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先人所做《憫農二首》,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發人深思、引人自省,超越封建社會的啟蒙教材《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流傳至今成為警世格言。
一說:此詩為唐代詩人李紳所做。
李紳自幼喪父,家無長物。生於官宦世家、遷居吳郡農村,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和參與者。
進士及第後曆經宦海沉浮,晚年任宰相一職。
為官一任後,逐漸蛻變成腐官酷吏。卒後被定性為酷吏,“削紳三官,子孫不得仕”。
個人經曆複雜,起用、被貶、起用、放逐、起用、升官、卒。
前期受儒家“濟世”“利物”思想影響,作品關注社會、反映現實,表現出通俗直白的風格特征。後期隨著社會形勢的改變,以及個人仕途的不確定,作品遣詞疊句、意境深晦,表現出恬雅繁豔的風格特征。
喜畫畫、善臨摹,是水墨山水畫——金碧山水一派的粉絲。
一說:此詩為唐代詩人聶夷中所做。
聶夷中幼年家境極貧,其他情況不詳。進士及第後補華陰尉(尉:唐代武散官官職,虛銜,大致相當於衙門指導員),仕途無建樹。
個人經曆簡單,起用、幹活、幹活、幹活,卒。
因出身、成長、工作在基層,對社會現狀了若指掌、對民間疾苦感同身受。詩風直白、內容深刻、思想超前,對封建社會殘酷的剝削現狀進行了譴責與鞭笞。
以詩明理,以畫喻誌,是潑墨山水畫——大斧劈皴法的粉絲。
誕生於封建社會的傳統文化,孔融讓梨、臥冰求鯉、鑿壁偷光等淺顯易懂、寓意深刻的小故事層出不窮,由於至臻至善引人共情共鳴,故而膾炙人口、深入人心。
細細品味:
梨、鯉、光等等這些並不稀缺的自然資源需要“讓”、需要“求”、需要“偷”才能獲得的表象下,是封建社會社會資源分配極端不公的必然結果。
如此品來,以上每一個勵誌小故事的字裏行間,無不充斥著兩個字——貧窮。
貧窮不是原罪,是一種社會現象,最早出現在原始社會後期。
原始社會很漫長,個體產生了由猿到人的四次生理進化、群體經曆了原始群和氏族公社兩個發展階段、大概存在了兩三百萬年之久。
同位素技術表明:
距今兩三百萬年前,地球進入第四紀冰期,高緯度地區被冰雪覆蓋,兩極寒冷的冷空氣向低緯度擴散。
是不是有點兒眼熟?
很久很久以後,北極冷空氣率先經過的那一片窪地,就是宇文追星家族賴以存世的地方。
這一變化使得全球氣候變冷,低緯度地區溫度驟降。
全球氣候變冷,導致全球森林大麵積萎縮,並逐漸演化成草原和沙漠。
生活在大森林裏的各種動物失去了森林的庇護,流離失所,生活習性¹由此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比如說冰期前,佩奇的老祖宗在森林中偶遇,畫風如下:
“吃了嗎?”
“吃了,但沒吃飽。”
“到處都是吃的,為什麼沒吃飽?”
“不好吃。”
“啥好吃?”
“猴。”
野豬甲看了一眼在樹上“臂行²”的猿,藍瘦、香菇。
這些猿在一千多萬年前為了不被野豬之類的大中型怪獸吃光,被迫上樹“求生存”。
“聽你這麼一說,我好像也餓了。”
“……再見。”
……。
化石資料表明:
豬科動物最早出現在距今六千五百萬年前的始新世。比類人猿的起源,樂觀估計要早一千多萬年,保守估計要早三千多萬年。
野豬嘴大吞一切,是雜食性動物,冬啃蘿卜夏吃薑、春偷鳥蛋秋拱地。生命力、繁殖力、適應力,都很強。除了大海和南極,地球上的其他地方都發現過豬科化石。
冰期中的野豬甲在瑟瑟寒風中遇到野豬乙,畫風如下:
“還活著呢?”
“快嗝了,你看我屁股。”
“屁股上插根木棍幹什麼?”
“路遇一隻猴、想去嚐嚐鮮,萬萬沒想到、被引進埋伏圈。幾隻臭猴子、突然現身邊,前有石頭砸、後有木棍捅。幸虧我皮厚、跑得也夠快……。”
“怎麼還唱上了?你不覺得你這個rap一股土味?”
“天天吃土,能不土嗎?”
“……現在的猿,都這麼厲害了?”
“石頭加木棍,誰都扛不住。我想紋個身,變成二師兄。”
野豬甲打了個哆嗦。
生存環境太殘酷了,它們已經淪落到居無定所、天天吃土的地步。更殘酷的是,該死的猿不僅霸占了它們的房,還磨尖了木棍準備捅它們的屁股。
“在一起吧。”
“滾!咱倆都是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