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子(1 / 2)

大明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自洪武大帝朱元璋驅除韃虜、鼎定中原,建立明朝(公元1368年)已逾二百五十八年。

明時期君主專製空前加強,多民族國家也進一步統一和鞏固;明初廢丞相、建立內閣製度、設立廠衛特務機構,加強了專製主義中央集權。

明朝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繁榮,大量商業資本轉化為產業資本,出現商業集鎮和資本主義萌芽;明朝文化藝術呈現世俗化趨勢,第三產業空前發達。

明朝統治著龐大的人口數目(雖幾經戰亂,到天啟年間依然有九百八十萬戶,五千一百五十六餘萬人)。

但自明英宗時期的“土木堡之變” (公元1449年)後,帝國政治平衡被打破,漸入下坡;帝國政治開啟爭鬥模式,皇帝與文官、文官與文官、文官與太監彼此爭鬥不已;雖經“隆慶新政”及“萬曆中興”短暫中興,但在政治、經濟、軍事上已陷入困境。

在政治上:由於與文官爭鬥多年而感到厭倦的兩位皇帝“嘉靖”及“萬曆”的消極怠政,文官集團徹底做大;政府官員腐化嚴重、派係林立、相互攻伐,明廷陷入空轉。

在經濟上:萬曆時期的連年戰爭(寧夏之役、朝鮮之役、播州之役、明緬戰爭及薩爾滸之戰)耗盡了帝國財政資源,國家財政僅靠農民的農稅支撐,以無力維持日漸增大的軍費開支。

軍事上:帝國內部矛盾激化,土司叛亂、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外部邊境敵人虎視眈眈,蒙古騷擾、滿清寇邊、西夷蠶食。

特別是萬曆晚期到天啟初期,黨爭愈發激烈,竟然在最講究禮儀與秩序的明朝宮廷發生了匪夷所思的“晚明三大疑案件”。

由此東林、閹黨、邊患、民變、兵變、抗租、自然災害等頻繁出現大眾麵前。

如果曆史沒有改變,那麼十八年後(公元1644年),明朝將在農民起義、滿清寇邊、自然災害(小冰河期)等“三座大山”的壓迫中徐徐落幕。

而在地球的另一端,不知道是不是全球小冰河期的影響,歐洲各國此時正經受後大航海時代的“三十年戰爭”的洗禮,並在全球範圍內相互攻擊不同陣營國家的殖民地。

同樣的時期,同樣的天災,差不多的地域,差不多的政治爭鬥得出確是不同的結果。

原因是在於戰後不同的發展方向造就了不同的地球兩端不同的曆史結果。

地球東邊:滿清入關後,先擊敗明末各路農民起義軍,擊敗南明政權,平定西南,接著平定吳三桂及葛爾丹叛亂,最後與俄國就雅克薩之戰簽訂《尼布楚條約》。控製版圖空前廣大,國力也自漸強大,但隨後清廷確盲目自尊,固步自封,實行愚民的閉關鎖國政策。

地球西邊:歐洲各國戰後確逐漸擺脫了宗教固板的束縛,經過資本主義“啟蒙運動”後,第一次工業革命徹底爆發,從此歐洲各國走上了文明發展的快車道。自此東方的中華文明被西方的歐洲文明徹底拋在身後,辛亥革命(公元1911年)後才緩慢蘇醒,繼而憤步直追,一直到21世紀的中國,還未擺脫自卑、媚外的民族特性,此時距大明天啟六年已近四百年。