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戰地記者一個意外的發現,使美軍輕而易舉地占領了裏奇蒙山監獄,100多名“政治犯”得到了解救。
在這場小規模的戰鬥中,美軍因為一個偶然的發現,而突破了格軍的防守,取得了戰鬥的勝利。雖然是偶然,但是也與美國人不放棄自己的努力有關。試想,連一個美軍戰地記者都能發現這樣的“偶然”,那麼多的美軍士兵團團圍住監獄,時間一長,能不發現嗎?克敵製勝,靠的就是堅持不懈。
傑西卡·薩維奇是美國著名的電視新聞主持人,因表現出色而被譽為“美國廣播公司的黃金女郎”。
當年她在廣播公司是從地位很低的雜工做起的,當時在辦公室裏,別人想喝咖啡或者是需要什麼東西,都由她去跑腿。工作非常辛苦。幸好傑西卡是一個堅強的人,她總是想著:“如果必須要去幹艱難的事,那就勇敢地衝上去,因為我不能後退。每當我想要泄氣的時候,我就想:我別無選擇,惟有繼續努力,才能實現我的夢想。既然選擇了這一行,那就要幹出個樣子,我不能總是回家對丈夫說‘照顧照顧我吧’,或是對家人說‘幫幫我的忙吧’!所以必須堅持下去!”
每個人都難免有跌落穀底的時候,經曆一次失敗,不代表一個人會滿盤皆輸。自己要是被失敗打倒,那就沒有人會來救你了。所以,遇到失敗的時候,萬萬不可一蹶不振,而是應該以更堅強的毅力重返戰場,放棄隻是方便的脫身之道,但它不是成功的途徑。當你在人生之路上獨自一個人行走時,遇到困難就隻有一種選擇:咬牙挺住,並戰勝困難。
人生中,什麼都可以失去,惟有堅強的毅力決不可丟棄。一旦失去了毅力,一個人就真的一無所有,進而一事無成。
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即將開戰之時,美軍的戰地總司令施瓦茨科普夫提出一個苛刻的要求,那就是把美軍的王牌部隊——包括“大紅一師”(二戰中的著名部隊,以軍旗上有一個大大的紅色的“一”字而得名)在內的第7軍調派到海灣前線。這簡直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因為兩點原因:第一是“大紅一師”劃歸第7軍以後,第7軍的編製驟然龐大起來。在第7軍的編製內,有第1裝甲師、第3裝甲師、第l機步師、第1騎兵師、第2裝甲團、第11戰鬥航空旅、第42、75、142、210炮兵旅、第843防空炮兵特遣部隊、第7工兵旅、第14憲兵旅、第93通信旅、第207軍事情報旅、第354民事旅和後勤等部隊。第二,距離太遠。從美國東海岸到沙特阿拉伯的空中距離為1.2萬公裏,飛機在空中飛行時間大約為15個小時。從美國到達海灣地區的航程在1.5萬公裏以上,需10~12天才能到達。而此時離真正開戰已經為時不多了。
為確保第7軍的部署行動快速有效地進行,美參聯會主席鮑威爾召集參謀長及各軍種的高官在五角大樓共同研究了向海灣地區輸送兵力的問題。美軍運輸司令部是一個聯合司令部,包括三個平行司令部:軍事海運司令部、軍事空運司令部和軍事交通管理司令部。這三個司令部互不隸屬,在爆發危機或戰爭期間相互配合,共同擬製戰略機動方案,指揮、協調、管理運送部隊和物資的空運和海運力量,並對戰時的交通實施管製。
軍事海運司令部、軍事空運司令部和軍事交通管理司令部為了盡快將第7軍運送到海灣戰區指定的位置,啟動了軍事交通管理司令部的應急方案,最大限度地動員和利用各自管轄的運輸力量。後備役部隊的7艘船隻投入使用,快速海運船開始裝載第l機械化步兵師。快速海運船是由集裝箱改裝而成的滾裝船,具有強大的裝載能力,能夠運輸重型坦克、載重車和直升機等重裝備。軍事海運司令部出動了8艘快速海運船和後備役部隊的大部分散裝船、滾裝船、駁船。到11月16日,軍事海運司令部的用於裝載第7軍的戰略海運力量增長到342艘貨船、7艘油船。盡管如此,軍事海運司令部仍覺運力不足,因為第7軍不同於美陸軍的其他部隊,它下轄的各個師重裝備占需運送總量的76%。由於缺乏足夠的能裝運重型部隊的快速海運船隻,海運司令部從美國船主那裏租來了5艘貨船、18艘駁船、1艘滾裝船。從挪威、沙特、英國等國租用了21艘貨船,其中有16艘為滾裝船和散裝船。軍事空運司令部為了實現第7軍的快速部署,動用了30%的空軍現役部隊、23%空軍後備隊和28%國民警衛隊的戰略運輸機,共有C—5運輸機3l架、C—14l運輸機58架,占美軍總體運力的32%。此外,美軍將美國民用後備航空隊轉為現役,以彌補空運能力的不足,同時將民用航空公司的18架客機中的6架和23架運輸機中的5架專門用於運送第7軍。美空軍的這次空運第7軍的行動成為戰爭史上運量最大,速度最快的一次空運。據報道,在整個第7軍空運的過程中,美軍平均每天空運28架次,飛機累計飛行達43萬小時,人員物資周轉量達10.9億噸公裏。相當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的曆史上最大規模的“柏林空運”。美第7軍所需作戰物資就超過了越南戰爭期間一年運抵越南的物資總和的1/4。在美第7軍部署的全過程中,通過海上運送的貨物占總運量的87%。因此,海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雖然第7軍大部分士兵是通過空運到海灣的,但他們所需的大部分裝備和補給是通過海運送達海灣的。在這次跨越半個地球的調派中,美軍參聯會主席曾稱之為“與二戰的敦刻爾克撤退相媲美”的大型運兵行動中,美軍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從而為最終贏得海灣戰爭創造了有利條件。在現實生活中,你常常會碰到這樣的情形,在種種條件決定了你所麵對的任務幾乎是“不可能”的時候,你所能依靠的隻能是去試試看,而不是坐在那裏看著各種各樣的分析報告去為你的失敗尋找體麵的理由。
什麼是不可能?
就是看起來實現不了的事情,請注意,是“看起來”不可能。世上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能,在你的人生字典中也不應該存在這幾個字,因為你要想成功,就必須克服這些困難,你總不能看見“看起來不可能”的困難就臨陣退縮吧?那樣的話你將一事無成。
什麼又是可能?就是把不可能的事情做成功。出色的人往往有一些特質,即超出一般人的特點,而把不可能的事情做成功就決定了一個人是普通還是優秀。當大家麵臨同樣的考驗時,許多人都束手無策時,你成功了,你想不出色都不可能!
要想在人生之路上走得更遠些,那就記住這一點: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你的人生將會因此而精彩!
在美軍的作戰行動中,並不是所有的行動或決定都是正確的,其中,有許多教訓更值得人們深深地牢記。其實,美軍對勝利往往看得很輕,對失敗才會重視,才會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研究。1944年8月12日清晨,在諾曼底登陸以後的作戰中,巴頓的第5裝甲師強行穿過馬梅爾,向前方快速推進。此時,敵軍已經亂成了一鍋粥,失去了抵抗能力。巴頓及時抓住戰機,宣布當天的進攻目標是阿朗鬆。他命令第5裝甲師向西北方向進攻,攻占阿朗鬆,法國第2裝甲師則進攻卡倫吉斯。巴頓認為,在控製阿朗鬆和阿爾讓當一側的美國第79、第90師的支援下,這兩個裝甲師與法萊茲南麵的加拿大部隊迎頭對進,很快就能完成合圍德軍的計劃。然而,就在盟軍部隊即將對德軍進行合圍的關鍵時刻,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使德軍免遭殲滅——美軍突然停止了進攻。1944年8月13日中午11時30分,設在聖詹姆士的巴頓司令部的電話響了。加菲將軍拿起電話,布雷德利的參謀長利文·艾倫少將通知他:布雷德利命令,你部在任何情況下不得越過英、美在法萊茲——阿爾讓當地區的戰區界線,第15軍必須在阿爾讓當——塞厄斯一線止步。”加菲立即將這一命令轉告巴頓。這一消息對巴頓來說好似晴空霹靂,他似乎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他臉色蒼白地問:這是開玩笑嗎?”不是,”加菲認真地說,這是艾倫將軍替布雷德利傳達的命令。”
事關重大,巴頓立即給設在庫坦塞斯的第12集團軍群司令部掛電話,與布雷德利交涉。兩人在電話中進行了激烈的爭論,巴頓堅持要向法萊茲進軍,布雷德利則寸步不讓,堅決予以拒絕:絕對不行,你不能越過阿爾讓當,必須停止前進!”說罷,便掛斷了電話。
放下電話,巴頓的臉色難看極了,他沉痛地對加菲說:“為什麼第15軍要在穿過阿爾讓當的這條東西線上停止前進?這必將成為一個具有重大曆史意義的問題。”
12時15分,巴頓又給艾森豪威爾掛了電話。“聽著,”他的尖聲表明他的情緒異常激動,“海斯利普現在已經遵照指示到達阿爾讓當—塞厄斯一線。他作了越線偵察,第15軍繼續追擊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你跟布雷德利說過嗎?”“說過了,喬治,”艾森豪威爾回答道,不過回答仍然是否定的。”
接著,他又重複了命令,海斯利普的部隊必須在阿爾讓當—塞厄斯一線停止前進,鞏固防線!
巴頓轉向加菲說:“為什麼第15軍要在穿過阿爾讓當的這條東西線上停止前進?這必將成為一個具有重大曆史意義的問題。我要把我和艾倫將軍這次談話的速記記錄載入《第三集團軍戰史》。”
星期日下午2時15分,海斯利普接到了加菲上校轉來的巴頓的命令,指示他停止向北行動,不得越過阿爾讓當,到達法萊茲附近地區或阿爾讓當以北地區的部隊,必須立即撤回。
第15軍沒有向加拿大軍隊方麵加緊進攻從而完成合圍,相反地卻受命“集結並準備朝另一個方向繼續作戰”。
曾經被海斯利普將軍認為是將在“整個西歐戰役中起決定性作用的”行動就這樣被一道停止前進的命令止住了。1944年就可以打敗德軍從而提前決定世界命運的機會就這樣在這裏停住了腳步。果然不出巴頓所料,就在第15軍停止前進兩天以後,大批潰不成軍的德軍從法萊茲以北的一個十幾公裏的缺口倉皇逃走,一個百年不遇的圍殲敵軍的良機就這樣被白白斷送掉了。
美軍在二戰中的一個大好機會被自己斷送了,因為這一次停頓,日後美軍至少多付出了上萬人的犧牲,這足以成為美軍在二戰期間的血的教訓。這也是對現實中的人們的一個教訓:不要被自己迫降。當你勝利在望時,突然由於自己的失誤,而延緩了追擊對手的腳步,給了對手寶貴的喘息機會,這幾乎等於自己親手殺死了自己,這樣的局麵是誰都不願意看到的。
希望不會發生在你的身上。
擊敗對手可以有無數種方式,然而放過對手隻要有一種方式就夠了,那就是自己失誤。當你放過對手時,對手並不會因此而感激你,相反會認為這是你的愚蠢給他的機會,他會牢牢記住你贏他的方式,在下一次再遇上時,你不可能再以同樣的方式輕鬆地贏他。同時,他會比上一次更加凶狠地對付你,而不給你喘息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