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靈山之下(1 / 3)

五靈山,坐落於溫州境內的偏遠地區。其海拔有兩千三百多米,山勢陡峭,林莽蒼蒼,山頂上常年雲霧繚繞。

坊間傳言,千餘年前,有兄弟五人在此山上得道成仙,五靈山因此得名。

“大爺你好,請問五靈山可是往這方向走?”傅承半躬著身子,手指道路前方,向著身邊盤坐木樁上的老漢問道。

老漢年約六旬,著一襲略顯破舊的中山裝,手上擒著一支烏黑的旱煙袋,眯縫著雙眼,吞雲吐霧。

聞聽此言,老漢睜開雙眼,斜睨著傅承,一邊比劃,一邊用一口夾雜著方言與鄉音的普通話說道:“不錯,此處向前三公裏,可見溪流,淌過溪流,循對岸山路走上三、五個小時到達山頂,接著從另一側下山,直行半小時,方才到達那五靈山山腳下。”

“吧嗒吧嗒。“老漢略一停頓,抽了兩口旱煙,又繼續說到:“五靈山巍峨險峻,坡度從山腳開始節節遞增,又無道路開鑿,可謂人跡罕見之地。”

“怎麼,後生是想登頂五靈山?”講到此處,老漢詢問。

不待傅承回答,老漢又道:“若是如此,老頭子勸你不如作罷,就此歸去,這五靈山可不是一般人能爬的,我看你白白淨淨、身材羸弱,想要登臨五靈山,怕是難咯。”

傅承,永嘉人士,今年二十有七,一米八一的個子,模樣清秀俊朗,神似年輕時期的亞洲美男某城武,身材更是受大部分人羨慕的“穿衣顯瘦,脫衣有肉”的那種,絕不是老漢認為的羸弱。

自小,傅承就喜歡電視劇“西遊記”,看著電視裏的齊天大聖孫悟空飛天遁地,降妖除魔,羨慕不已。而家裏的長輩們,也常常在酒足飯飽之餘,談論種種仙人神跡,在小小年紀的傅承心裏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

長大以後,傅承迷戀上了旅行。

不過,他的旅行跟常人可不一樣。哪裏有神仙故事流傳,哪裏就有他的身影出沒。

無論是“萬神之鄉”昆侖山,還是仙人隱居的“神農架”,亦或者鮮有人知、卻傳說有仙隅居的荒野之地,都留下了傅承的足跡。

所以,僅憑老漢的幾句話語,想讓傅承這種對“仙跡”有著近乎執念般的人輕易放棄,萬萬不可能。

當下,傅承回言,道:“大爺,不瞞您說,我這人從小對仙神故事頗為著迷,前些日子聽聞,這五靈山在古時候屬於仙人生息之地,由此心生向往,正要前去一覽仙跡。”

“這......都什麼年代了,你這後生怎麼比我這老頭子還迷信,這世上哪來的神仙呀?”老漢表情訝異,對於傅承的這番話語稍顯驚奇,“當然啦,也不是老頭子我不敬神明,廟堂裏不就立有神仙塑像嘛,我也常年朝拜,隻是哪有人像你這樣,登山尋仙跡的嘛。”

“要我說,後生你就去朝拜那五靈廟得了,五靈廟就修建在附近的五個村莊,這五靈山若真是當年的神仙居所,尋常百姓早就趨之若鶩了,不至於常年無人問津,這五靈山,說到底也隻是一座山而已。”

傅承明白老漢的意思,老漢信仰神仙之名,所以會在廟堂朝拜神仙塑像,希冀保佑平安。但時代的進步,讓他認知了“無神論”,才會奉勸傅承“迷途知返”。

這明明很相悖,但多少人又沉浸其間?

科技時代,傅承信奉科學,對於“仙跡”的向往,絕不是迷信。

隻是,傅承心有疑問,從古至今,各路神仙的傳說數不勝數,可為何當今世界的“神仙”,隻能高居廟堂,不顯人間?

難道,這都是人為編造的故事嗎?意義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