因此這種製導方式被稱為主動式製導。
有時候,地麵或艦艇上的指揮站發出雷達波或激光束,探測到空中的敵方飛機或導彈,然後將信息傳輸給導彈,再由導彈來跟蹤並擊毀目標。這種製導方式就稱為半主動式製導。
目前使用最多的導彈“尋的”方式是被動式製導方式。千萬別誤解“被動”這個詞,它的意思是,導彈本身並不發出任何探測信號,卻能靈敏地接收聲波、光波、雷達波和紅外輻射信號,所以這種製導方式控製信號的來源是最廣泛的。隻要敵方的飛機、導彈等活動目標發出上述任何一種信號,就會被導彈發現、跟蹤並攻擊,而導彈本身卻很隱蔽。你說,這種“被動”攻擊方式可怕不可怕?
第三章為什麼水雷能自動跟蹤目標
通常水雷自身沒有推時裝置,因此不能像魚雷一樣上浮和跟蹤目標。假如把水雷以及魚雷結合起來,就可以使水雷自動跟蹤目標了。
自動上浮跟蹤目標的水雷,屬於一種自導魚雷式水雷。它有的像一枚錨雷拖著錨索懸浮在水麵上,有的像一枚魚雷沉在海底,而且雷體上還裝有類似魚雷推進器以及超聲自導係統。而當艦船通過布雷海域時,正處於值班狀態的噪音接收器就會收到艦船產生的噪音信號。在認定目標之後,水雷上的主動式聲納就會進行工作,發出的聲波遇到目標返回後,就可以計算出目標的距離。而當目標抵達攻擊範圍以內,鋁容器可以自動打開。水雷上發動機啟動以及雷體射出,並且依靠自導係統上浮,從而修正偏差,跟蹤目標,而當接觸目標到達相當距離時,引爆就可將目標擊毀。
由於這種水雷自身有動力係統,活動半徑高達100米以上,因此尤其適合布設在相當廣闊的深水海域。但戰時隻需用少量水雷,就能夠達到封鎖敵航道以及港口的目的。
第四章為什麼水上飛機能在海上起降
當人們漫步海濱,也許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景,一艘帶著“翅膀”的船快速劃破海麵,騰空而起,並且直上藍天。時隔不久,它又向海麵飛來,並且在船體(機體)的兩側濺起許多白色的浪花,相當穩妥地降落在海麵上。這就是奇特的水上飛機。
水上飛機可以適應水上、空中兩種不同環境的原因,和它特殊的設計分不開。說它是船,但它也像飛機一樣有機身、機翼、尾翼、螺旋槳以及起落架;說它是飛機,但它的機身又是斧刃形的龐大船體。這一獨特的特點,使它成為真正的“全能選手”。
當水上飛機停泊在水上時,寬大船體所產生的浮力,就會使飛機浮在水麵上並且不會下沉。但在需要起飛時,螺旋槳發動機產生的拉力,就會拖著它以相當快的速度在水麵上滑跑。伴隨著速度的不斷增加,機翼上產生的升力慢慢克服了飛機的重力,從而把飛機從水麵上逐漸托起來,成為在空中飛行的航船。而在它完成空中任務之後,自然也要重返到水麵,從而成為一隻可以在水上滑跑的航船。因此,國外許多人根據水上飛機這一特點,又把它叫做水上飛船或飛機巡洋艦。
第五章為什麼坦克也能夠用於掃雷
在現代的戰爭中,大麵積的布雷也是對付坦克群的一種很有效的辦法。但裝甲部隊為了迅速地排雷卻傷透了腦筋。而今,有了掃雷坦克的跟隨,排雷就好辦多了。
說起掃雷坦克的外形其實與普通坦克也無多大差異,掃雷坦克,隻是在車體的前方安裝了一種特殊的掃雷器。而掃雷器的種類也很多,軍隊裏最常見的是犁刀式掃雷器——它的外形有點像耕地的犁,就用此犁刀將埋在地裏的雷像挖地瓜一樣一個個地翻出來,然後再把地雷堆放在坦克兩側。不過,這種掃雷器也有局限性,比如對付土質特別硬或凍土地帶的地雷困難就很大了。於是,便采用了另一種滾壓的方法。當然,這決不是說用坦克去壓,而是要在車前裝上一個大的滾筒,樣子活像個大碾子。此種掃雷器本身少則有七八噸重,多則有幾十噸重,但壓向地雷時本身卻不會損壞,最多也隻向上跳一跳。掃雷坦克除了用挖與壓的方法掃雷以外,還可以用打的辦法。隻要在車前裝上鏈條式的打雷器,讓高速旋轉的鏈條不斷地鞭打地麵,埋在地下的地雷就會因抽打而引爆。
掃雷坦克在完成掃雷任務以後,隻要卸下所裝的打雷器,就能像其它坦克一樣參加各種戰鬥。
第六章為什麼火箭和飛機的頭部是尖的
我們看到的火箭和飛機的頭部都是尖的,這是為了減小它們在飛行中空氣所帶來的阻力。不要說飛機火箭那麼快的速度了,就是你在高速行駛的汽車上伸出頭來,也會體會到空氣阻力的巨大。速度越快,這種阻力越大。把頭部做成尖的,就會減小這種阻力了。實際上,即使做成尖的,阻力還是很大的,還會使飛機和火箭因為摩擦帶來許多熱量,所以高速火箭一般在飛行時還要采取一些降溫措施。
火箭最早出現在公元3世紀的三國時代,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曆史了。當時在敵我雙方的交戰中,人們把一種頭部帶有易燃物、點燃後射向敵方、飛行時帶火的箭叫做火箭。這是一種用來火攻的武器,實質上隻不過是一種帶“火”的箭,在含義上與我們現在所稱的火箭相差甚遠。唐代發明火藥之後,到了宋代,人們把裝有火藥的筒綁在箭杆上,或在箭杆內裝上火藥,點燃引火線後射出去,箭在飛行中借助火藥燃燒向後噴火所產生的反作用力使箭飛得更遠,人們又把這種噴火的箭叫做火箭。這種向後噴火、利用反作用力助推的箭,已具有現代火箭的雛形,可以稱之為原始的固體火箭。火箭是以熱氣流高速向後噴出,利用產生的反作用力向前運動的噴氣推進裝置。通常火箭一詞也包括導彈、航天器,甚至煙花焰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