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遠征大清 第一百二十章 強攻山海(3 / 3)

目前大軍軍械的數量顯然不能滿足攻打山海關的需要,我們需要更多的軍械。五千台石炮、兩萬台弩炮、六萬張強弓是最基本的數量,但由於我們事先沒有估計到攻打山海關的難度,各類軍械數量沒有滿足這個基本要求。所以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們要命令各地軍械作坊日夜趕製,同時從各地要塞關隘和武庫大量征調。

大軍的糧草已經不多了。但秋收結束,明年春收結束後,各地的糧食會源源不斷地運到山海關,但城內的敵軍卻沒有補充,他們的糧會越來越少。

我們圍攻山海關的時間取決於我們能否堅守山海關外圍。隻要我們牢牢守住山海關外圍,擋住清軍的救援,我們就能一直打下去,所以時間問題,我們無需擔心。

清軍的優勢是什麼?堅固的山海關,無懈可擊的防禦部署。這是他們最大的優勢。

如何把清軍的優勢轉化為劣勢?摧毀清軍的防禦部署,讓清軍無險可守。

摧毀清軍防禦部署的辦法很簡單,集結所有軍械,集群轟擊。清軍的防禦設施不過就是馮垣、甕城、馬麵、門樓、樓台這些東西,不是夯土就是磚木,能承受多少次的連續撞擊?十天轟不完,我們就轟一個月。

清軍失去了這些防禦設施,也就失去了倚仗,軍心、士氣統統給我們轟完了,還怎麼守山海關?

此策的實施有幾個難題。

多長時間才能湊齊五千台石炮和兩萬台弩炮?操作這兩萬五千台重型武器,需要數量驚人的士卒和民夫,如何解決?五千台石炮如果日夜轟擊,需要大量石彈,石彈從何而來?

轟擊之後,將士們就要登城作戰。登城作戰有兩個問題必須解決。一是護城河需要填平,二是需要製造大量的和城池等高的井闌。井闌類似於臨車,其頂部有棚屋和寬大的跳板。攻城時把井闌推到城下,突擊士卒放下跳板,和城牆頂部相連,然後打開棚屋,直接衝到城牆頂部作戰。

在這一個月時間內,山海關下的將士們和民夫們需要做很多準備工作。

首先要切斷西城戰場上的護城河,抽幹護城河內的水,填平護城河。冬天很快來臨,枯水期有利於築壩切斷護城河,但山海關的護城河又寬又大,而且又在清軍的射擊範圍內,填平的難度非常大。為此浮雲為路和諸將決定把雍門前的護城河填平,長度為兩裏。

至於填平護城河的辦法,那就要靠修櫓和憤轀了。憤轀的頂部蒙著生牛皮,可以推到壕溝或者城腳進行填埋、挖掘作業。修櫓與憤轀相似,但它的職責是掩護士卒接近攻擊區域。另外,填平護城河,肯定會引起城內敵軍的恐慌。華山大軍將士和民夫們日夜作業,他們會日夜射擊,這可以幫助大軍得到一部分石彈和箭矢,一舉兩得。

井闌的高度超過了一百尺(約今二十四米),而且林靜要求棚屋內至少容納二十名士卒。這是個龐然大物,隻能在山海關下製造,否則無法運輸。山海關附近有大小十幾座山,林木茂密,可以就地取材。當然了,石炮所用的石彈也要從這些山上挖掘。

接著,眾人便在民夫數量上爭論起來。剛才林靜已經明確說了民夫數量要減少。但現在事情多,時間緊,留棄等人認為民夫不但不能減少,而且還要再次征調。雙方意見不一,聲音越來越大。

浮雲為路揮手示意諸將安靜下來。

“這五個月我們主要是填平兩裏長的護城河,製造五百台井闌,搜集足夠五千台石炮連續轟擊一個月的石彈,山海關下保持十五萬左右的民夫已經足夠了。”浮雲為路說道,“中型石炮拉繩的人太多,無法密集部署,不利於我們集中轟擊,所以即刻改造,讓它象重型石炮一樣無需人力拉繩就能發射。急速報告湖言大哥,請嘲諷為零、鐵流風等人急赴山海關戰場,帶著工匠們日夜改造。這樣做也能減少一部分民夫。”

“可是,現在是停戰期間,民夫是夠了,但大戰一旦開始,十五萬民夫肯定不夠。”燕十三勸道,“依我看,大戰之前,必須再征調五萬。”

“好,這事就這麼定了。”浮雲為路轉頭望向風虎。“一個月內,能湊齊五千台石炮和兩萬台弩炮嗎?”

“我們可以一邊製造,一邊從其它地方征調,肯定能湊齊數量,甚至還有可能超過這個數量。”風虎臉顯擔憂之色,“隻是這樣一來,其它戰場上,尤其是朝鮮本土,城防力量將大為削弱。”

浮雲為路稍稍皺眉。林靜毫不在意地笑道:“隻要打下了山海關,其它戰場即使有些失利,也無關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