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正午攻勢(三十五)(1 / 2)

在王驥來到麓川之後,戰爭的形式的確發生了改變,白千帆依然做著和從前一樣的事情,在戰爭中並沒有發揮出來更大的作用,但是整體戰爭的走勢卻發生了不小的改變。

白千帆幾乎是有些恍惚地跟隨者大軍一路前進,深入麓川腹地,開始了遠征的行程,這種感覺和體驗,他已經很久沒有經曆過了,大軍幾乎是一路勢如破竹地壓製和前進,曾經對明軍耀武揚威的麓川軍隊開始變得不堪一擊,隻剩下了逃竄的份,連基本的防守都無法正常地做到。

麓川的祖地孟卯很快被明軍控製,又奪下了對於麓川來說尤為重要的核心城鎮孟養,麓川的戰事順利地超出了白千帆的想象,他在那時幾乎以為事情又變回去了,大明又變成了從前的哪一個大明,明軍又變成了從前的明軍。

麓川的勢力被壓製,帶領軍隊的兵部尚書王驥也因功受封靖遠伯,白千帆激動於這樣一個新的時代到來,一切都發生了轉機,明軍又恢複了往日的榮耀,為了大明的疆土在遠方作戰。

但是事情遠遠沒有白千帆在最初的麓川戰役取得勝果之後想得那麼簡單,他必須也不得不認清一個事實,時間是沒有倒流或者說重來的說法的,一切的時空都是唯一的,一切都是無法重置的,能夠改變的隻有居於其中的人,而這種改變是好還是壞都是無法估量的,這對於白千帆來說,是最難以接受的事情之一,但是卻正是他所麵臨的全部真相。

現在是正統年間,現在的他,是曲靖衛指揮使,是靖遠伯王驥麾下的守備將軍白千帆,他魂牽夢縈的年少時期,那個雲南千戶之子,年輕氣盛的永樂年間大明騎兵白千帆已經一去不還了。

改變的不僅僅是他一個人,更大的改變是整個時空的改變,這是他不得不承認的,也是被命運強迫承認的。

曾經的大明,可以多線深入遠方勢力的腹地,進行規模龐大的戰爭,發動一次又一次的大規模戰役,取得各種意義上的勝利。

但是相較於那個時代的大明,時間已經過去了數十年,如果白千帆知道薑榆罔那個時代的說法的話,就是半個世紀,現在的大明,已經沒有了當年的戰爭動員能力和軍事實力。

上至指揮戰爭的將領,下到最底層的士兵,還有整體的軍事訓練水平,軍隊裝備水平,以及戰爭供應能力,這裏包括物資供應和人力儲備,都已經不再是過去的大明了。

以數十年的荒廢和保守作為代價,現在的明軍相對過去的明軍弱小了太多,而它的總指揮,也是可能對這支部隊造成最大的影響的人,明英宗朱祁鎮,並不是一個具備軍事才能的人,他試圖改變,或者隻是單純地阻止大明在軍事方麵的進一步淪落,但是卻根本無力做到。

對於明宣宗朱瞻基來說,他隻不過是做了一個選擇,在激進和保守之間的戰略做了一個選擇,他也許也可以再做其他的選擇,再去做其他的事情,但是有一點他無法抗拒,那就是人的死亡。

曾經的祖龍,為了抗拒死亡,留下來了無數的傳說,那可能是帝王抗拒死亡的源頭,但是結果是明確的,那就是死亡時所有人都不得不遵循的客觀規律,是人力無法抵抗的。

明宣宗就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說是簡單地去世了,留下來的是年幼的明英宗朱祁鎮,以及可能無法改變的結局。

朱瞻基就像一個鐵道的扳道工,讓火車走向了另一個岔路口,也許他在做出變向的決定時,並沒有想到這列火車會一去不返,會再也沒有扳回原本的方向的機會,但是事情就是這麼發生了,明宣宗過早的死亡,或者說,相對於明英宗朱祁鎮來說過早的死亡,讓朱祁鎮接手了一個極難駕馭的大盤,這並不是以朱祁鎮的才能所能接手的東西。

對於一個嚴格意義上講缺乏能力的人,他的父親為他製造了太高的難度,這是一切的悲劇的源頭,也是無法改變的終局。

白千帆意識到這一點時,其實是到了第四次麓川之戰,這是他人生中所參與的最漫長的戰爭之一,在這場戰爭曾經的失利和取得進展之時,他都沒有想到這場戰爭居然會持續這麼久,沒有想到麓川軍居然如此頑強,能夠在幾乎沒有多少實際控製的領土的情況下和龐大的大明進行持續的戰爭。

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作為一個純粹的軍人的白千帆無法理解麓川軍的頑強反而是正常的,因為麓川與大明的戰爭隻是一個表麵的體現,如果真的是那麼簡單的,單純的麓川勢力與大明之間的戰鬥的話,那麼戰爭早就該在第二次麓川之戰,兵部尚書王驥帶兵取勝,攻破麓川勢力的時候就應該結束了。

之所以麓川能夠堅持那麼久,其實是因為大明依靠軍事威勢實現地對於中南半島,從交趾到阿瓦,再到麓川的廣大區域的羈縻統治秩序的崩潰,周圍的各個勢力一方麵想要脫離大明的控製,另一方麵想要試圖從中獲取改變規則的機會,而最終的結果就是麓川的後方得到了嚴密的保護,人力源源不斷地得到補充,而軍事實力下滑的大明在正麵的消耗戰爭中顯示出來下滑的頹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